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钢琴改编曲的音响、和声、材料和结构重组(一).doc
14页论钢琴改编曲的音响、和声、材料和结构重组(一)绪论在浩如烟海的钢琴经典文献中,改编曲占着相当重要的比重改编曲是自古即有的音乐作品艺术形式追溯到14世纪上半叶,已有从罗柏茨布里奇大寺院中发现的苏塞克斯将经文歌改编为管风琴曲的手稿(参见H. K.伍尔德里奇《早期英国和声》)在巴罗克时代,改编自己作品或改编他人作品是十分流行的做法约?瑟?巴赫经常将他自己的作品从弦乐器改编为键盘,或把他人作品进行改编巴赫在他的早期创作中,经常改编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例如《d小调奏鸣曲》(BWV964)、《C大调柔板》(BWV968),都改编自他木人的《a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C人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a小调奏鸣曲》(包括赋格曲BWV965)、《C大调奏鸣曲》(BWV966)改编自赖因根(J. Reinken, 1623 —1722)的《音乐园地》,尤其《a小调赋格》在篇幅上作极大的扩张在两册《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某些多调号的前奏曲(如升C大调等),由调号较少的(D大调)的小提琴曲移调改编而来《c小调小型赋格》原来是两把小提琴的二重奏曲巴赫也曾将多首维瓦尔第、泰勒曼、马尔切洛(B. Marcello. 1686 —1759)的作品改编为管风琴、羽管键琴协奏曲或独奏曲。
莫扎特早期的7首钢琴协奏曲也改编白他人作品,他在9岁时(1765年)将巴赫幼子J. C.巴赫三首奏鸣曲改编为钢琴与弦乐队的协奏曲(K. 107),两年后,又将LconziHonaner (ca. 1760 在巴黎活动)、Cristoph Raupach (1686 — 1744)、C. P. E.巴赫(1714 —1788)以及Eckhard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为协奏曲, 包括:F 大调(K. 37, 1767),降 B 大调(K. 39,1767),D 大调(K. 40,1767), G大调(K. 41. 1767)诸首他亦曾将自己的小提琴或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他的钢琴曲《c小调幻想曲》(K. 396),原为小提琴与钢琴所作;《F大调奏鸣曲》(K547a),原为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但小提琴伴奏部分并非莫扎特所作;两首四手联弹作品《f小调柔板与快板》(K. 594)及《f小调幻想曲》(K. 608)原均为管风琴所作贝多芬不喜欢改编自己作品,通常也不改编他人作品,除去由作曲家亲手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 61)改编为钢琴协奏曲之外,只有极少首室内乐改编形式的例子,白我改编的室内乐作品有:《钢琴及木管五重奏》(Op. 16)先被改编为《钢琴弦乐四重奏》,后被改编为《弦乐四重奏》(Op. 75)。
《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Op. 4)被改编为《钢琴弦乐三重奏》(Op. 63)《降E大调弦乐三重奏》(Op. 3)被改编为《钢琴与大提琴二重奏》 (Op. 64)O但贝多芬本人的全部交响乐及其他室内乐,如七重奏等作品却被李斯特以及其他作曲家大量改编为钢琴独奏或钢琴四手联弹曲、双钢琴曲等等19世纪是钢琴改编曲蓬勃发展的世纪舒伯特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改编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是采用自己的歌曲作为主题另写新的作品例如,将《死与少女》作为主题写作《d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以《鳟鱼》为主题写作《A人调钢琴五重奏》(Op. 114),将《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one Mullerin)中的《干枯的花朵》(TrockncBlumen)为主题写作《引子与变奏》(Op. 160,钢琴与长笛),将《流浪者之歌》为主题写作《C大调幻想曲》(《流浪者》,Op. 15)他也曾或多次应用自己用过的主题,或应用他人[如迪阿贝利、胡登布兰耐尔(A. Huttenbrenner)、埃罗尔德(Herold,1791 —1833)等人]的主题写作变奏曲他本人作品却被多人大量改编勃拉姆斯改编过数部自己的作品例如:将《f小调钢琴五重奏》(Op. 34) 改编为双钢琴。
将管弦乐队的《海顿主题变奏曲》(Op. 56)改编为双钢琴改编过6首他人作品的练习曲:(1)肖邦《f小调练习曲》;(2)韦伯《C大调回旋曲》;(3)和(4)巴赫《急板》(两个改编版本);(5)巴赫《d小调恰空》(为左手而作);(6)格鲁克《A大调加佛特》选自歌剧《帕里斯与海伦》(Paride ed Elena)其余运用他人主题写作的变奏曲有:舒曼主题(Op. 9)、匈牙利主题(Op. 21)、亨德尔主题(Op. 21)以及最著名的两册《帕格尼尼 主题练习曲》(Op. 35)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比起来,改编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不多仅有的例子如将为木管乐器而作的《C大调前奏曲》改写为军乐队(Op. 24)为巴赫的《恰空》、亨德尔的《阿西斯和加拉蒂亚》和《德廷根感恩赞美诗》增写乐队伴奏将韦伯的戏剧配乐《妓女》改写为双钢琴以及双钢琴和乐队,将《降B大调变奏曲》(Op. 83)由四手联弹改编为双钢琴舒曼将自己的双钢琴《行板与变奏》(0p?46)改编为“双钢琴、两把大提琴和圆号”五重奏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改编为两套钢琴“音乐会练习曲”(Op. 3和Op. 10)共12首大致上舒曼也很少改编他人作品。
同时提一句,伟大的肖邦则除了应用埃罗尔德、李斯特、塔尔贝 格(S. Thalberg, 1812-1871)、皮西克斯、赫尔茨(H. Herz, 1803 —1888)、车尔尼等人主题作过变奏曲外,并无其他改编曲伟大的弗朗兹.李斯特(1811 —1886)是真正使钢琴改编曲大行其道是钢琴改编曲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巨星在李斯特一生数量浩大咅乐创作活动中,钢琴改编曲占有显著的地位,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位作曲家对于钢琴改编曲而言,李斯特可谓前无古人,后亦难以有来者超越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范围广泛,改编他人交响乐及管弦乐作品主要有:贝多芬的九部交响乐(1840-1865);柏辽兹的《本韦努托?切利尼》(1854)、《哈罗尔德在意大利》(1880)、《精灵的舞蹈》(1866)、《幻想交响曲》(1836 —1840)、《公正的审判》(LesFrancsJuges)序曲(1845)、《李尔王》序曲(1836);布哈科夫(Bulhakow)的《俄罗斯圆舞曲》(RussischeGalop);孔拉蒂(Conradi)的《Zigeuner波尔卡》;居依(Cui)的《塔兰泰拉》和达卡米奇斯基(Dargomijski)的《塔兰泰拉》;贝利尼的《引子、变奏和终曲》(白《普利塔尼》);拉森的《交响间奏曲》及《希W拉音乐》;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自《仲夏夜之梦》):圣一桑的《死之舞》;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韦伯的《自由射手》、《奥伯龙》等等。
在室内乐方面改编的有:贝多芬的《七重奏》、胡梅尔的《七重奏》等改编的管风琴和其他器乐曲有:巴赫的《g小调管风琴幻想曲与赋格》 (1839)、《六首管风琴前奏曲与赋格》(1839)、〈〈Weinen. Klagen前奏曲变奏曲》(1850)、《b小调弥撒》主题变奏曲;亨德尔的《萨拉班德和恰空》;迪阿贝利《圆舞曲变奏曲》(1842);塞切尼(Szechenyi)的《引子和匈牙 利进行曲》;梅耶贝尔的《Schillen进行曲》;帕格尼尼的《六首大练习曲》(1854)(改编自《24首随想曲》中的5首,及《b小调协奏曲》中的《钟》(1834)(第三首);舒伯特的双钢琴《四首进行曲》(1838-1846)、《九首圆舞曲》(1852)、《匈牙利嬉游曲》(1864)、两册《匈牙利曲调》(1852)等李斯特从歌剧改编的钢琴曲数量极大,范围极广主要有:奥柏 (D. Auber, 1782-1871)的《未婚妻》中的选段(la Fiancee) (1829)、《马萨尼埃罗》(1847);贝利尼(V. Bellini,1801 —1835)的《清教徒》(1837) (IPuritani)、《梦游女》(La Sonnambula)(改编两版本,1840 —1848),多尼采蒂(G. Donizetti, 1799 — 1848)的《唐塞巴斯蒂安》(1841)、《拉美莫尔的露契亚》(Lucia di Lammermoor) (1840)、《卢克雷齐亚?博尔贾》(Lucrezia Borgia) (1841);格林卡的《露斯兰和柳德米拉》(1847);古诺的《莎巴女王》(LaReine de Saba) (1864) >《罗密欧和朱丽叶》(1868)、《浮士德》(1868);哈列维(J. Halevy,1799-1862)的《犹太女》(LaJuive) (1836-1838);拉森(E. Lassen, 1830 —1904)的《哈根和克兰姆希尔德》(1879);迈耶贝尔的《胡格诺教徒》(1837-1839)、《先知》(1841)、《非洲女郎》(1865);莫扎特的《唐璜》(1841)、《费加罗》(1843);帕契尼(G. Pacini , 1796 — 1867)的《奈奥比》(Niobe) (1837);拉夫(J. Raft, 1822-1882)的《阿弗雷德王》;柴科夫斯基的《奥涅金》(1880);威尔弟的《埃尔纳尼》(Ernani) (I860)、《十字军的伦巴弟人》(I860)、《耶鲁撒冷》(1870)、《利哥莱托》(1859)、《游吟诗人》(I860)、《唐?卡洛斯》(1867)、《西蒙?皮卡涅拉》(1882-1883)、《阿依达》(1877);瓦格纳的《指环》(1861)、《漂泊的荷兰人》(1862)、《唐荷塞》[包括“序曲”(1849)、 “夏娃之星”(1849)、“进行曲”(1853)、“皮格里姆进行曲”(1864)]、《罗恩格林》[包括“艾尔莎之梦”(1864)、“罗恩格林婚礼”(1857)、“伴娘行进” (Bridal Procession) (1853)、“第三幕间奏曲”(1853)]、《特列斯坦和依索尔达》(1858)、《莱茵的黄金》(1875)、《纽伦堡的名歌手》(1877)和《帕西法尔》(1883)。
李斯特将歌曲改编为钢琴曲更是不胜枚举主要有:阿卡代尔特(J. Arcadelt, 1505-1568)的《哈利路亚》和《玛利亚》(1861);贝多芬《六首歌曲》(1850);冯?彪罗的《异教徒》(Tanto gentile) (I860);邦的《6首波罗涅茨歌曲》(I860);德绍(Dessauer)的《三首歌曲》(1847);罗伯特?弗朗兹(1815-1892)的《12首歌曲》(1875);奥托?戈德施米特(0. Goldschmidt, 1829-1907)的《两首歌曲》(1875);拉森的《两首歌曲》;李斯特木人的歌曲十余首;以及迈耶贝尔、莫扎特、罗西尼、安东?鲁宾斯坦、罗伯特和克拉拉夫妇、韦伯等人歌曲数十首,尤其是舒伯特歌曲改编曲五十余首(1838 —1856)李斯特改编涉及的作曲家远至阿卡代尔特(J. Arcadelt, 1505-1568)、巴赫,近至他同时代的大多数成名作曲家乃至女婿瓦格纳的作品数量之大不胜枚举尤其重要的是,他把舒伯特的《C大调幻想曲“流浪者”》改编为钢琴与乐队,对他本人以“单一主题”、“主导动机”,“融多乐章奏鸣曲于单乐章奏鸣曲式之中”等原则,写作交响诗、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等大型作品有深刻影响。
他的交响诗《前奏曲》、《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b小调奏鸣曲》等大型作品都具有以“主导动机” 的“单一主题”贯穿始终,将多乐章套曲形式结构浓缩在单乐章结构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