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世界历史语境下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现代转型.doc
5页1试论世界历史语境下中国传统价值体系 的现代转型论文关键词:世界历史 传统价值体系 转型 论文摘要:世界历史的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转型的历史背景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墓础上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表现出维护封建统治的守旧性和阻碍社会转型的保守性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转型表现在方法原则的可行性、价值目标的世界性、发展道路的合规律性和发展动力的多元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价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结合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吸收其合理的精华,要认识其历史局限,以便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文化发展多样性相协调 一、传统价值体系转型的世界历史背景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国家、民族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文化转型的关键在于裂充价值系统,即系统化的价值观的颠覆与创新马克斯·舍勒称社会变革时期的价值体系重建是一个“价值颠覆”的过程,即传统的价值观念、意义消解与新价值体系重新建立的过程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建构的目标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系统地整合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等多元价值因素,为社会发展提供合理性的标准,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它灌输到社会个体之中,形成指导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理念。
在当今全球化深人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步加强,价值观念建设也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因此,当前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要保持2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开放性、前瞻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价值体系的不断更新发展中保持先进性,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在此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探讨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所讲的“世界历史”,指的是 16 世纪以来,建立在大工业和各民族普遍交往基础上日益形成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它反映了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和新文明的创立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再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而是彼此开放、相互影响,其整体性、连续性、创造性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属性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肇始,而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计中,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闭关自守建设不了社会主义。
当今,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开放的世界历史眼光指导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建设,使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具有世界性,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是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之辨、群己之辨、理欲之辨为核心展开的价值探讨是传统价值体系研究的基本内容,也必然成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重建过程中激烈争论的焦点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人发展的背景下,必须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出发,审视3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不足,对其进行改造创新、批判继承,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传统价值体系的历史局限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生于大工业条件下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促成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中国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两种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挤压于一个社会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性、稳定性、停滞性等特征与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相冲突,不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阻碍了现代价值观念在中国的建立。
(一)维护封建统治的守旧性 韦伯认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社会所孕育出的保守性文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内在动因之一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在于通过制定检验价值正当与否的价值标准,形成社会群体共同遵守的理想信念,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对于个人思想的禁锢使它成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统治、进行社会调控的利器,所以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统治人民、服务封建君主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内容在于“牧民”,通过价值引导,使人民服从整体、重视国家、重视宗族,服从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一切唯上、唯权,从而消解了个人的自由在治国理念匕中国古代社会是强调以德治国的礼治社会虽然封建统治者采取“阳儒阴法”、 “德主刑辅”的统治策略,实现儒家伦理道德与法治思想的结合,但这种“法”也是以伦理道德为立法之本传统中国人的人生价值都是在为封建王权的统治服务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就是做官,4“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通过做官来为王权服务,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学术的价值在于解释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为人们提供统一的学术标准。
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学习知书达礼, “书”就是“四书五经”, “礼”就是伦理纲常,通过科举制度的强化,把以此为代表的封建知识体系纳人到人们的头脑中,使人们自觉地按照统治者的要求进行道德修养、知识积累、技能训练,从而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忠臣良民”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即使有揭竿而起反对原有统治秩序的“乱臣贼子”,也仅是对朝廷的反叛,而不是对封建政体的叛逆,他们的目标也还是要在封建制度下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 (二)阻碍社会转型的保守性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由于建构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使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缺乏积极进取的发展动力,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这种价值体系的强化,更使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保持高度的稳定性、连续性,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重义轻利的经济价值观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社会中,中国人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价值观作为基本的经济理念,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它的突出表现是重义轻利、重守成轻变革、重安定轻流动二方面,由于发展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因此,中国人世世代代自然而然地选择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定居是常态,迁居是变态”,倾向于保持现有的生活秩序这种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只需要处理好与熟人的关系即可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另一方面,重整体的价值观突出了家庭的作用,削减了个体的地位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个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资料都可以以家庭为载体,5通过男耕女织的方式生产出来,并在这个熟悉的群体中完成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交换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个体只需把繁衍后代、培养劳动力作为第一要务,把生产的技能、经验在家庭内部依次向下传授,从而保持了生产、生活的稳定性此外,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价值观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相结合,抑制了人们变革生产方式的冲动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利益为导向.突破地域的局限,通过在“生人”之间的交换,完成资源的配置总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价值观把人严格地控制在土地上,阻碍了人员的流动而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体系使人只能为了宗族而存在, “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道德规范更是从理性层面抹杀了个人欲望,把对物质的追求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建立 2.官本位的政治价值观限制了人的自由 政治制度是价值体系的制约因素、保障因素,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世界历史的发展要求从政治上赋予个体自主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人们自由、民主、法治的意识,确立民主本位的价值观。
而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的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以人治为基础,通过专制、礼教的共同作用对个体从精神上实现严格的控制个人没有自由、平等,更没有实现个人利益的权利表达机制,有的只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等级制度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中国人形成了官本位的价值观封建文人把做官取仕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他们对上精忠报国,对下管理人民,确立封建统治的权威性而普通百姓在这种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下,重权威轻民主,重德治轻法治,使中国人产生了很强的“奴性”他们相信,人生来即是不平等的,把自己的幸福寄希望于“英明神武”的君主和体察民意的“青天老爷”身上,听从天命的安排,从而在向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不敢越雷池一步,安分守己地遵循着封建统治秩序,失去了融人世界历史发展的契机 3.因循守旧6的生活价值观延缓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步伐 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社会运行方式的革新与转变由于受到以土地和血缘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影响,中国人在价值观上重伦理道德轻科技发明,重传统轻改革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以伦理道德作为检验自身行为的准则,以家规祖训、乡规民俗、道德法则作为安身立命的标准,一切行为皆要符合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从而表现出经验化、人情化的特征。
人们以过去为定向,传统、经验、常识、习惯成为支配中国人生活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人们所要做的是格守祖辈积累的经验,对于改革创新缺乏兴趣因此,中国人能造出适应农业社会生产需要的各类农具,能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创造出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但却不能以逻辑推演、实证检验为依据发现自然的运行规律、创建现代科学体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由于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盲目遵循祖宗成法,缺乏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对于西方先进的理性思维、人本理念不屑一顾,仅停留在“船坚炮利”的层面接纳西方的产品虽然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有黄宗曦、龚自珍等人对理学思想禁锢人欲的批判,但它仅是在思想领域内的一次革新与启蒙,并不是对封建制度的全面反动康乾盛世的业绩并不能掩盖封建制度的没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失去了它的促进功能,成为阻挡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阻力 三、当代中国价值体系转型的世界历史性 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构建,既要改造不适应现代价值体系的经济基础,调整不适应于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传统,又要面向世界,借鉴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不能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伴随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历史运动无情地冲击着一切文化隔离7的壁垒,把民族文化汇入世界文化的潮流。
这为我们接触世界文化提供了机遇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借助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方法原则改造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借鉴西方价值体系中的优秀成分,并把它们融入到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创新之中 (一)方法原则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论,它要求“从整体与过程的观点去把握人与世界的历史发展,探讨人与世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达到和谐与解放的规律和途径其基本的方法论在于坚持将人与世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它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在时间上把“未来”引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在对现世的创新中实现对“未来”历史的创造,在空间上把民族的历史与世界的历史统一到一起,用世界大同的目标来促进民族历史的发展这一理论为当代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现代转型构建出一个现实的坐标系,其横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轴是世界各国现代文化的作用,它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是过去、现时和未来的统一我们运用世界历史的方法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从古今中外价值观的发展中吸收积极成份,整合成对当代中国有益的价值因素,描绘出适应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价值轨迹来。
这一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西方文化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