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主、循环、共生:终身教育理念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探析_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269698
  • 上传时间:2021-11-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0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主、循环、共生终身教育理念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终身教育是智能化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日本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出以自主学习为价值观基础、以循环教育为体制保障、以地域共生为核心驱动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路径,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循环型、区域化学习,实现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建构”的转变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参考依据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之一经过长期摸索试错,日本以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以服务地方的学习型社会发展趋势带动高等教育改革,建立起多元、循环、共生的新世纪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一、终身教育理念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一)生产技术不断变革对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更迭,科技对人的替代性也不断增强,如何培养适应未知发展趋势且科技难以替代的未来型人才,成为关乎日本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当“教育的任务不再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的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好准备”,“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也必将过时。

      [1]在智能化生产阶段,人们无法再依赖“高学历=好工作=成功人生”的传统上升模式,而必须通过不断精进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社会需求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的每一个组织和机构都应共同承担起这一教育责任二)“人生百年”时代的生涯多样化需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尤其在2018年以后,18岁人口数量急速下滑经预测,到2040年,日本18岁人口将由2017年的120万人降至88万人,而大学生源将由2017年的63万人降至51万人[2]与此同时,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进入老龄化阶段,并于1994年正式成为“老龄社会”随着医疗技术与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日本2017年的新生人口中将有半数寿命达到107岁,迎来“人生百年”时代[3]“人生百年”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以往“上学-工作-养老”的单线式生涯发展路径,即将被“往来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复线式生涯发展路径所代替因此,严峻的高龄少子化问题决定了日本不仅需要以更高质量、更具灵活性的高等教育体系缓解人口下滑带来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还须应对“人生百年”时代的生涯多样化需求为此,日本从培养在校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保障各类人群的终身学习机会,以及建立多元互动的区域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三方面入手,推出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希冀以此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二、激发学生自主意识,促进教学体制转型自主学习意识是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基础随着日本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以往“严进宽出”的大学逐渐向“宽进严出”转型,生源质量不均加大了未来人才培养的难度2007年全国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大学生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为4.6小时,除去上课时间以外,仅有14.8%的大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超过11小时,远低于美国的58.4%[4]为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日本主要从明确学习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学习成果反馈体系三个方面建立循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与大学生在发展需求上达成共识来促进大学生对学习意义、知识构架的主体性建构其中,明确学习发展目标是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主观前提,课程教学质量是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客观保障,学习成果反馈体系的完善则为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提供了持续动能一)明确学习发展目标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通过“一年级教育”与教学信息公开等方式在学习发展目标方面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升1.以“一年级教育”提升目标意识“一年级教育”理念自2000年初次提出以来,立即在各高校广泛实施截至2015年,日本高校中已有97%导入“一年级教育”[5]“一年级教育”的迅速普及不仅有助于缓解普及化阶段大学生源多样化带来的学力不均问题,而且还能在教授大学学习方法的同时,有效促进新入学者脱离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对个人主体性的束缚,完成从消极应对到积极投入、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规划的转型。

      从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间,在“一年级教育”中实施口头发表、课题讨论等主体性学习模式的大学从55%上升到78%[6]通过围绕课题进行课堂研讨、论文写作、口头发表等,新入学者充分掌握了主体性学习的实践路径,形成自主规划学习生活、探究学习方法、建构知识框架的目标意识2.以信息公开对接多方需求日本政府要求大学法人主动公开自身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等信息,并鼓励相关产业公开雇佣标准及人才需求,以大学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信息对接促进大学生学习发展目标的确立日本政府在“2009年大学办学标准更正”中首次提出高校信息透明化的要求,并于201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中将其作为大学的社会义务进行了法制化要求《学校教育法》要求各高校积极公开自身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所需资质等信息同时,日本政府在2018年发布的“高等教育底层设计2040”规划书(简称“2040规划”)中鼓励相关产业公开高校毕业生雇佣标准及对未来人才的需求[7],以激励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发展定位大学发展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的有效公开有利于大学生在掌握大学培养计划、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截至2015年,几乎全部高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规划以及毕业资质的对外公开,到2017年,共有超过9成的高校在学生课表中明示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

      [8](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强调高等教育从“怎么教”“教什么”到“怎么学”“学什么”的主体性转移在此背景下,教师职责定位与课程设置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遵循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日本高等教育改革试图通过建立个性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保障体系,实现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1.专通兼顾、主副并修、双向教学、文理共生的系统性课程改革2005年的《高等教育未来展望》(简称“2005展望”)针对不同利益主体对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提出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兼顾、主专业与副专业结合的方式打造“综合性通识教育型”①和“专业教育贯通型”②等个性化课程体系,以提高高等教育对多样化需求的适切性,并主张根据学科特色设定“核心课程”,以保障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为实现课程体系的个性化发展,“2005展望”指出学年制度也应进行多样化转变比如针对集中学习通识类课程的“综合性通识教育型”课程体系,可将学年设置为3年,并进一步导入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一贯制课程体系此外,“2005展望”还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施做了细致要求,主张通识教育应结合国际化、信息化等社会发展趋势,从以往单科式的知识传输型教育转变为以跨专业知识解决共通性课题的知识创造型教育,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理解现实、洞察真理;专业教育则应按照专业性质、结合职业资格需要合理安排各学年课程进度。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2年“以大学教育之质变创造新未来”的“答申”(以下简称“2012答申”)中,第一次提出将教师主导的课程规划转化为学位主导的课程体系建设[9],以此实现跨专业的组织化课程安排同时,“2012答申”要求增加课题研讨、主题辩论等双向课程模式以及校外实习实践在大学课程中的比重,主张通过全校视野下的系统性规划与组织实施,提高课程质量,增加主体性学习体验,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终身学习意识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文部科学省于2018年发布的“2040规划”提倡在通识教育领域实现文理共通,在专业教育领域促进专业本身的多向发展,通过主专业与副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习范围的最大化其中,文理共生理念体现于在普适性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以数理与大数据科学为基本能力的文理共通型人才,在智能化技术不能涉足的领域发挥人的价值截至2015年,日本的大学中有70%在课程设计中导入了自主学习理念,有66.3%完成了明确教学目标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化建设,有66%打算进一步增加自主学习课程的比重,有55%兼顾通识类与专业类课程,有34%导入“主副专业兼修制”,有33.2%致力于跨学科课程改革,更有42%的大学针对自主学习的教学法进行课程探讨与教师研修。

      [10]以东海大学为例,该大学共设置副专业70余个,要求学生在履修主专业之余,需修满副专业指定科目并获得20以上学分副专业的课程成绩将与主专业成绩一同计入成绩单中,成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东海大学还在课程中导入“文理共通科目”,要求各学科在结合本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围绕“生命与环境”“文化与自然”“结构与变化”“知识与沟通”“科技与社会”以及“自我认同与共生”六大主题建立跨越文理的课程体系[11]2.师资多元化、大学开放化的教育资源保障体系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截至2018年,日本每年的新聘大学教师中有1500至2000人来自企业,占新聘教师总人数的2~3成,专科研究生院(法学、教师教育以外)中有近5成的教师为实业家教员,专科大学、专科职业短期大学中的实业家教员也占了4成以上[12]然而,到2017年,大学教师中女性占比仅为24.2%,外籍教师仅占5.7%,大大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13]为此,“2040规划”进一步提倡提高师资队伍多样性,加强教师流动,鼓励实业家教员参与教育和课程设置,建立实业家教育培养体系,实施跨组织、跨专业教育合作,建立跨学科学位制度,以回应多样化生源的学习发展需求。

      同时,日本政府鼓励各高校通过教师发展项目(FD)自觉实行教师培训,自2000年到2009年,导入教师发展项目的日本高校已由52.4%发展到99.1%,基本实现了在高校中的普及[14]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2040规划”建议鼓励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同时,健全留学生支援制度,完善留学生“在留资格”制度,建立国际间高校联合培养、学分互换及学位互认机制,设置海外分校,在为国外生源创造良好留学环境的同时,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2004年,全国大学共同体联合会成立,截至2017年,日本共形成48个大学共同体[15]同时,日本国内实施学分互认制度的大学在2015年便达到83%[16]综上可见,日本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改革在自主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由单向到双向、由单一到多元、由孤立到系统、由保守僵化到灵活贯通的转变过程三)完善学习成果反馈体系1.结合多方评价,建立学生能力发展雷达近年来,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张打破分数主义、平均主义、学年主义以及形式主义对学习者主体性的侵蚀,建议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等方式建立学习质量综合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2答申”中要求各高校公开在校生学业成就调查结果以及毕业生就业率等信息,并对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发展定位等信息进行自我评估。

      同时督促各高校将课程目标、详细内容、实践要领等信息载入学生课表,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根据课程履修情况自主判断自身发展基于以上政策指导,日本高校纷纷依据本校学科特征建立起综合多方评价的教学成果评估体系比如,东京理科大学开发出基于课程履修成果的学生学业自评系统与客观评价系统,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理性思维、基础素养以及沟通能力六方面建立“学生自评雷达图”与“客观评价雷达图”,通过主观自评与客观评价的双向对照,为学生明确自身成长与不足、进一步确立学习目标提供参考[17]从2011到2015年的5年间,积极掌握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行为的大学从37%增长到81%[18]截至2018年,68%的日本高校将教学成果在校内公开,将教学成果应用于学生指导、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高校也超过6成[19]2.建立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官产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