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的定义.pdf
29页现代汉语的定义 • 现代汉语的定义(广义、狭义) 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 广义:还包括各种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方言的分区 ( 1)北方方言区 ( 2)吴方言区 ( 3)湘方言区 ( 4)赣方言区 ( 5)客家方言区 ( 6)闽方言区 ( 7)粤方言区 方言差别的表现:闽、粤方言与普通话距离最大,吴方言次之,湘、赣、客家方言与普通距离相对较小 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词汇、语法) (一)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 1.元音占优势 2.没有复辅音 3.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的主要特点 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构成新词 3.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1.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2.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3.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4.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5.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语音的三大属性:1.物理属性(语音四要素及其与语言中的具体现象的联系); 2.生理属性;3.社会属性(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 1、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 普通话中四声的差别主要由音高来决定 2、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 • 普通话语音轻声和非轻声是由于音强的不同 3、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长短 4、音色:又叫音质、音品,是声音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音色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 ( 1)发音体不同 ( 2)发音方法不同 ( 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生理属性 1、呼吸器官(主要由肺、气管、支气管组成) 2、发声器官(包括喉头和声带) 3、共鸣器(主要包括口腔、鼻腔、咽腔、喉腔) (三)社会属性 是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 1、语音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语音必然表现出一定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3、语音的系统性 汉语拼音方案 1、字母表 2、声母表 3、韵母表 4、声调符号 5、隔音符号 音素 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 ( 1)元音:也叫母音指的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 受阻碍而形成的音 10 个) ( 2)辅音:也叫子音指的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形成的音。
22 个) 音节 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 飘(piāo) 皮袄(pí’ǎ o) (普通话除儿化韵的词是两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外,一般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 零声母 (一)辅音声母:音节中开头的辅音(21 个) (二)零声母:音节开头的音素不是辅音,声母为零 • 声调的作用 • 声调对于汉语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区别意义 ②区别词性 ③产生韵律美 • 理解调值和调类的概念、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及调类名称 • 声调的类别是由调值决定的,但是声调的名称并不是由调值决定的 • 包括四个基本调值(55、 35、 214、 51),即有四个调类,我 们依次称之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 、去声(第四声),简称“四声” • • 掌握隔音的规定、省写的规定、标调法 如果i 前没有声母,i 后还有别的元音,就改i 为 y iā→yā、 iē→yē、 iāng→yāng、 iōng→yōng 如果i 前没有声母,i 后没有别的元音,就在i 前加一个y ī→yī、 īn→yīn、 īng→yīng 如果i 前有声母,i 后不论有没有别的元音,i 都不改变。
jiā、 xiān 韵母表中u 行韵母的写法 如果u 前没有声母,u 后还有别的元音,就改u 为 w uá→ wá、 uō→ wō、 uēng→ wēng 如果u 前没有声母,u 后没有别的元音,就在u 前加一个w ū→ wū 如果u 前有声母,u 后不论有没有别的元音,u 都不改变 rú、 guā 两个音节之间的n 或r 属于后一音节,不加隔音符号;如果属于前一音节,加隔音符号 kěnéng、 zìrán; ēn’ài、 biǎn’é 韵母iou、 uei、 uen 的省写 iou、 uei、 uen 前有声母时,省略主要元音,写成iu、 ui、 un iou、 uei、 uen 在自成音节时,则不分写,仍然用y、 w 改写 . ü 上两点的省略 j、 q、 x 拼 ü 时,ü 上两点省略 在 ü 自成音节时,在ü 前加y,同时省略两点 声母n、 l 拼 ü 时,两点不能省 标调法 1.声调符号要标在元音字母上 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字母,声调应标在元音字母上如:bō、 qún 如果一个音节有两个以上的元音字母,声调要标在主要元音(韵腹)上。
如:xié、 tào、 kuài 2.在 -iu、-ui 这两个韵母中,声调符号应分别标在音节末的u、i 上面如:jiǔ、 huì 3.轻声音节不标调 3.当调号标在i 上时,i 的点儿可省 轻声、儿化的作用 音变 (一)上声的变调 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 • 起火qǐhuǒ→qíhuǒ 你好nǐhǎo→níhǎo 上声+阴平、阳平、去声→半上(21)+阴平、阳平、去声 • 上声+阴平:保温 bǎowēn;打通dǎtōng 上声字在轻声字前面变读半上或阳平 ( 1)如果轻声字本来的声调是阴平、阳平、去声,前面的上声字变读“半上”( 21) • 阴平:打听dǎting;眼睛yǎnjing • 阳平:本钱běnqian;老婆lǎopo • 去声:脑袋nǎodai;寡妇guǎfu ( 2)如果轻声字本来的声调是上声,前面的上声字有的变读阳平(35),有的变读“半上”( 21) • 阳平:等等děngdeng;讲讲jiǎngjiang • 半上:嫂子sǎozi;碾子niǎnzi • 2.上声+阴平、阳平、去声→半上(21)+阴平、阳平、去声 • 上声+阴平:保温 bǎowēn;打通dǎtōng • 上声+阳平:旅行lǚxíng;导游dǎoyóu • 上声+去声:讨论tǎolùn;挑战tiǎozhàn • 二)去声的变调 去声字在去声字前变成“半去”, 即前一个去声字的调值由51变成53;在其他声调的字前头调值不变。
• 饭店fàndiàn • 贵重guìzhòng • 介绍jièshào • 密切mìqiè • 戏剧xìjù • 三) “一、不”的变调 • 1. “一”的变调 • ( 1)单说,用在数词或其他词语末尾时读阴平 • 一、十一、二十一、第一、星期一、五一、单一、唯一、统一、万一 • ( 2)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面变读去声 • “一 ”+阴平:一般yìbān;一边yìbiān • “一”+阳平:一连yìlián;一时yìshí • “一”+上声:一举yìjǔ;一口yìkǒu • ( 3)在去声字前面变读阳平 • 一半yíbàn; 一共yígòng; 一向yíxiàng; 一度yídù; 一概yígài • ( 4)在轻声的“个”字前头也读阳平 • 一个yíge • ( 5)嵌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时变读轻声 • 学一学xuéyixué;看一看kànyikàn;谈一谈tányitán • 2. “不”的变调 • ( 1)“不”字单说或者在停顿前边读去声 • ( 2)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边也读去声 • ( 3)在去声字前边变读阳平 • 不必búbì;不变búbiàn;不测búcè;不错búcuò;不但búdàn • ( 4)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间的“不”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的“不”字一律变读轻声 • 买不买mǎibumǎi;来不来láibulái;忙不完mángbuwán;来不了láibuliǎo • .前一音节末尾的音素是u(包括韵母ao、 iao 尾的u)时,“啊”读作“wa”,汉字可写作“哇”。
例如: • 你们在哪儿读书哇?(shu wa) • 快走哇!( zōu wa) • 说得多好哇!( hǎo wa) • 3.前一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 时读“na”,汉字写作“哪”例如: • 这空气多新鲜哪!( xiān na) • 那天去参观的人真是多得很哪!( hèn na) • 要好好找找原因哪!( yīn na) • 4. 前一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g、 -i[ɿ]、 -i [ ʅ] 时, 分别读“ nga”、“ za”、 “ ra”,儿韵和儿化韵之后也念“ ra”,书面上都写成“啊”例如: • 他怎么总是这么忙啊!( máng nga) • 你真行啊!( xíng nga) • 你在搞平衡啊!( héng nga) • 你去了几次啊?(cì za) • 你快吃啊!( chī ra) • 多漂亮的鸟儿啊!( niǎo ra) 词汇部分 • 语素、词、短语的定义及其区分 • (一)语素的定义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二)音节、语素、汉字的关系 1、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一个语素 gōng——工(工人、工作、工程、工业、技术和技术修养、长于、精巧……) 2、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几个语素 gōng——公(①跟“私”相对,共同的,公开,公正,公事……②公爵,对男子的尊称,丈夫的父亲,雄性的……) 3、不同音节、一个汉字、一个语素 xiāo/xuē——削(削皮,削铅笔……/削减、削足适履……) ké/qiào——壳(蛋壳,子弹壳……/地壳,金蝉脱壳……) 4、不同音节、一个汉字、不同语素 xíng/háng——行(①走,流通,做……②行列,行业,排行……) shēn/cēn/cān——参(①人参……②参差……③参加,参考,参拜……) 5、一个音节、两个汉字、两个语素(儿化) 三)语素的分类 1、语音分类——根据音节多少 ( 1)单音节语素 ( 2)双音节语素 a. 连绵语素 双声连绵语素 叠韵连绵语素 非双声叠韵连绵语素 b. 音译外来语素 ( 3)多音节语素 2、语法分类 ( 1)根据构词时位置是否固定 a.定位语素:构词时有一定位置(或前或后或居中) b.不定位语素:构词时没有一定位置 ( 2)根据语素的构词能力 a.自由语素 b. 半自由语素 c. 不自由语素 3、语义分类 ( 1)实语素 ( 2)虚语素 a.能单独成词——虚词 b.只能跟其他具有实在意义的语素组合成词,一般只作词缀,起附加作用 二、词 (一)词的定义 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我和小王的弟弟一起去了上海 我、和、小王、的、弟弟、一起、去、了、上海 (二)常用的确定词的方法 1、能够单用,能够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 2、把一句话、一个句子中所有可以单说、可以充当句法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不能单说而又不是一个词的组成部分的,是词 3、用扩展法来检查,某一个语言单位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的是词 三、短语 (一)短语的定义 又叫“词组”,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 (二)词和短语的区分 1.从意义上看, 词表示的概念比较简单,词组比较复杂;词的 意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短语往往是构成成分的意义的相加 2.从语音形式看,词的语音结构具有整体性,内部不允许有停顿,而短语则可以有内部的语音停顿 3.从语法功能上看, 词不具有扩展性;短语具有扩展性 词: 铁路 铁的路 骨肉 骨和肉 短语:铁门 铁的门 血肉 血和肉 三)词和短语的相互转化 1、词转化为短语 ( 1)动宾结构式 鞠躬→鞠个躬→鞠个九十度的躬 (鞠躬是词还是短语?) ( 2)补充结构式 达到→达得/不到 2、短语转化为词 第三节 构词类型 ☆构词语素: 词根——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 词缀——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的不自由语素 “桌子” 一、单纯词 所谓单纯词,是指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1、单音节单纯词 2、多音节单纯词 ( 1)联绵词 a.双声联绵词 b.叠韵联绵词 c.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 2)音译词 ( 3)象声词 二、合成词 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构成的词 1、复合式:由词根和词根组合而成的词 ( 1)联合式: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 思想、道路、斗争、裁判、丰富、温柔 眉目、矛盾、口舌、骨肉、笔墨、皮毛 东西、始终、开关、动静、往来、深浅 国家、窗户、人物、忘记 ( 2)偏正式: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整个词义以后一个词根为主,前一个为辅 a.名词性的,有点像定语跟中心语的关系,前后词根之间形成各种修饰关系 火车、壁画、宣纸、苏绣、黑板、新闻 b.谓词性的,有点像状语跟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动词和形容词两类 热爱、狂欢、朗读、鲜红、狂热、雪白 ( 3)支配式:前后词根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前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 出席、革命、带头、司令、顶针、理事 ( 4)补充式:词根之间有补充说明的关系这一类词经常是用后面的词根来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在整个词义的构成上,以第一个词根为主。
a.述补式:后面的词根作为一种结果状态补充说明前面一个动词性词根 扩大、降低、推动、改正、揭露、推翻 b.量补式:后面的词根作为计量单位补充说明前面一个名词性词根 书本、人口、花朵、船只、车辆、马匹 ( 5)陈述式:前后词根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面熟、雪崩、耳鸣、心虚、地震、口红(我耳鸣了) 2、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 ( 1)前加式(前缀+词根) 阿姨、老师、小王、第一 ( 2)后加式(词根+后缀) 桌子、石头、花儿、创造性、作者、绿化 △三音节后加式,由词根和一个叠音后缀组成 红通通、绿油油、干巴巴、水汪汪、血淋淋、闹哄哄、笑嘻嘻、乐呵呵 3、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构成 爸爸、妈妈、奶奶、弟弟、宝宝、星星;常常、明明、偏偏、刚刚、渐渐、恰恰 语法部分 • 词类划分的标准 一、词类的划分标准 第一,形态标准 对汉语词类的划分只能够作为参考标准 第二,意义标准 也是有限的 第三,功能标准 比较可靠、比较有效的标准 所谓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 一个词能否与其他词组合成短语,如果可以,以什么顺序组合,组合后是什么关系 作句法成分的能力 判断词类 二、词的类别 (一)实词与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七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六种 (二)体词与谓词 体词:名词以及跟名词功能相类似的人称代词、名量词 谓词:动词和形容词 三、词类辨析 (一)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 • 时间名词:将来、现在、过去、刚才、最后、原先 (可以作主语,作动词和介词的宾语,也可以作定语) • 时间副词:即将、正在、已经、刚刚、终于、预先 (只能作状语) (二)形容词和副词 作状语时易混淆 • 除作状语外,还能不能再作别的成分(如:一致和一概) • 注意一些同形同音但意义完全不同的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如:好、老、白、光、直、怪、硬) • 三)介词和动词 • 1.完全虚化,成为专用介词,例如:被、从、沿、趁、除了等。
• 2. 动词和介词虽然同形同音,但是意义区别明显,例如:把、给、打、问、跟、当等 • 3.动词跟介词同形同音,意义也难分,例如:在、到、替、靠、往、向、朝、通过、按照、为了等 •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有,是介词,反之则是动词) (四)介词和连词 • “和、跟、同、与 ”既是介词,又是连词,都可以出现“X 和 (跟/同 /与)Y”格式 1.如果是连词,X和Y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如果介词,或者不能换位,或者换位后意义改变 2.如果是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并且插入副词状语;如果是连词,由于跟两边的名词结合都很紧密,所以在连词之前不能停顿,也不能插入副词状语 第二节 短语的结构类型及层次分析法 一、结构类型 (一)联合短语 报纸杂志、调查研究、庄严肃穆 (二)偏正短语 可爱的人、完全相信 (三)动宾短语 放下包袱、有幽默感 (四)谓补短语 看清楚、热死了 (五)主谓短语 思想解放、阳光灿烂 (六)同位短语(复指短语) 首都北京、我们每一个人 (七)连谓短语 来上学、去爬山、骑自行车上班 (八)兼语短语 没有人理睬他、有个姑娘叫小芳、请他来做讲座 (九)方位短语 桌子上、大江南北、青纱帐里 (十)量词短语 一张(桌子)、那本(书 ) (十一)介词短语 为人民(服务)、对大家(说)、把大门(打开) (十二)“的”字短语 我的、他写的、红的 (十三)“所”字短语 所见、所闻、所不允许 (十四)比况短语 像花儿似的、跟玩儿一样 第三节 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 一、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该词语的语义范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 小李吃了 / 苹果吃了 • 吃饭了 / 来人了 (一)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1. 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可用介词“被(叫、让、给) ”引进 • 小牛在吃草/杯子被王华打碎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也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 小花猫逮住了一只大老鼠/他把书拿走了 3.系事:指联系动词连接的对象 • 他是学生/陈伟成了一名画家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也可用介词“给”引进 • 他们送母校一幅油画/他还给我一支笔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 她在房间里打毛衣/我们学校盖了一幢教学大楼 6.工具: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也可用介词“用(拿)”引进 • 你吃大碗,我吃小碗/王涛用毛笔在写字 7.方式: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 明天考口试/他用蝶泳游完了全程 8. 处所: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总、终点,也可用介词“在 (从、到) ”引进 我住二楼/陈小玉去了师大 9.时间: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 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在星期五 10.目的: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 • 他在筹备展览会/刘玲为考大学在复习。
11.原因: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也可用介词“因为”引进 • 他在外呆了一个月避避风头/他爷爷因为肺病住了院 12.材料:指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也可用介词“用”引进 • 他在给青菜浇水/地板用油漆涂了一层 13.致使: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也可用介词“使”引进 • 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我们要使环境更加漂亮 14.对象: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 • 他在教育孩子/向同学们表示感谢 (二)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吃面条、吃大碗、吃食堂、吃低保 • 妈妈在包衣服、 他们在包饺子、外头包牛皮纸、礼品包小包 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 • 买毛衣、织毛衣 • 打人、来人 二、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 月亮渐渐升起来了 • 妈妈高兴地点点头 (一)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指向动词 你砍快了,慢一点! 我看完了《红楼梦》 第二,指向主语 我砍累了 我学会了滑雪 第三,指向宾语 我们砍光了树再休息 他一连发出界两个球。
第四,指向“把”的宾语 砍树把刀都砍钝了 他把牙都吃坏了 2.状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血压急剧下降 我经常打乒乓球 第二,前指主语 祥子青筋蹦跳地坐下 四凤胆怯地望着大海 第三,后指宾语 花也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第四,前指介词“把”的宾语 我把王群满意地打发走了 师傅们把楼板纵横交错地堆放在一起 3.定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 他昨天买了件羊皮大衣 • 我要好好地逛一逛美丽的西湖 第二,前指主语 • 他做了一个惬意的梦 • 我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 第三,前指述语例如: 陈小平看了一天的书 孙静在家等了一上午的 (二)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有些句法结构的情况比较复杂,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王冕死了父亲 苹果吃了三个 孩子被奶奶抱进了大门 奶奶哭瞎了眼睛 一个句法结构中,语义上可能有多种指向的分析 我答对了两道题 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例如: 陈斌最喜欢游泳 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三、语义特征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
(一)语义特征举例 例 1:动词“坐”与“跑” 别在这儿坐——别坐在这儿 别在这儿跑——×别跑在这儿 →坐 +附着 ;跑 -附着 屋里跑出来一个人——×屋里坐出来一个人 →坐 -位移;跑 +位移 例 2:请概括下列两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甲组:地上蹲着许多人/墙上挂着画/门上贴着广告 乙组:门外敲着锣鼓/电视里说着相声/隔壁开着收音机 甲:+附着; 乙: -附着 例 3:请概括下列两级动词的语义特征: A 组:买、调查、办、玩、看、 B 组:失败、跌倒、漏、塌、到达、毕业 → A 组 +自主; B 组 -自主 可以用下列格式可以鉴定动词是否具有+自主特征: 来 /去+动词+宾语+来/去 例 4:概括下列两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A 组:快、慢、干脆、高兴、便宜、客气、公正 B 组:富裕、孤独、急躁、肥胖 → A 组+自主; B 组-自主 具有自主特征的形容词一般用在“形容词+一点儿”的祁使句中 如:小心一点/积极一点 例 5:概括下列两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A 组:成功、崇高、出色、丰盛、大方、端正、美丽 B 组疼、狡猾、过分、愤怒、混乱、可怕、惊讶、害羞、悲伤 → A 组+褒义; B 组-褒义 +褒义不能进入“有点儿+形容词” -褒义的可进入“有点儿+形容词” 例 6:概括下列两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A 组:热情、胖、得意、安心、不满、惭愧 B 组:暗淡、薄弱、逼真、闭塞、灿烂、充足、抽象 → A 组+述人; B 组-述人 (二)语义特征的解释力 可以解释有些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句子却有不同的变换式 A 组:台上坐着主席团/身上盖着毯子 B 组:台上唱着戏/外头下着雨 ↓ A 组:主席团坐在台上/毯子盖在身上 B 组:台上正在唱着戏/外头正在下着雨 → A 组+附着; B 组-附着 可以解释某些同形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 倒了一杯水 (二)语义组合歧义 1.语义关系不同。
( 1)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 2)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 3)汽车运走了 2.语义指向不同 ( 1)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 2)我们学校就去了二十几个人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 A 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有) B 参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无) C 参加会议的有三位医院的领导无) 2.改变句法成分的次序 A 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遭受了水灾 B 江苏的部分地区和安徽遭受了水灾 3.变换句式 台上摆着酒席→酒席摆在台上 台上摆着酒席→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三)利用语境 1.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 A 发现敌人的哨兵有歧义) B 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无歧义) C 我们在前方不远处发现敌人的哨兵无歧义) 2.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 A 鸡不吃了有歧义) B 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无歧义) C 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无歧义) 3.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 A.我买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B.她已借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C.她已买了两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D.她已买了一件皮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