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辩证地认识和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doc
10页科学辩证地认识和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农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是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深层次问题的综合症结和集中表现;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员工整体素质长期与业务发展规模、速度不相匹配的积聚暴发和突出反映;是农村经济运行风险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滋生蔓延和内在根源用科学辩证的思想认识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应当看到这是一个弱化农信社服务功能,影响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发挥,必须认真对待和有效控制的问题;也是在扶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应当看到不良贷款问题无论是其成因还是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与农村经济金融的整体运行密不可分的应当认识到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因此,那种放任不良贷款积聚或期望消灭不良贷款的思想是立不住脚的;那种仅仅就不良贷款本身研究不良贷款、纯粹从农村信用社内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的思想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那种人为地、不切合实际地、一厢情愿地下达清收指标的做法,那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惧贷做法,都是不够务实的一、用全面辩证的思想认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农村信用社是高风险行业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性,源于农村经济活动的风险性。
既然农村经济活动是有风险的,那么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并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非但不可能没有风险,而且必然成为高风险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则是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不良贷款问题的危害性,也要认识到问题本身的不可避免性不良贷款问题,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有,商业银行也有不仅现在有,而且过去就有,将来也还会有以后农村信用社高度发展了,也不是没有不良贷款了,而是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说不良贷款不可避免,绝不是说可以放任不良贷款的积聚相反,有效控制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不仅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持续竞争力、发挥支农主力军的迫切要求值得警醒的是,农村信用社放贷中一些极端片面性的做法时常上演我们要求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于是就有一些信用社一哄而上,无重点无目的地随意发放还有的信用社资金一旦富裕,便把营销贷款变为了推销贷款,简直就把信用社资产当粪土,无视市场风险和贷款条件而盲目放贷有的信用社一提起放贷,从主任到信贷员都皆大欢喜,但一提到清收贷款,便千般理由万般难的搪塞,就是收不回重放轻收”,“放款为人收贷惹人”的思想根深蒂固。
这些做法,是对信用社资产的极端不负责任,是极其有害的二、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也不例外分析农村信用社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其直接诱因是系统管理问题如贷款审查的缺陷、信息捕获的不完整和前瞩预则不准确等,也包括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力,考核指标不合理;还包括信贷员素质不高,企业文化导向存在偏差等还有一点重要的是,农村信用社是置身于农村经济活动当中的农村经济活动对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发挥着主要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正常业务经营的不正当干预,形形色色的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以及司法机关执法不力等等,无不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和积聚产生巨大、现实和深刻的影响解决不良贷款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一)体制变更,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坏账包袱1980 年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集体财产全部发给了社员,而对信用社的债务却没有相应落实到户。
有的虽落实了,但农户不认账,形成了“双呆”贷款.在农行管理信用社期间,曾将自身承担的“扶贫贴息贷款”到户部分委托给信用社代理发放,由于这部分资产的特殊性,收回率相对较低行社脱钩时农行又直接从信用社的“转存款”中扣收了代理扶贫贴息贷款的本息,将政策性贷款的损失转嫁到了信用社1984 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县乡镇企业大干快上时期,在农行的干预下信用社盲目发放了一部分未经考察的“五小企业”贷款,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和环保需要,几乎所有的小造纸厂、小化工厂等一夜之间集中停产散伙,造成了大量贷款沉淀二)认识有误区,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形态不实问题十分严重农村信用社在放贷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纵容、默认了不良贷款的积聚和发展如“贷款有担保就没有问题”、“向投资效益高的项目贷款风险小”、“只要能按时结息就是好户”、“款已贷出,转贷是没有办法的事了”,等等信贷文化的认识偏差,导致的结果就是一笔贷款到期后,不是积极清收,而是频繁倒约换据频繁办理倒约换据,不仅掩盖了一些不实的不良贷款,使信贷资产质量严重不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信贷管理放任甚至有的信贷员不等借款人开口,就主动提出为其办理“换据”手续,给借款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就是贷款到期不急着还,最后发展到不想还了,甚至有的户连利息也不结了。
一些信用社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该调不调,而是硬性归属在“正常”科目之中,这种在“正常”中掩盖着不良贷款,一旦突然暴露出来,极易酿成严重危害三)“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也不理旧账”凸现农村信用社清收责任意识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累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动清收意识差,而其背后则是责任不明确,具体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后会发现,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人为因素,或是没把握好政策,或是不执行制度,或是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是存在麻痹思想,或是存在违反程序现象等,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到责任上有些新官上任,对以前信贷人员发放的贷款不愿承担责任,可以说明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他没有认清清收责任,一笔贷款不管是谁放的,它都是信用社的资产,为官一任不应划分界线,不承认不接受现状,但这只是对一般清收责任的贷款而言而另一方面,说明信用社对调离人员发放违规贷款的追究不力旧官都不理旧账,新官怎么理,往往是一个人在甲地发放了违规贷款,调到乙地后,对在甲社的贷款没法考核,或考核不严,导致无法清收还有的贷款发放采取信贷员集体签字的办法,最后清收责任到底由谁负责很难确定,所以说责任不明确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实质问题。
四)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偏离、管理薄弱、机制僵化、追究不力、信贷员素质低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内因特别是由于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建全,信贷管理力度不足和过头的情况都大量存在对贷款要么管的太松、权力过于分散,缺乏相应制约;要么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决策链条太长说明农村信用社在防范风险和拓展业务二者之间还没有真正找准结合点和平衡点一些信用社在贷款发放中,信奉“政治文化”、“关系文化”,只重视借款人名气和关系,而不关注其现金流,贷前调查马虎、贷时审查不严、贷后基本不检查,缺乏对信贷资金运行、效益、风险的预测性和敏锐性在“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清收的引导下,许多基层社忽略了对虽未到期但却可能已经产生内在风险的贷款管理,过分强调抵押和保证的作用,关注次要还款来源,而忽视了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贷款发放有规模冲动,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大行其道,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贷款过快增长,而与之相匹配的内控制度不严密、信贷员素质不高、信贷结构失衡,必然导致大量不良贷款产生不良贷款责任追究乏力信贷资产发生沉淀后,普遍存在不愿追究、不深追究的现象,把落实责任作为一种形式,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如果违规违法发放贷款的成本小于既得利益,肯定就有人挖空心思、铤而走险、盲目随意地发放贷款或搞以贷谋私、权钱交易,发生化整为零垒大户、超存贷比例、超最大十户、最大单户比例发放贷款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信贷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行业专家,对信用社所扶持的种植业、养殖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市场状况等了解甚少,从而主观上难以准确把握贷款投向的合理性,造成了贷款决策出现失误的客观环境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信用文化培育缺失,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信用户越来越多,不良贷款却逐年上升,这是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一个怪现象说明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创建工作走了形式,只是一味扩大信用户的占比,而不讲信用的信用户又不能退出信用是双方的、相互的,农村信用社要求农户讲信用,而若自己对信用户在贷款优先权、额度、利率上不能兑现承诺,信用户就没有了实质内涵,对不讲信用的信用户不能限制、惩处,就纵容了他不讲诚信,使贷款无法及时回笼缺失了一种信用的导向,缺失了信用户对信用社的认可,贷款放得准、收得回、有效益就成了一句空话政府在引导信用社信贷投向上多,而真正关心资产质量的少一些政绩工程,所谓的富民工程,由于不正当的行政干预,产生了贷款沉淀。
不良贷款的大量存在既是农村信用环境恶劣的产物,又对农村信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农村一些严重失信的个人与企业、大户与小户、干部与群众竞相效仿、相互影响,必然形成对社会公众信用意识的强烈冲击,使区域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化农村信用社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的不良贷款“包袱”,又使社会公众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产生了不信任感,使其信誉受到很大冲击,并进而构成对产权结构改革的影响三、用创新发展的思路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问题,必须做到减少不良贷款、增加有效资产、强化信贷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净化信用环境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全部内涵首先,不良贷款存量的盘活和清收是降低不良贷款工作的基础和现实任务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必须首先从盘活不良贷款存量入手,把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逐步压缩到可控的限度内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占比还比较高,再加上贷款形态不实的部分,占比还要高一些不良贷款的积聚和产生,严重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纪律等多种手段,多法并举,多管齐下,把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压缩至可控的限度内。
其次,降低不良贷款的根本出路还有赖于优质有效信贷资产的不断增加依靠对不良贷款存量的盘活来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存在一个极点,即短期内不良贷款额会有较大幅度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下降的边际效果将递减而信贷资产的有效扩张对不良贷款的消化不仅体现在其稀释作用上,随着信用社资产规模的壮大和优质客户群体的建立,信用社核销损失类贷款的能力和对不良贷款的转化能力均会显著增强第三,强化信贷管理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基本前提要实现信贷风险关口前移,杜绝发放“带病”贷款在贷前调查和审查阶段,要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的方法,对借款人的财务因素、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和担保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对“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进行科学决策,以防范贷款风险要认真执行贷后检查制度,做好贷款后续管理工作,彻底解决过去存在的“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等管理粗放的问题要建立贷后跟踪管理制度,明确贷后管理责任,健全贷后检查记录,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要对贷款用途进行跟踪检查,了解借款人是否按合同用途使用贷款,并定期对借款人检查回访通过对借款人实行动态监控,定期不定期对贷款的现实风险状况和偿还可能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确定下一步贷款追加和逐步退出的计划和措施,从而对贷款风险做出有效的预警、防范和化解,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信贷档案定期收集整理制度,规范信贷档案管理在按五级分类要求完善信贷档案的基础上,信贷人员要不间断地收集借款人的信息资料,保证信贷档案的完整有效,实现对贷款的序时、动态、连续监测和管理,为贷款出现风险后的保全和清收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先期条件要解决信贷投放“责、权、利”不对等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