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怀的古诗小学水调歌头.docx
11页伤怀的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解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直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美楼阁绮户:雕饰华美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观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快乐地喝酒(直)到(其次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日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唯恐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安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光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原来甚为明显,苏轼由于政治境况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心情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解忧患,最终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喜爱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画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地气氛,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奇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深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常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忙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来说,手足分别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力来说,究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颜色的,她很简单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妙的团聚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妙的向往与抱负!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眺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如同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飞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潇洒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头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像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的确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受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剧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简单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非凡的气势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拟舒缓,苏轼由于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赞叹造化的奇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憧憬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憧憬之情更推动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肯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严寒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真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示意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憧憬天上又留恋人间的冲突心理非常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留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或许是由于苏轼对明月非常憧憬,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爱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相互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神秘的奇怪,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满意、不满足之事,迫使词人梦想摆脱这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拘束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准备,未及绽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华丽堂皇,美妙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行久居。
词人有意找出天上的美中缺乏,来坚决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喜爱同时,这里依旧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妙,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憧憬天上的冲突心理这种冲突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喜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究竟更喜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玩耍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不愿归去的根本缘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梦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喜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确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剧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答复的谜,而在今日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梦想,而在今日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日读苏轼的词,读者仍旧不能不赞美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示意夜已肤浅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思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聚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由于不能和亲人团聚而感到悲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圆满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有意与人犯难,给人增加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怜悯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当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圆满,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临时的离别而感到悲伤呢?词人究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临时的离别而悲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似乎是代明月答复前面的提问;从构造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予对将来的盼望由于,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终说:“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妙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期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期”,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别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地的丰富博大。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许浑的《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