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四弟子像.doc
2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四弟子像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贺少君 《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以短短的三百余字描述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既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又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展现了他的教学风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1,由“率尔而对”看子路的豪爽直率、力挽狂澜 老师话音刚落,子路率先答话,豪爽直率的个性再次表露无疑不假思索地说出他心中的最高理想:“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我子路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每个人都能够站立起来,每个老百姓都知道如何去走自己的路,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要特别注意,子路给这一美好的结局,设置了三个异常艰难的前提:干乘大国,列强环伺连年战争,灾害饥荒不断活脱脱勾勒出一个孔武有方、英勇善战、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尽显英雄气概又不失政治家风范《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貑豚(貑豚,公猪,古人佩公猪形象之物,表示勇敢。
——编者注)”,也是对子路性格的进一步印证 2,由“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看冉求的谦谦君子风度 在老师点名下,冉求第二个表明心志:“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不敢用“干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问,才可以社会繁荣,经济发达,人民富足;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此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文化建设,确实不易唯有高瞻远瞩和具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才会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才会创造出高贵典雅的文学和文化其二,文化的建立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冉有的性格与子路恰恰相反,谨言慎行,言谈中透露出几分文人的谦虚,举止中不失政治家的气魄,谦谦君子风度尽显《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孔子曾经对冉求的政治能力给予恰当的评价:“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3,由“端章甫,愿为小相”看公西华的外交家品质 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他的态度更加谦逊礼让:“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圜家,言谈尽显文人学者的温文尔雅,与《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孔子的评价相得益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衣冠整齐,仪容端肃,生活从来不马虎,应对之间很得体,足见公西华儒雅俊秀的宾客之才,是当时难得的政治外交家 4,由“异乎三子者之撰”看曾皙的恬淡宁静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曾皙首先我们看看他发言之前在做什么,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性格差异和谈话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的老师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他的聪明颖悟、恬淡宁静、洒脱知礼、自信成熟果然,曾皙的回答“异乎三子者之撰”,犹如一缕春风拂过心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暂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暮春咏归图”!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宁静平和的大同世界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论语·公冶长第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所描摹的画面,不正是孔子理想的形象表达吗? 师生谈话到此,原本已经结束,老师说,下课了,大家休息吧可是,曾皙并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他要寻根究底前文已经说过,他是特意落在后边,等三位同学离开后,继续追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我们可以设想,孔子一边整理书简,一边准备离开,一边回答,“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老师并不打算再继续下去但这回偏偏是聪明颖悟、勤学好问的曾皙,“夫子何哂由也?”直到此时孔子才知道曾皙的问题必须回答,学生与老师一问一答非常精彩哂由”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原来并非哂子路之志,只是哂其“率尔”,不识礼,不懂谦让曾皙接着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孔子回答:“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曾皙以为冉有说的不是治理国家,然而夫子却对冉有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对公西华亦如此,孔子还认为他过分谦虚,以他的能力,做“大相”未尝不可我们在欣赏师生探究对答的精彩场景时,还应该想到孔子师徒平日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和互相的深切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