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技术感想正式版 (4).docx
10页摄影技术感想正式版 摄影感想 一、记录历史 电视上的新闻镜头有哪些作用电视记者会说,是表现新闻内容的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摄影家徐肖冰战争年代为毛泽东拍下不少照片,有的作为图片新闻发表在当时的报纸上但若干年后,这些照片又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被媒体、书刊和电视片广泛使用由此我想到,若干年以后书写历史的,肯定不再是单一的纸质文字,更多的要由影像来完成,因为这才是“活”的历史而我们今天拍摄的新闻镜头,说不定将来就是学者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但这又很让人担心,曾经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新闻镜头,将来能不能用于研究历史——它们真实吗它们规范吗能不能代表这个时代最高的电视摄制水平……提出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为了指责电视工作者,而是为了告诫大家,今天不经意拍下来的新闻画面,其实就是将来学者们手中的历史既然是这样,那么,就请摄像师们明白每一个镜头的份量,拍摄的时候尽职一些、真实一些、艺术一些,什么时候看上去都是精品,以免辜负了后人 二、热血铸就 许多电视台都给记者下任务,要求他们一个月拍若干条新闻看上去担子很重,但几乎所有的记者都能完成其实,轻轻松松拍出来的新闻,常常不是最出色的电视新闻。
拍好新闻需要付出代价某省的一位电视记者为了拍到清晰而真实的镜头,只身登上江面着火的油轮,近距离拍摄灭火的消防官兵最后,镜头拍到了,而这位记者却在油轮的爆炸声中壮烈牺牲人们从水中打捞出他拍摄的镜头,编出的新闻震撼了观众这些生动的画面,远距离拍摄根本无法获得,他却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即使是一些普通的电视画面,有时候拍起来其实也很艰难1995年6月,中央电视台摄像记者朱邦录在南京拍摄纪念抗战50周年节目,室外温度是摄氏38度为了保护设备,他把采访单位提供的遮阳、擦汗大毛巾,披在了摄像机机身上,自己却顶着烈日继续工作因为长时间曝晒,朱邦录手臂却被灼起了一个个水泡苏州电视工作者摄制的六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记》,曾经一次获得三个国家电视文艺“星光奖”在结尾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摄制组成员顶着烈日工作的镜头,他们个个赤膊上阵,挥汗如雨,其情景与农民在田里耕作没两样挥洒血汗,其实就是电视记者的必修课这说明,好镜头的获得常常需要记者作出巨大牺牲 三、美的发现 同在一个摄制组,编导和摄像师常常是上下级关系摄像师拍什么内容,要听编导的一部片子需要什么样的镜头,受编导思想左右但并不是所有的电视画面,都是编导指挥出来的。
许多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好镜头,恰恰来自摄像师的独立发现1999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做《违法乱纪乱收乱罚》节目,报道XX省XX县区工商局目无法纪、乱收乱罚事件记者在现场采访此事,正值一位被处罚者到工商局说理,在局长张存港的授意下,保安人员就在大门口对来访者大打出手摄像记者连忙扛着摄像机跑到楼顶,把保安打人的镜头拍了下来尽管从业务的角度看,这组镜头拍得并不完美,但它具有真实性和震憾力,它也丰富和深化了节目内容《焦点访谈》栏目还有一期反映地方非法收购棉花的节目当地的非法者事先知道记者要去,就把棉花藏起来,连机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但办公室的茶杯是热的,还有一件没来得及穿的衣服,说明这人是仓皇离去的,于是摄像记者当即把这些拍了下来之后在院子里又碰到几位女工,他们说是来玩的,不过头上又挂着棉花的飞絮,说明这里刚刚生产过,于是摄像记者又把她们头上的棉絮拍了下来这些镜头在后期编辑中,都被编进了节目,它使内容具有不容辩驳的事实力量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好镜头、好画面,相当一部分来自摄像记者的主动发现而能够触动和感动摄像师的生活画面,自然也会触动和感动观众当然,“发现”是有条件的,一要思想敏锐,二要目光犀利。
有了发现美的能力,才能捕捉到美的瞬间 四、画面也有旋律 镜头能不能表现音乐做专题节目,做文艺节目,画面都要配乐,这种镜头本身也有节奏感,有音乐性那么,新闻镜头能不能表现音乐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复杂2004年春节的时候,大批民工归心似箭,离城返乡江苏台某频道在一条报道民工返乡的电视新闻中,用一组朴素镜头,配上萨克斯管吹奏的《回家》旋律,表现了返乡民工的情景收看的过程中,我被感动了它令我想到了家的温暖,想到了亲情的无价偶尔在其他台的新闻节目里,也看过不少配乐的新闻画面:晨练、街景、正月十五的灯笼、节日的礼花、孤帆远影碧空尽、一望无际的沙漠……看来,当电视内容到了用画面和解说不足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时候,那么,音乐就起作用了有了音乐,就等于调动了艺术的元素,而艺术本来就是情感的产物既然音乐可以帮助电视新闻“催情”,为什么电视上又很少播出“配乐新闻”这是因为,并不是每条新闻的画面都可以配乐能与音乐交融的新闻画面,往往有着与音乐相通的情感元素和节奏韵律这样的镜头,不是每个记者都能拍出来有些记者可能还不懂其中的艺术奥妙不懂没关系,就带着你的真情实感去拍摄吧你的胸中倾注了爱,自己首先被镜头感动了,那么,拍出的画面就会有音乐的旋律。
五、每个镜头都是高成本 电视台是用钱大户,对硬件设备要求高,做哪一样工作都要花很多钱比如摄像屏幕上播出的每一个画面,都来之不易外出拍镜头,要用车;拍完了要用编辑机去编;播出还要用光缆去传输信号,用机器去发射一个电视镜头,从拍摄到变成屏幕画面,再到观众收看,这样一个过程,都是用高档的器材设备去完成的因此,资金消耗非常大为了几个常遇春(朱元璋大将)陵墓的镜头,我曾专车从安徽来到南京拍摄对电视采编来说,这点路程不算什么,但也花了不少钱而真正用到节目中的画面,却没有超过十秒钟我估计很多电视记者,都有类似的花钱经历但好镜头可以重复使用重复使用就等于增值,等于降低拍摄成本了我到南京拍的那个镜头,后来又在其他节目中多次使用,我就觉得很划算然而,有多少记者能明白能镜头重复使用的价值不明白,也就不会很自觉地把每一个镜头拍得认真、专业而标准不少年轻记者,往往在不校白平衡、不用三角架、不考虑用光的技巧、不问画面构图的情况下,就打开了摄像机于是,摇摇晃晃、过明过暗、主题不突出、叫人看后不知其所以然的电视画面,常常出现在屏幕上这样的镜头,用过一次就失去了价值,也不会在其他节目里再利用,否则就降低了节目的品位。
这等于吞噬电视台的资产质量就是金钱,这话千真万确 六、细节最精彩 有一本书叫《细节决定命运》它使我想到记者拍过的一个细节镜头——有一次,央视《焦点访谈》记者去采访某公安部门将赃车据为已有的违纪现象公安人员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为了说明自己无辜,他们让记者去看汽车的发动机号码,以此证实他们的车子不是赃车记者用摄像机把那个号码拍了特写回到台里一审素材,问题被发现了,原来这号码是经过改动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而摄像机的特写镜头,却把它展现得清清楚楚在事实面前,违规者不得不承认错误记者本来想放弃这个选题,没想到一个细节镜头,让这期电视节目起死回生很多电视节目的成功,其实都与细节镜头有关因为电视画面中最动人、最深刻、最触目惊心的镜头,常常是那些近景和特写它们就是电视节目最精彩的细节当年长江洪水泛滥,在一片汪洋中,一个裸身抱树的小姑娘的惊恐万状的眼神,让我们揪心,让我们终身难忘;九十年代,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中国申办代表团成员在回国的专机上,洒下了难以抑制的泪水,它也打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曝光节目,总能让人信服,就在于它那些精彩的细节镜头,有着不容辩驳的事实力量;《动物世界》深受观众喜爱,就是因为它用动物的生活细节,展示了类似人性般的情感和爱憎……在电视画面中,细节也最能表现动感和心灵、传达画面的内涵与个性。
它们永远不会雷同,更不会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因此,细节又是电视节目的兴奋剂,能牵动观众的心,成为他们的关注焦点电视摄像师是否优秀,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捕捉到生动而形象的细节镜头电视的画面好拍,细节难找因为捕捉精彩细节的能手,往往有着长年的文化积累和艺术体验,而这,正是目前我国电视从业人员最缺少的 七、个性即生命 摄像机一扛久,摄像师就会反应迟钝、思惟麻木,因为我们不少镜头来自于程序化作业无论是拍工厂,还是拍农村、部队、学校,都有一套固定的镜头模式打开电视机,看看全国各地的电视画面,真是似曾相识甚至连做的mtv,彼此画面都没有太大区别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家在都在用镜头讴歌崛起的中国,展现我们的伟大成绩,突出主旋律为了表现这些内容,我们不拍这些镜头,又拍什么这没有错但是,又有谁问过:观众感不感兴趣如果做一个电视调查,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画面远不如一个贫困孩子渴望上学的一双眼睛,更受观众关注和欢迎其实,观众并不反对我们美好的动机,但他们更希望把这些镜头拍得真实、平和一些;观众也爱看mtv,然而他们更想在mtv中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美;观众更希望讴歌社会主义,但只有首先讴歌了劳动者中的“这一个”,才会让他们感动。
而这些,都被我们在拍摄镜头时忽略了电视镜头到底应该拍什么我的理解是,应该去拍有独创性的画面,应该去拍首先感动摄像师自己的画面,应该去拍既真实深刻又有艺术内涵的生活场景,应该去拍我们下次可能再也拍不到的个性镜头而要做到这些,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当你把摄像机的镜头当成了艺术创作的“笔”,当你远离喧嚣而一头扎进生活的底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八、最深刻的语义:人文关怀 人们常把记者的心态比作“惟恐天下不乱”,这是因为,动乱的事态会使电视内容产生动感,能表现人情、人性和社会矛盾而这些,都是记者渴望的好镜头 于是在我们的电视画面上,就有了过去天灾人祸、血肉横飞、暴力冲突、悲痛欲绝……电视记者们常常因为获得这些镜头而雀跃、欢呼和兴奋有了这些镜头,电视节目好看了,能抓住观众的心了,能提高收视率了 然而,但凡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暴力镜头,我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忧若干年以前,我曾经在监狱的重刑牢房里,采访过一个被判死刑的杀人犯他刚迈进十九岁的年龄,只有小学文化,因为抢劫110元钱,在市郊把一名出租车司机杀害了我问他,为什么要用暴力去抢夺别人的钱财,他说是跟香港电影《古惑仔》里的人学的,电影里的人就是靠刀棍打天下的。
然而就在采访的当天晚上,我在本省电视台的一个频道里,又看到正在播出《古惑仔》这件事让我由不得反思自己我们在拍镜头的时候,常常喜欢拍流泪的眼睛,喜欢拍尴尬的表情,喜欢拍受害者面对镜头的哭述,喜欢拍受难之后的生活惨象……不管这些镜头会对别人造成什么伤害或影响,也不管这些镜头会在社会上形成什么后果其实,我们也许动机并不坏: 为了收视率,为了真实生动,为了观众的口味,为了揭示深刻的主题,等等等等但我们就是忘记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尊重人、爱护人,而这,正是社会广泛缺少而又必须呼唤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这是电视记者的责任有了人文关怀精神,社会才算真正进步 九、让市场检验镜头 上一点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买肉排队,买黄鱼排队,买煤排队,甚至打一斤普通的豆腐,也要起早去排队物质匮缺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当时是“卖方市场”既然是“卖方市场”,消费者就没有挑选的余地,尽管那些菜都是“粗放型”的,青菜、萝卜、土豆、地瓜……身上统统带泥,买回去还要花很多时间加工才能食用但你还得买现在不同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给了消费者自由挑选商品的权力,哪家东西好,我就买哪家市场上再也看不到连同泥块一起出售的菜了。
因为我们进入了“买方市场”说这些话题,都是为了比喻电视很庆幸,我们现在的电视业,现在正处于“卖方市场”——一座城市只有一两家电视台;一家台只有少数几个频道;私人不准办电视;外国的电视节目无法落地;老百姓还要在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