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课课时教学计划 (1).docx
11页第13课课时教学计划课 题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胎”等7 个生字2. 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 含义,疏通文义3. 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课文表达的思想,做到连贯有气 势,并能熟读成诵4.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重点难点重点:熟练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语言美难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 怀,受到鼓舞教法、学法讲授引导法 交流讨论法猜读法 逻辑法 想象法计划课时2课时少年中国说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胜于雄于红日 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干将教学准备梁启超:字卓如,别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近代启蒙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他创办《清 议报》,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O《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 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梁启超也把它视为“开文章 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课件 预习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背景资料的导入能够帮 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 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并更好的读懂文章。
第一课时一、 资料引入1. 了解背景•四人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梁启超的资料•班级内交流•教师整理,学生谈感受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方战败,《南京条 约》割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 园,中方战败,《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地100多万 平方公里,赔800万两白银;1883年,中法战争,清军得胜,清政府同意通商,任 用法国人在中国修建铁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在旅顺大屠杀,杀死 18000余人,全城仅剩36人,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8年:康梁“戊戌变法”,慈禧发动政变,光绪帝被 囚,康梁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变法 失败,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2. 猜测意图,初步了解文体,依据课题质疑•板书课题课题调换词语顺序,还可以变成怎样的 课题?• 了解“说”的文体特征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常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呈现一个观点, 阐述一个道理猜猜:《马说》可能会写什么?《师说》呢?《爱莲者 说》呢?•理解:课文是谈少年中国?还是谈中国少年?亦或 是两者都谈?(“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 年轻的中国。
通过谈的对象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或道 理?3. 初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指名读•师范读或背诵,引导学生关注字音、语速、节奏等•学生讨论读法,齐读课文语文教学要善于抓住一 点进行生发拓展,一个 追问,引导学生置身其 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呐 喊,带着情感基调读好 课文二、知晓意图分清层次•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这一段共几句话?作者想表达哪两层意思?(责任 在少年及原因比较解“故气•追本溯源理解“故气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原文第1句)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 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 来而与世界为缘原文第10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看到老朽你们会想到谁?或哪一类人?少年呢?带着你的体会再读第1句话•借文解“故二梁启超说责任全在我少年,这是一份怎样的责任?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将第2句中的所有逗号改成分号,师生轮流读用上“因 故 "学生说,师相机板书:智、了解表达句式和特点,, 并在表达顺序上下功 夫,才能在背诵时水到 渠成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雄于。
三、 聚焦少年琢磨表达排比),这样的句子怎么读?讨论后板书:连贯而有气势指导朗读1. 理解意思,发现关系句中的短语顺序可以改变吗?(逻辑关系:递进)填空练习2. 引导背诵•看着板书,你能试背吗?指名背诵四、 拓展延伸善于从文本出发,培养善于从文本出发,培养1. 播放反映国家强盛的微课,联系课文说感受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将1和3对接, 使情感得以升华,为后 面学习做好铺垫2 .体会美好•我们国家在一代代少年的努力下,取得了伟大的成 就,梁启超先生的愿望成为现实他的美好愿望就是一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并引导朗读•一代代少年抛头颅、洒热血,一代代少年擂起袖子 加油干,才有了强盛地中国今天,我们可以激情满 怀地说一一再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第二课时一、 奠定基调基于文章文白转换的语 言特色,利用复习背诵、 教师示范、视频引导等 多种手段推进朗读,读 得越好,学生的感受越 具体、形象1. 背诵第1、3自然段语调要高,语速稍快,注意节奏, 还要连贯而有气势2. 播放朗诵视频,注意第2自然段的字音和基调 在朗读上有何变化?3. 读通句子•自由读注意生字读音•同桌互读,相互正音•全部朗读展示,评价•师范读或背诵,生评价。
•齐读二、 理清事物课文是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的?1. 交流问题•小组讨论语文课堂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利用圈 画事物、讨论分类,帮 助学生理解了这一难点 部分的文脉,加深了对 课文的理解•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红日、河(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寻找规律将这儿样事物分成三类,你会怎么分?猜猜梁启超在 写的时候考虑到顺序了吗?(天上一一地下,大一一 小,有生命 无生命)•齐声诵读,体会写作的奥妙三、读背相辅1 .体会表达反复诵读这段话,这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培养语感、增加积累,体会作者的情感2. 认识象征思考: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共同点?① 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 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和情感(本体)② 分析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过渡:上面的事物大都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显示出强壮 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力量,这些形象正和作者心中的少年 中国的形象一样请同学们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题红日初升”象征( );“河出伏流”象征( ); “潜龙腾渊”象征( );“乳虎啸谷”象征( ); “鹰隼试翼”象征( );“奇花初胎,裔商皇皇”象征( );“干将发硼,有作其芒”象征( )o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 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少年中国 的英姿勃发 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 少年中国 的奋发有为②体会象征手法的作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人 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既关注人文要素,又突 出语文要素,相得益彰 在余音缭绕中结束本 课,学生的爱国热情将 经久不衰3. 学生读第2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丰富少年中国的形象 预设:“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 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 有八荒”指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为下文所表现的少年 中国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这句话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 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形象4. 配乐朗诵第2自然段,想象画面四、写字学唱1 .出示:泻、潜、试、胎、皇、履、疆引导归类2. 观察结构,重点指导“履二欣赏经典播放艺术家演唱的《少年中国说》音频, 学生练习书写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