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54675820
  • 上传时间:2023-05-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4.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叶斑病    症状 菊花斑枯病:菊花斑枯病又称黑斑病、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最初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大小5至10毫米,外部有一不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黑褐色,中央稍褪色,湿度大时出现不大明显的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变黄干枯或变黑脱落  ①鸡冠花叶斑病(又称褐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亦称黑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枯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   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8-9月)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的1000倍、40%胶悬剂600-800倍),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菊花黄萎病 1.症状 菊花植株感病后,最初植林基部叶片边缘出现失绿及枯萎症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继而变黄枯死有时植株一侧感病,叶片萎焉症状则出现于这一侧,而另一侧叶片仍然正常病株基部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又裂缝,潮湿时缝中可见白色霉状物根部被侵染后,也变黑、腐烂病状由基部沿茎向上扩展,直至全株叶片枯萎,植株矮缩 2.发病规律病原为黑白枝孢菌和大丽花轮枝孢菌病菌在土壤和病株残体中越冬,并随之传播由根部伤口直接侵入根内,经维管束蔓延到全株 3.防治措施 ①选择抗病品种,并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枝条繁殖;控制土壤含水量,宜选用排水良好的基质重病株拔除烧毁;选适宜的植株密度,以利于通风;定期用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 ’②在植株病重的棚室内,如果条件允许,则实行4年以上轮作。

      ③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④植株被病菌感染时,一定要迅速施药,可用25%苯莱特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或50%代森铵乳剂800倍液淋灌根茎周围和喷洒植株,连续数次文章页数:[1]  菊花根腐病       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在此环境下,不仅采取播种、扦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采取扦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种子、插穗消毒。

      播种前,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3 %的退菌特或种子重量0.1%的粉锈宁拌种,或用80%的402 抗菌剂乳油2000倍液浸种5小时;插穗基部也可用同样浓度药液浸1小时后扦插2.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1.5克撒于地表翻入土中,或用75%五氯硝基苯3克均有良效,且可兼治猝倒病、立枯病3 .药剂防治发病时,可用40%根腐宁1000倍液喷雾或浇灌病株;或8 0%的402乳油1500倍液灌根4.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的危害菊花霜霉病   症状 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较稀疏,初污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 病原 Peronospora radii de Bary称菊花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单生或丛生,由气孔伸出,大小225—412×7.8—11.8(μm),主梗是全长1/2—3/4,冠部呈3—7次叉状分枝,顶端呈2—3叉分枝,直角或锐角,顶枝长7.8—11.8μm,端细,基部稍粗,顶枝端钝圆,略膨大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大小24.5—31.2×14.7—24.5(fAm),主要为害菊花(Chrysanthemum sinense)。

      此外有报道Peronosporadanica Gaum称丹麦霜霉菌,能侵染贡菊(Chrysanthemum mroifolium)和滁菊,不侵染资菊和杭白菊P.danica菌丝白色,孢囊梗3—5次分叉,第一分叉不对称,大小28.6—707×9—16(μm),主干长192—473ym,末端分叉近直角,长7.8—157μm,直或弯,端尖;孢子囊椭圆形,无色,无乳突,大小23—33×17—27(μm),萌发后产生芽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留种母株脚芽上越冬,翌春2月中产生孢子囊借风飞散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秋季9月下至10月上旬又发病,该病多发生在年均温16.4℃、春季低温多雨的山区,秋季多雨病害再次发生或流行;连作地、栽植过密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防止积水及湿气滞留2)春季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左右1次,共防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月季黑斑病 月季花的枝条、叶片上发生黑斑,是受了黑斑病菌侵染而引起黑斑病的缘故月季黑斑病在整个生长期中都有发生,尤其在雨水多的季节最易感染。

      这是一种分布最广的月季病害黑斑病的抱子很多,平时浇水、施肥不当,都可能导致病害的传播因此,浇水、施肥时,应避免浇湿叶面或将盆土溅到叶片上病状  发病时,叶面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传染到枝条、嫩梢上.并使邻近的组织变黄严重时叶子全部变黄脱落,被害苗木枯死  防治方法   ①发现脱落在盆内的病叶以及植株上染病的叶子应及时清除烧毁,防止蔓延    ②发病季节盆土保持偏干下雨时搬到避雨的地方  ③早春发芽前喷施渡美3—4度石灰硫磺合剂,杀死越冬病菌在4—7月间,每10—15天喷洒一次波尔多液波尔多液可以自制配制方法是:取一只500克装的空瓶装满水,再投放未经化开的生石灰50克,待生石灰化开后,摇动瓶子使水浑浊,然后沉淀一个晚上使同时倒出上层清石灰水,在清石灰水里加淡蓝色晶体状硫酸钢(如果分为10次使用,每次加5克硫酸铜),捣碎化开成淡蓝色混合液,再加入20倍自来水混合即成如果没有硫酸铜,以10倍自来水稀释上层清石灰水效果也很好以上配制液不但要可以防治黑斑病,还可防治白粉病、锈病    月季白粉病· 1.症状 白粉病侵染月季的绿色器官,叶片、花器、嫩梢发病重明显的特征是感病部位出现白色粉状物,生长季节感病的叶片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

      老叶比较抗病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剥离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层,花朵畸形2.发病规律 白粉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翌年随芽萌动而开始活动,侵染幼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多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灌水方式、时间均影响发病,滴灌和白天浇水能抑制病害的发生露地栽培月季以春季5至6月和秋季9至10月发生较多,北方地区主要在春季为害,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当室温为2至5℃以上时便可发生白粉病夜间温度较低(15至16℃)、湿度(90至99%)较高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至27%),湿度较低(4 0至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在这种条件下可预见白粉病在3至6天后发生月季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花朵芳香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花品种均易感病3.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栽植密度、盆花摆放密度不要过密,温室栽培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适当多施磷钾肥,避免施过多氮肥,浇水最好放在晴天的上午进行②不要与白粉病菌的其他受害花卉轮作或接近,以免相互传染,加重病情③减少侵染来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

      ④冬季修剪后及春季发芽前喷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⑤发病期间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均有良好防治效果硫磺粉也有防效,用于温室的冬季防治;将硫磺粉涂在取暖设备上任其挥发,能有效地防治月季白粉病使用硫磺粉的适宜温度为15至30℃,最好夜间进行,以免白天人受害喷洒农药应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白粉菌产生抗药性杨树腐烂病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出诊子,危害杨树干枝,引起皮层腐烂,导致造林失败和林木大量枯死在安徽省普遍发生,除危害杨树外,也危害柳树、榆树、槐树等其他树种     一、发病症状     1、干腐型: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呈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龟裂,甚至变为丝状, 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无固定形状,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此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速度很快,纵向扩展比横向扩展速度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其上部即枯死病部皮层变暗褐色糟烂,纤维素互相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达木质部。

           2、枯梢型: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1周后,上部枝条枯死     二、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来年春季平均气温在10-15℃,相对湿度60-85%时,子囊中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从枝、干伤口侵入,半月后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同样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天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7月份后病势渐缓,秋季又复发,10月份基本停止发展杨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木和林木,通过虫伤、冻伤、机械损伤等各种伤口侵入,一般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     三、防治措施     1、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应性强、抗寒、耐干旱、耐盐碱、耐日灼、耐瘠薄的良种造林改善立地条件,增强树势,同时防治其他病虫害以免腐烂病的大面积发生     2、培育健壮苗木苗木质量的好坏与腐烂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培养大苗、壮苗是预防腐烂病发生的关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选择距造林地较近,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做苗圃,严格按技术要求加强管理,每年要浇足封冻水,起苗、运苗要尽量少伤根、茎。

      出圃前,做好分级、检疫工作,同时用50%的退菌特粉剂1200-18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800-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