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经义述闻》研究综述.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493092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2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经义述闻》研究综述    闫素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人事处,辽宁 阜新 123000)[摘 要] 学界对于《经义述闻》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出处可以分成三类:专门研究的论文;一些著作章节中的论证;相关文章中的看法根据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注重通过它探讨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二是探究其训诂方法,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指出了学界关于这部文献的研究方向[Keys] 《经义述闻》;王引之;综述I206.2 :A :1672-8610(2010)04-0073-02“高邮二王”王念孙、王引之作为清代著名的学术大师,在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达到了清代学术发展的高峰其一生著作丰富,其中以“高邮王氏四种”《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最为杰出《经义述闻》作为王引之训诂成就的集大成者,凡32卷,释10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官》、《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尔雅》,另加《太岁考》、《通说》,共12类后人在其书成之后,对它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综观九十多年来学者发表的论文著述,学界对《经义述闻》有少许专论,但还没有一部专著,处于相对滞缓状态。

      回顾对其的研究状况,评价其利弊得失,对训诂新领域的开拓,训诂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是不无裨益的学术界这些年来对于《经义述闻》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专门研究的论文有裴学海《评高邮王氏四种》(1962),许嘉璐《新印王引之(经义述闻)弁言》(1984),宋秀丽《读(经义述闻)》(1985),蒋冀骋、邱尚仁《从(经义述闻)看王氏父子的治学方法》(1987),赵伯义《(尔雅述闻)臆说》(1995),张其昀《(经义述闻)通假借之方法论》(2000),相宇剑、赵慧芳《(经义述闻)的修辞学成就》(2002),韩陈其、立红《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一(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2002)、《论循境求义一(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2003)、《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一从(经义述闻>看文本诠释和学术判断力之关系》(2003)、《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2003)、《论因声求义一(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2004)等首先对《经义述闻》进行较系统研究的是裴学海的《评高邮王氏四种》他以“高邮王氏四种”为依据,列举大量例证评论其长处与不足,对于四书中的讹误之处做了详细考辨和订正工作但他所论证的“四书”优点少,缺点多,他所举出的优点有六:1.就音求义,不拘字形;2.不主一家,择善而从;3.纠正旧误,另立新说;4.对古人之诂训能发明和补正;5.用“演绎法”或“归纳法”解决问题;6.有语法观念。

      缺点有七:1.忽于审证,校释不妥;2.对于语法未窥全豹;3.对于语言缺乏历史观点;4.正误不得其当;5.训施不恰破字失宜;6.对音韵有所局限;7.或以通假为形讹以致自乱其例但他所进行的大都是订正工作,对于《经义述闻》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很少,题目所谓的“评”成了“考”对于《经义述闻》的治学方法、训诂方法及其成就给予深入分析的是许嘉璐《新印王引之(经义述闻)弁言》在这篇《弁言》中,许氏对于《经义述闻》的版本情况、训诂术语、训诂方法以及王氏父子的治学精神和《经义述闻》的不足都一一给予了论述,可以说第一次全面深入地向世人介绍了《经义述闻》赵伯义《(尔雅述闻)臆说》摘取《经义述闻》中对于《尔雅》的训释部分,阐述《尔雅述闻》的训释特点、体例、成就、不足,可见《经义述闻》训诂概貌韩陈其、立红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对《经义述闻》的主要训诂方法,如因声求义、循境求义、汇比论证等,结合其用例进行详细分析说解,并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论证王引之《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同时还揭示了《经义述闻》的语法成就以及王引之的语义观《论因声求义——(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 2004)就王氏运用“因声求义”求文字假借、释“连语”、考求“语源”三个方面逐一举例论述。

      《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认为《经义述闻》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共有三个组成部分:1.语义网络观,对词义的考辨,善于抓住本义特点,从形、音、义的网络中,寻绎出词义演变的脉络 2.语义互染观,对词义的考辨,既有相关词语同步引申的共时的横向互比,又有词义交互感染引申的历时的纵向古今互比3.语义平列观,对词义的考辨,既注意古义,又注意今义,古今并列,上下同义《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认为《经义述闻》具有明确的汉语虚实观,即实词,每字都各有其义;而“语词”即虚词,则无义可言,但有“足句”的语法作用 2.汉语虚词观,即王引之的汉语虚词观,不但反映在《经传释词》对汉语虚词的集中考释上,而且更反映在《经义述闻》对随文论及的汉语虚词的推敲上3.汉语句法观,不仅体现在对一字一词的局部的语言层面的考辨上,而且还更体现在对语句组合的结构和层次是否合理的审析上《论循境求义——(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认为王氏“循境求义”运用的三个方面是:1.通过分析语词搭配关系考求文义2.通过分析相关句式而考求词义3.通过分析篇章语境而考求词义《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从(经义述闻)看文本诠释和学术判断力之关系》认为汇比求义,是王引之《经义述闻》的重要学术思想,通过对汇比求义的全面分析,不仅可以考知文本诠释与学识判断力之间所存在着的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的辩证关系,而且可以深切体认古今中外在文本诠释和学识判断方面所存在着的共性和特性。

      在此之前,学术界对于王引之的语法成就大多就《经传释词》来阐述,而韩陈其、立红首次专门探讨了《经义述闻》的语法成就同时还指出,王氏语义训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互相交叉的联系;且具有发展的观点,是从本义出发来寻绎出词义演变的脉络,找出词的引申义,得到经文的确诂这一系列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学术界对于《经义述闻》的研究愈来愈深入二)相关文章中的看法如萧璋《王念孙父子治学之精神与方法》(1944),赵航《贯通经训两硕儒》(1983)、马振亚《王氏父子与训诂实践》(1984),胡从曾《高邮王氏释诗凡例说略》(1984)、《从敦煌(毛诗)古写本看高邮王氏训诂方法的科学性》(1985),汪耀楠《王念孙、王引之训诂思想和方法的探讨》(1985)李中耀《论清代王念孙、王引之训诂研究之成就》(1988),王小莘《王氏父子“因声求义”述评》(1988)、黄爱平《七十年来段玉裁和高邮二王研究状况述评》(1988),郭明道《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和方法》(2005),陈亚平《清人“因声求义”述评》(2005)等这类文章很多,或是举《经义述闻》中的几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或是运用其中论点来论证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和训诂成就总之,这时它往往被简要论及,只是这种阐述不深人、不系统。

      如:胡从曾《从敦煌(毛诗)古写本看高邮王氏训诂方法的科学性》就运用敦煌《毛诗》古写本通过举例来论证《经义述闻·毛诗》训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但对《经义述闻》全书没有做深一步的探讨,理论性不强又如:王小莘《王氏父子“因声求义”述评》,作者通过对“高邮四书”中运用“因声求义”的归纳总结,揭示了王氏父子对“因声求义”理论发展的几个方面:1.“义存乎声声近义通”说的进一步完善;2.据古音求古字古义,是正谬讹;3.以声为纲,探索联绵词的奥秘;4.对语源的探索等六个方面,但这只是对于《经义述闻》训诂认识的一个方面,并不系统,不过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经义述闻》的训诂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三)一些著作章节中的论证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1962),洪诚《训诂学》(1984),程俊英、梁永昌《应用训诂学》(1989),舒怀《高邮王氏父子学术初探》(1997),吴雁南《清代经学史通论》(2001),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2002)等王引之在训诂、文字、校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不仅在清代学术领域享有崇高的声望,而且在这些专门学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后世出版的有关专科学史著作也多专立章节,叙述他的学术成就,其中也多对《经义述闻》进行介绍及评价。

      但其分析大都是粗线条的、笼统的,缺乏系统性、理论性不过这类著作中,舒怀《高邮王氏父子学术初探》对王氏父子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其中对《经义述闻》论述较多,比其它著作全面详细从上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术界对《经义述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注重通过它探讨王氏父子的训诂思想;二是探究其训诂方法,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黄爱平在《七十年来段玉裁和高邮二王研究状况述评》中把对《经义述闻》的研究分成新中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辛亥革命后到建国属于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仍囿于传统“小学”的框框,未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缺乏理论性的论证,研究较肤浅;第二个阶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人一个新的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学者开始注意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它在传统语言学和汉语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对王引之所运用治学方法的论述也具有一定的深度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建国后的前几十年对《经义述闻》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其更注重理论分析和系统论述,不少文章如韩陈其、立红近年来发表的系列性文章,不断尝试从语言学理论的高度予以说明近年来扬州大学把王念孙、王引之的研究作为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之一,我们相信对《经义述闯》的研究肯定会有进一步的突破。

      Reference】[1]黄爱平.七十年来段玉裁和高邮二王研究状况述评[M].古汉语论集,1988第2辑.[2]赵伯义.《尔雅述闻》臆说[J].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4).[3]裴学海.评高邮王氏四种[J].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62(3).[4]王引之.经义述闻[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