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般的“吏”治: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症结.doc
2页幽灵般的“吏”治: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症结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无调防,这势必造成久居地方的“吏”, 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在这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中,存在 漏洞最多、隐患最大、隐蔽性最强、盘剥老百姓最直接、造成社会危害最严重的莫过 于“县政”之弊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病症在哪里?明清之际,中国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有一句名言: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就是探讨封建体制、郡县制度的弊 端所在所谓“封建之失,其专在下”,便是指西周赋于封国之主权过大,最终形成指挥 失灵,尾大不掉分裂之局而“郡县之制,其失在上”,则是指宋元明以来中央过于 集权,造成地方无力施政的状况,可谓一针见血顾炎武还说到“小官多者,其世盛也;大官多者,其世衰也”,即小官多了,这 个朝代就会兴盛,满街都是大官,那么王朝就会衰败这句话直到今天对我们也有借 鉴意义传统中华帝国皇权专制制度的一个大特征是,国家在地方行政系统中尽可能少用“朝廷命官”,但却随意地大量地使用胥吏和衙役去承担基层繁杂的行政事务,因而历代王朝末期的非正式官员人数总是比初期大得多,通常会膨胀数倍甚至数十倍中国自宋以来,“官”与“吏”就是分离的,官以科举出身,擅长的无非是经史辞章,但对于财税、经济、司法,均一无所长,于是只能将后者委之于吏。
宋、明. 清之体制,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无调防,这势必造成久居地方的“吏”,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在这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权力结 构中,存在漏洞最多、隐患最大、隐蔽性最强、盘剥老百姓最直接、造成社会危害最 严重的莫过于这种“县政”之弊正如明代隆庆年间著名清官海瑞所说,我凭借一己 之力“日与群小较量是非”,仍感到“窝蜂难犯”,“事与心背,奈之何,奈之何!” 这种社会政治现象曾经被宋代大诗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形象地把比喻为“君 子斗不过小人”的历史规律这是一种变态的“尾大不掉”问题,就像“历史幽灵” 一样缠绕着皇权专制集权制度不放,一直伴随它走向灭亡为止基层治理模式是国家体制在乡镇的一种反映, 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候统治集团治国理政理念的烙印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环节上 最大的问题,就是皇权色彩太重吏”像幽灵一样始终对应着古代的王朝体制,就像我在《倾覆与重构:中国古 代农民起义大起底》一书上讲到的,体制是藤,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不正 常的问题,就是那根藤上长出的歪瓜,什么样的藤长出什么样的瓜在专制体制下, 吏治的弊端被不断放大一方面吏是统治者的工具,统治者必须通过他们来稳住乡村;另一方面,吏可以 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挖统治集团的墙角。
这种矛盾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冲突从某种程 度上说,农民或底层老百姓把吏看成为官,就是皇帝,因为他们在基层代表了皇权, 也代表了皇帝所以,他们在暴动的时候,先反吏杀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