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与义诗词赏析.doc
3页陈与义诗词赏析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王瀑 20082301B007(一)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这首诗可以说是陈与义的成名之作,据史料记载,陈与义作《墨梅》得到宋徽宗赏识,并由此得到重用这是一组诗中的一首,是陈与义与张归臣(字元东,陈与义的表兄他为一位人称花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题了诗)的唱和之作诗主要是对花光仁老的和尚所画的墨梅的一种称赞,在诗中诗人表达出了自己对气节的一种态度“从教变白能为黑,桃花依然是奴仆在前两句“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中,“巧画无盐丑不除” 这里用了一个“无盐”的典故,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妇女,姓锺离,名春因是无盐(今山东东平东)人,后人也就称他为无盐她容貌丑陋,但有德行, 后被宣王立为王后这里用这个典,一是说如果一个事物是丑的,任凭你技艺如何高超,都无法变丑为美;二是为了衔接下一句中的“风韵”“清姝”说明仁老笔下的水墨梅,虽然不红不白, 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这两句诗都写出了诗人对这幅墨梅画的由衷的赞赏,说明这幅画不仅是画好,让人觉得“梅”虽为墨色但依旧漂亮,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墨梅散发出的那种内在的秀美,清姝。
后两句“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则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纵使梅花由白变成黑,不管那“桃李”色彩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气节的重视,他喜欢梅是因为梅“凌霜傲雪”,他喜欢梅,因为梅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他看重更多的是那种气节、秉性,而不是外在的光鲜艳丽,所以在他看来,梅花白或者黑并不重要,那些桃李再怎么花枝招展,与梅相较只是奴仆这首诗在我看来,最好的就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是人生观,在他看来,没有骨气的,没有气节秉性的,不管是花还是人,都是没有地位的,是被看低的,之于那些品质高洁的,他们只配为奴为仆二)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二十徐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这是陈与义晚期的作品,经历了靖康之乱,看透了官场,明白了统治者对于失地的收复根本性的消极,他决定了辞官归隐,这时候的陈与义离他最后的离去已时日不多,寓居于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塔下的他这时的作品主要是思乡,这首词就是通过回忆以前的美好,写出今日的景象,表现自己对故土的思念,词中词人的无奈与心酸表露无遗。
上阙几乎都是在回忆,紧扣“ 忆昔” 二字, 追忆二十余年前在洛阳午桥之上与朋友豪酣欢饮的生活画面,这也是词中“忆洛中旧游”的含义,“午桥” 在洛阳城南十里,即唐代宰相裴度所居的绿野堂,二十多年前的陈与义正是青春年少,加之他才华横溢,当时天下太平,词人在这种地方与好友酣畅豪饮必定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少年豪情、得意非凡那种美好怎会不令人记忆至深,估计回忆时候的陈与义也是带着笑的吧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多么美好恬静的画面,酒到酣时,夜也深了,聚会的欢畅让大家忘了时间,这里的月光与流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清晰、美丽、清幽、雅逸,让人不自觉的沉醉于那种安逸、闲适酒宴过后,一切都安静了许多,月光倾泻在杏花上,落下稀疏斑驳的树影,一个友人抽出一支竹笛缓缓吹起,虽有笛声悠扬,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宁静,有“鸟鸣山更幽”之感历来词论家对该词上片的写景都推赏备至胡仔评之为造语“ 奇丽” 《若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沈际飞《草堂诗徐正集》曰“ ‘ 流月无声’ 巧语也, ‘ 吹笛天明’爽语也 的确, 坐中豪英、长沟流月、杏花疏影、笛声悠扬,共同构成了一幅境界优美、情韵幽雅的高士夜饮图, 静与动、光与影、色与香融为一片, “ 真是自然而然” 张炎《词源》。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宛然在目但所有的一切再怎么美好也抵不过一个“忆”字,这个字就像一把刀,在诗人的心上慢慢的划下,让诗人哭着回忆那些美好,笑,却又带着悲戚的眼泪下阕里主要围绕着两个字写“梦”和“闲”,一转眼二十年成一梦,什么欢乐都消逝不见了,自己却那么无力,甚至连故地重游的能力都没有,只能看着时光流逝,自己背井离乡,远远张望,那种无力让人感到绝望闲”让人有一种沧桑感,仿佛一切理想,一切愿望都已消无,其实词人不是因为不想,而是无奈,无力,早已没有了那种少年英气,早已过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年纪,现在有的是无力、,那种有心无力之感,让人倍感苍凉但最后一句又使人觉得诗中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气,“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历史中,每个人,甚至某个时期都不算是什么,自己的悲伤,惆怅让对于自己是那么严肃的事,但许多年以后呢?那会不会只是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谈,那种凄凉顿时充溢全诗,让人深思上下阕感情形成对比,更凸显了下阕的那种深沉的思念、无力、悲伤和凄凉这一切使这首词具有了极大地艺术感染力三)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并作长短句咏之十年花底承朝露, 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 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本词是词人晚年移居江南以后的作品,洛阳是陈与义生于斯长于斯之故里,尽管词人晚年移居江南,故土情结,思念故土的他,在词作中洛阳风物总是会被着上浓墨重彩与挥之不去的情愫《虞美人》是词人见到江南春景以后而产生的绮丽乡思和年迈客居异地的惆怅上阕一开始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光,然后就想起自己故乡的春,会是什么样子呢?!“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就是说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但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战乱已经让原来美好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甚至连桃花都不能在春天美丽绽放,花尚如此,人所遭受的灾难那就不言而喻了,用花的遭遇暗示出连年的战火所造成的那种创伤之巨大,让人读之痛心下阕集中写出了词人那种忿恨,压抑的悲伤,一个“空”字写出了词人的那种无奈,陈与义一介布衣,空有归乡之思却无返乡之力,只能一个人暗暗心伤最后一句我感觉是化用了苏轼的《送刘分攵倅海陵》中的“君先去,几时回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一句,更让人感到那种无助,有种淡淡的绝望在里面,让人读之感觉词人似乎是在心底大喊:“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故土,我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桃花得似旧时红’。
但那发自内心的呼喊越是激荡,心底的那份希望越是渺茫,甚至可以说,词人喊出这句话之时,心底已绝望,感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那片故土,那份绝望,无力与悲伤溢于词中本词中,词人以江南与洛阳对比、今日与旧时对比、眼见与浮想对比, 尽管春风依旧,但桃花却无,记忆中的美好,现实中的惨淡让人心痛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寓意了北宋王朝的衰败词人曾受知徽宗, 而靖康之乱、“二帝北狩” 对诗人(也是对整个民族)的打击是惨重的, 这首词道出了词人身世、怀乡、忧国的情怀南宋爱国诗人刘辰翁曾说, “ 读之, 宛然当日之痛《须溪评点简斋诗集》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杜甫的影子,散发出一种对人民的怜惜,但由于陈与义未似杜甫一般经常接触人民所以那种情绪多通过自己对故园的思念显示出来这是陈与义后期的诗作,不如中期时的多,但却有了一种沉淀,感情的沉郁使得他的诗词也有了不同于以前的沉稳,感情更加浓厚而不外露,艺术境界更高一层,更近于杜甫的诗作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