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
15页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剩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假设〞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本土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说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走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叹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3.?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叙述诗人喜悦的心情行缺乏〞,是因为看缺乏,表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西江月》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登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氛围;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沉寂。
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盛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衬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5.?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痛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气氛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傍晚,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单独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二、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九年级阶段,恐怕是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这种熏陶,跟一~六年级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伎俩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读古代诗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对个别诗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随着产生了下面就培养感悟能力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1.要使学生了解诗中的根本情境示例?次北固山下》,“次〞说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走这就是根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2.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根底。
示例,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顶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打消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毁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3.激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根底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相信学生中总会有说得好一些的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4.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这三者不一定每首诗都有,但只要有就不能放过,因为它们的确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感悟的先导课文所选五首诗中,?西江月》最富情趣,可参看“教学倡议〞中所附该篇的教案,此处罚析从略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明出更新、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来 练习表明 一 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叙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大致理解内容的根底上背诵这五首诗默写是为了稳固记忆,也要检查字是否写得正确 参考答案: 1.要注意题干“最能反映〞一语此诗前一局部写大海景象,视野广大,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局部比,气象那么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答题时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拟,要引导学生认识诗人的正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实景是作烘托用的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主要之点是使学生运用再造想像领会诗人此刻的感情;如有可能,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3.要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重在使学生领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要着重分析后两句 5.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重在培养想像力 二 课外查找资料,将以下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诗词略) 设题目的是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增减篇目下面是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傍晚单独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教学倡议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前两首共用一课时;后三首共用一课时(如果有困难,?天净沙秋思》可以用略读方式处理或改为课外自读,但课上一定要先背下来)具体倡议如下: 一、要以诵读贯通学诗的全过程,发明浓郁的学诗的氛围。
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如果班上有读得较好的,到最后也可以试作表情诵读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在初中阶段,重在读懂,不提出观赏的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已包含了观赏的成分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因为在本阶段培养上述两种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稳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而不波及意象和意境的理论,也不要求学生认识诗的艺术格调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原那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富余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那么,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四、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不另作介绍,但要求学生要记住每首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 五、教案例如:?西江月》教案(张必锟) 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