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发展理论-详解.docx
13页金融发展理论-详解 金融发展理论(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y)目录 1 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 2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3 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o 3.1 金融抑制论o 3.2 金融深化论 4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o 4.1 第一代麦金农、肖学派o 4.2 第二代麦金农、肖学派 5 新金融发展理论——金融约束论 6 金融发展理论的验证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发展理论是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在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并没有对金融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因为此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处于主导地位,在唯计划、唯资本和唯工业化思想的指导下,金融因成为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的工具而处于附属和被支配地位,其发展受到了忽视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取代结构主义思路而处于支配地位,市场作用受到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合适的空间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二战后,一批新独立的国家在追求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都受到储蓄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发展滞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低效是抑制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格利和E.S.肖,罗纳德麦金农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先后出版了以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从而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格利和E.S.肖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从而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他们通过建立一种由初始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逐步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以此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的命题继而他们在1960年发表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格利和E.S.肖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试图发展一种包含货币理论的金融理论和一种包含银行理论的金融机构理论,他们相信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2、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基础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杰出贡献是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他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他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他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通过对35个国家近100年的资料研究和统计分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得出了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为此后的金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分析基础,也成为70年代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渊源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 1973年, 罗纳德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E.S.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真正产生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们提出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
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货币金融改革的实践都深受该理论的影响 罗纳德麦金农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活动有着种种限制,对利率和汇率进行严格管制,致使利率和汇率发生扭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和外汇供求在利率被认为被压低或出现通货膨胀,亦或两者都有的情况下, 一方面,利率管制导致了信贷配额,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货币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往往很低甚至为负数,致使大量的微观经济主体不再通过持有现金、定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等以货币形式进行内部积累,而转向以实物形式,其结果是银行储蓄资金进一步下降,媒介功能降低,投资减少,经济发展缓慢,该状况被罗纳德麦金农称之为“金融抑制” 这种金融抑制束缚了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储蓄,加强了对国外资本的依赖但是,在罗纳德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中,他对货币的定义是混乱和矛盾的他把货币定义为广义的货币M2,即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且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但他在模型中又强调所谓的外在货币,即由政府发行的不兑现纸币,这样就排除了银行体系的各种存款,因而在同一货币理论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冲突的货币定义 E.S.肖认为,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良好的经济同样也可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E.S.肖指出金融深化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动态发展, 一是金融增长,即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该层次可以用指标M2/GNP或FIR来衡量; 二是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不断优化; 三是金融市场机制或市场秩序的逐步健全,金融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优化配置这三个层次的金融深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 根据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的研究分析,适当的金融改革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使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了更好的解释这种良性循环,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一种经过修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在修正后的模型中,罗纳德麦金农抛弃了储蓄倾向为一常数的假设他指出,在经济增长中,资产组合效应将对储蓄产生影响,因而储蓄倾向是可变的,它是经济增长率的函数 同时,储蓄还受到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等其他许多变量的影响通过对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修正,罗纳德麦金农分析对金融压制的解除,既可直接地通过储蓄倾向的提高来增加储蓄,从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又可反过来通过经济的增长而进一步增加储蓄。
因此,实行金融改革,解除金融压制,是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自1973年以来,罗纳德麦金农和 Shaw的金融深化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掀起研究的新高潮许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他们对金融发展问题的新见解 第一代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包括卡普, Mathieson, 加尔比斯和弗赖伊等,他们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对金融深化论的实证和扩充1、卡普的观点卡普研究了劳动力过剩且固定资本闲置的欠发达封闭经济中金融深化问题,他认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总是保持着固定比例关系,在固定资本闲置的条件下,企业能获得多少流动资金便成为决定产出的关键因素卡普接受麦金农的观点,认为实际通货膨胀率除受其他因素影响之外,还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同时,卡普又放弃了麦金农着重内源融资的观点,认为流动资本的净投资部分一般完全通过银行筹集,商业银行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提供流动资本而实现的能提供的流动资本量取决于实质货币需求、货币扩张率与贷款占货币的比率2、唐纳德马西森的观点 唐纳德马西森与观点与卡普相似,也是从投资数量的角度讨论金融深化的影响。
但他在设立假设时,有两点不同与卡普的假设首先,唐纳德马西森假设所有的固定资本都被充分利用,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卡普所说的闲置的固定资本第二,唐纳德马西森假设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筹集的是所用的全部资本的固定比率,即不仅需要向银行借入部分流动资本,而且需要向银行借入部分固定资本他还指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受银行贷款供给的制约,而银行贷款的供给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存款的实际利率的影响为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就必须使实际利率达到其均衡水平因此,必须取消利率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3、维森特加尔比斯的观点 与马西森一样,维森特加尔比斯也是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分割性假定,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某种特性,这种特性是因为低效部门占用的资源无法向高效部门转移,使不同部门投资收益率长期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他提出,金融资产实际利率过低是金融压制的主要表现,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克服金融压制,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把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提高到其均衡水平,即提高到使可投资资源的实际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水平4、韦尔J弗赖伊的观点 韦尔J弗赖伊认为,投资的规模与投资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两者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货币金融因素的影响。
他认为,在静态均衡的条件下,实际增长率必等于正常增长率但是在动态经济中,二者却未必相等这是因为,实际增长率由两部分构成,即正常增长率和周期性增长率Fry还把时滞因素引入其模型中,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储蓄与投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 第二代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有中本斯维格,史密斯,列文, 卢卡斯, 格林伍德等这一时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效用函数人手,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人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的解释1、金融体系的形成 具有代表性的内生金融机构模型解释包括:在本斯维格和史密斯(1991)的模型中,当事人随机的或不可预料的流动性需要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金融机构的作用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克服信息摩擦;在 斯科莱福特和Smith(1998)模型中,空间分离和有限沟通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在该模型中,当事人面临着迁移的风险,因为在迁移发生时,当事人需要变现其资产,从而面临迁移风险。
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当事人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在Dutta和Kapur(1998)模型中,当事人的流动性偏好和流动性约束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金融机构的存在使当事人可以持有金融机构存款,作为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存款与其它公共债务和法定货币相比,在提供流动服务方面效率性高,可以缓解流动性约束对消费行为的不利影响 具有代表性的内生金融市场模型有:Boot和Thakor模型,格林伍德和史密斯模型这些模型在给出金融市场的形成机制的同时也给出了金融机构的形成机制Boot和Thakor(1997)从经济的生产方面考察,认为组成金融市场的当事人把钱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再把所吸收的存款贷放出去,从而为生产者提供资金,在金融机构中,当事人进行合作并协调其针对生产者的行动格林伍德和史密斯(1997)在模型中指出,金融市场的固定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即在金融市场的形成上存在着门槛效应(threshold effect),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有能力支付参与成本的人数才较多,交易次数才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