《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doc
41页《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1 预习积累: 1.搜集余光中及其诗作的有关文学知识 2.朗读《乡愁》并加以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乡愁》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板书: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板书课题) 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二、朗读感悟: 1.范读,播放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以观看祖国地图代替回乡,以埋葬于祖国大陆而满足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和抒情的前奏 诗的前半部分属于虚写,后半部分写实,虚实结合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全诗宜使用低沉的语调诵读,感情丰沛,语气舒缓,重点副词、形容词重读 在感情处理上,虚写部分还要读出一种满足感,写实部分还要有一种伤感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以诗行为朗读停顿的基本单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葬 (zàng) 我 头颅(lú) 鹧鸪(zhè gū) 坦然:心里平静,无顾虑 纵(zòng)容: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瞭(liào) 望:远远地望 未魇(yàn):未吃饱、满足,这里是说没看够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这里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三、诵读赏析: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的国度里,实现了自己回归祖国的愿望,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一 2.赏葬态之美: “白发盖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特写镜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犹如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视死如睡,把整张大陆视为坦然睡去的大床,这是从视觉写睡去的悲壮美;把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朝东不息的涛声视为永生的两管(量词)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乐观,抒写出了深邃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是从听觉写睡去的坦然美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二 3.赏满足之美: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安葬在祖国大陆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寄托于死后的落叶归根,所以,死成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把大陆视为“最纵容(动词用作形容词)最宽阔的床”,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三 4.赏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魇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是作者用味觉形容视觉的贪婪,把无形的思乡爱国之情化为可观的看地图来代替回乡,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叶落归根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四 5.赏典故之美: 作者生于南京,而写回家却落脚于重庆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江北悦来场曾读过中学,更主要的是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树多鹧鸪的地方鹧鸪常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思乡愁绪,作者正是利用“鹧鸪”这一特定物像表达了“啼鸟唤人归”的回乡情怀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五 归纳主题:作者写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是“我”的体魄,而更是“我”的一颗思乡爱国之“心”完成板书) 四、拓展训练 20__年2月17日,台__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受到__的接见,还被聘为北京大学荣誉教授连战到达西安参观了母校后宰门小学,祭扫先祖母沈太夫人墓,欢迎的群众打出了“连战,欢迎您回家”“常回家看看”“回家的感觉真好”等横幅台__区领导人__称赞这次访问说:这样的访问越多越好! 同学们,假如连战主席来到__中学七六班,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朗诵诗歌 完成《语文助学》“感知探究”第1、3、4题《乡愁》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 听读感悟,说出作者的情感基调忧郁深沉) 三、自由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具体生活画面) 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学生口述四个画面: ⑴ 幼年求学,母子分离 ⑵ 成年后,告别妻子,背井离乡 ⑶ 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⑷ 同胞难得相间见,国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 六、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乡愁》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乡愁》优秀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