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pptx
10页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CRT分类(1)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胸部、颜面部有水肿症状或体征,超声检查提示 DVT,伴或不伴浅静脉、头臂静脉(也称无名静脉)以及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受累部位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颈部或肢体运动障碍、肢体红斑或麻木感等表现2)血栓性浅静脉炎沿置管血管走行方向区域出现皮肤红肿疼痛,伴或不伴皮温升高,查体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和(或)超声检查提示对应血管血栓形成3)无症状血栓单纯影像学检查发现血栓,但病人无任何主诉症状及客观体征4)血栓性导管失功由于纤维蛋白鞘、导管内血栓形成或导管尖端血栓形成导致的经导管输液不畅或完全堵塞CRT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 置管病人常处于与疾病相关的特殊状态,而这些状态多与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高度重叠,如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同一病人往往存在多重危险因素的叠加恶性肿瘤病人是使用输液导管的重要人群,恶性肿瘤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恶性肿瘤病人 VTE风险明显增加,接受化疗和手术可能叠加增高风险CRT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与导管相关的危险因素 导管管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大管径、多腔导管有更高的血栓发生率导管占据置管血管管腔会影响原有血流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流湍流和淤滞。
当导管管径越接近置管血管管径时越严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管的材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方面因材质引起的吸附反应,另一方面相对质地较硬的材料会加重对置管静脉的机械刺激,引起内膜损伤目前,随着导管材质的改进,主流材料聚氨酯和硅胶相关风险已明显降低CRT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与操作和治疗相关的危险因素 置管环节反复穿刺、退送导管会加重内膜损伤,增加血栓发生风险不恰地选择置管血管、导管规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例如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病人,应尽可能避开患侧肢体在化疗前2 d置管可能降低血栓性浅静脉炎风险围较广,需评估血栓范围并明确是否由原发或继发上腔静脉狭窄所导致治疗和处理 保留或拔除导管的选择与时机 现有指南均不推荐常规拔除导管如果病人治疗仍然需要该导管通路,可在抗凝治疗下继续保留并正常用于临床治疗即便在恶性肿瘤病人中,这种处理措施同样有良好的预后目前公认的拔管指征为:治疗已不需要该导管;导管功能已丧失;导管位置异常;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抗凝药物选择及疗程 低分子肝素 多数指南推荐低分子肝素作为初始抗凝药物 推荐按照说明书建议的体重调整剂量进行初始治疗但是否需要在保留导管期间一直使用该剂量,目前缺乏严谨的临床证据。
华法林 尽管在肿瘤病人中不推荐使用华法林,但考虑临床实际需要,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仍是一种治疗选择肿胀的对症处理 适当抬高患肢,并使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可以缓解肿胀的症状常用的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包括黄酮类、七叶皂甙类黄酮类药物(如地奥司明)可以增强静脉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淋巴回流同时,地奥司明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DVT非急性期可使用物理治疗,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导致的肿胀症状,也可局部进行50%硫酸镁湿热敷疼痛的对症处理 病人疼痛来源于严重肿胀以及局部炎症刺激前者主要发生在DVT,根本措施是正规抗凝促进血栓消融后者主要发生在血栓性浅静脉炎,常依赖于抗炎药物缓解症状肝素和类肝素药物本身有一定抗炎作用局部予多磺酸黏多糖软膏外涂也有助于缓解疼痛单药地奥司明或联合多磺酸黏多糖可改善静脉炎局部疼痛对于症状较明显者,需用口服和(或)外用的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谢谢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