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铝合金汽车轮毂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制度_参考.docx
51页泓域/铝合金汽车轮毂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制度铝合金汽车轮毂公司法治理与战略决策制度目录一、 公司简介 2二、 决策权威 3三、 董事会特征 6四、 群体极化的解释机制 8五、 群体极化与高管团队决策 11六、 治理目标的演化 15七、 治理环境的演化 18八、 决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因素 19九、 战略决策质量的影响因素 25十、 战略决策研究的发展 30十一、 关系契约的普遍存在 35十二、 产业环境分析 42十三、 必要性分析 44十四、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 45劳动定员一览表 45十五、 项目风险分析 47十六、 项目风险对策 49一、 公司简介(一)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叶xx3、注册资本:92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5-10-267、营业期限:2015-10-26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简介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公司坚持提升企业素质,即“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诚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员工,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二、 决策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适度承担风险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原则决定了企业的风险行为选择,即风险承担程度的选择以往学者们主要从外部环境、管理者薪酬激励以及企业股权结构等方面分析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因素例如,Eisenmann(2002)研究发现管理者股权以及业务多样化都与企业风险承担呈正相关关系;Simsek(2007)对管理者任期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发现高管团队的风险承担在管理者任期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总之,以往对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的研究都将管理者看作是理性的学者们将管理者决策权与包括兼并、债务融资选择、企业绩效在内的多个重要企业结果联系起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决策权威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例如,Bebchuk等(2011)研究发现管理者的决策权威与公司价值、盈利等企业结果负相关;Pornsit等(2011)也支持管理者权威与企业杠杆水平负相关,进而有损于企业的绩效;Adam(2005)的研究支持管理者的决策权威与企业绩效变动正相关;Brown&Sarma(2006)研究发现管理者决策权威与兼并正相关。
根据Haleblian&Finklstein(1993)的说法,决策权威是指将个人意志施加于他人的能力,是企业正式授予权威以及管理者自身拥有的非正式权威的整合因此只有在社会和组织情景中,决策权威才有意义Sah&Stiglitz(1986)认为群体决策中存在多样化意见效应,企业最终决策是群体内个人意见妥协的结果,团队内部的权威分布影响决策的形成Hambrick&Finkelstein(1987)也认为管理者对组织成果的影响取决于其实际拥有的决策权威Finkelstein将管理者的决策权威明确划分为结构权威、所有者权威、专家权威及声望权威在此基础上,杨继东(2010)提出了在中国情境下管理者决策权威的分类:位置权威、所有者权威、声望权威和地位稳固权威管理者位置权威以组织赋予管理者的权力为基础,是由其管理者的职位所决定的位置权威是四种权威中被研究最多的,也是最明显的权威Adams(2005)以位置权威为对象,发现管理者决策权威与绩效变动正相关Boyd(1995)发现管理者两职合一与绩效变动负相关人们对正式权威的更多顺从使得管理者控制了更多的资源,对他人的影响力得到增强在这种环境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控制幻觉”更加明显,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一切问题,因而其冒险倾向得到强化。
管理者所有者权威以管理者能以所有者的身份发挥作用为基础一般由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体现以往研究承认代理人主导的企业可能比所有者主导的企业更保守,规避风险的倾向越明显Eisenmann(2002)的研究表明,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增多,企业风险承担倾向增强,原因在于股东从风险项目中获取的好处比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要多得多,而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两者都有很大影响因此,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一方面,管理者愿意承担的风险越大;另一方面,管理者在股东大会及董事会中的发言权越大,从而增强了管理者在整个企业的影响力,同样的“控制错觉”得到强化,其冒风险倾向越明显管理者声望权威与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专业知识以及资历相关管理者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正直的行为等获得大家的认可与尊敬,从而获得并强化了声望权威声望权威赋予管理者强大的无形影响力(有时可能比正式权威更有力),从而使得管理者意志通过对别人行为的控制在企业决策中得到更多体现在这种环境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控制错觉”同样得到强化,追逐风险倾向更加突出管理者地位稳固权威,指的是管理者权威的稳固程度权威的稳固意味着管理者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企业资源、信息的控制,可以影响其他管理者的长期行为,从而在企业中树立起“权威”的形象。
在这种环境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一方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估计更低,另一方面久居高位,自我膨胀式的自满情绪增强而这些都将导致管理者对企业风险的低估三、 董事会特征公司治理是研究企业中权力的来源、分配及运行机制的理论,公司治理机制可以通过协调权力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有效减少代理成本,改善代理问题带来的负面作用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改善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从代理理论出发研究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因素是现有研究的主要视角,公司治理机制主要通过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协调管理层与股东风险偏好的差异,减弱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负面影响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励和约束企业管理层,促使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管理层的自利行为,进而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咨询功能改善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从而促进企业对风险的合理承担目前,关于董事会规模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学者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研究发现董事会的规模越小,企业越有可能投资风险高的项目一方面是因为群体决策的最终结果是对多元意见的妥协,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加,董事意见多元性也随之增加,高风险的项目被拒绝的可能性越大,最终更可能妥协于比较保守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随着规模的增大,集体决策的效率会变低,董事会成员间“搭便车”现象也会弱化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董事会独立性是影响董事会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董事按照其与公司的关系分为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其中内部董事由于利益关系可能会影响董事会监督职能的发挥,而外部董事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监督的有效性,降低董事会与经理人合谋的可能性,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其中,董事会成员中的独立董事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独立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保证董事会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是影响董事会独立性的重要因素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背景也增加了企业决策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有助于提高公司风险承担意愿和风险承担能力两权分离导致管理层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倾向,他们可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意味着管理层自己监督自己,削弱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使得管理层缺乏承担风险的动机,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放弃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可能性更大而现代管家理论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都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的重点不在于监管,而在于提高经理层的自主权和积极性,两职合一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两职合一也会增加管理者对风险感知的自信和乐观程度,影响风险承担偏好董事会异质性对企业风险承担产生影响,主要是指董事会成员不同的认知模式对企业风险承担程度的影响认知模式决定了个人对公司所处环境的感知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异质性较高的团队整体性较差,在协调和交流方面存在冲突,决策效率更低。
所以异质性高的董事会,更有可能提供来自不同视角的观点和经验,意见更为多元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也更保守和谨慎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发现,如果董事会群体断裂带较强,则需要董事会分配大量精力处理子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沟通问题,会阻碍董事参与讨论不确定性条件下群体决策的相关研究表明,群体内共享目标的达成和决策责任的分散有助于群体作出高风险决策一方面如果决策群体可以通过信息交换以及群体内部讨论形成被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共享目标,那么群体成员更愿意尝试风险较高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决策失败的责任由决策群体共同承担,群体断裂带较强的董事会面临严重的沟通障碍以及群体间的认知偏见,难以形成可以分散责任的情感纽带为了避免承担决策失败的责任,董事会最终可能会倾向于风险更小的决策四、 群体极化的解释机制不同的学者已经从多个理论视角解释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逻辑社会比较理论利用社会动机和社会情感过程来解释群体决策结果的转移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团队讨论中,个体成员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作出评价该理论强调个体期望获得有利的自我感知与自我呈现,会为了维持社会期许的形象而调整自己的反应,群体讨论后加强了个体原本的倾向。
群体成员在作决策时,首先是将个人观点暴露在持有不同偏好的团队中,然后会将自己的观点与群体其他成员的观点相互比较,在了解群体中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观点后,个体可能会使自己的意见顺从群体的偏好而且当个体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观点时,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喜欢,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为强烈,群体极化就会发生Pruitt等(1971)认为,当个体发现他人比自己预期得更偏好自己所持有的倾向时,他的态度会发生偏移,可能因为他发现群体比自己想象得更偏好自己的初始倾向,也可能是因为当个体发现群体中的其他人比自己更为极端以后,为了获得更高的群体认同,会更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会理论认为,群体讨论时所产生的新论点起不到实质作用—些学者基于说服理论,从信息影响的角度解释群体极化现象,即个人根据从群体开始讨论时获得的赞成与反对的论据,来作出自己的决策该理论考虑信息对群体决策产生的影响群体讨论时,一开始的论据非常有限,而且容易被引导至某个特别的方向如果群体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个方向,他们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论据,只有极小部分的论据会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因此,与最初观点一致的论据就会呈现出更强的说服力,进而使群体成员更加确信原来的观点。
最后,开始时的讨论倾向经过群体讨论后可能得到进一步放大的结果根据以上的理论解释,如果分别考虑社会比较与说服性论据的影响,则均能观测到群体极化现象但是现实中,社会比较与说服性的论据并不是各自独立地运作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影响着论据的表达和社会动机的影响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同步存在的论据清晰地表达出个人的观点,另一方面社会动机也会影响论据的传播Myers(1976)通过对先前群体极化研究的总结提出了一个群体极化产生原因的概念整合框架:论据是引发沟通的起点,在假定人都是受社会情境影响且都是理性的前提下,社会动机直接促使人们以言语表达出符合社会期许且符合自己内心观点的论据通过提供那些快要达到自己接受程度上限的论据,个体依据他人观点测试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开始按照群体偏好的方向表达自己观点的表达会通过降低不和谐程度或自我归因过程对个人的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观点的表达还构成了观点陈述者的认知复述以及其他群体成员作出反应的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