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doc
2页《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已有四种通常线索、视角或策略,被用来观照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演化学科编年史,或者学科通史是最为常用的策略;学派的更替是第二种策略;不同年代研究主题的变换是第三种策略;而不同年代权威教科书的内容变迁,则是第四种策略另外,还有一些新颖的策略在被尝试支撑学科理论大厦的核心概念或范畴在不同时期杰出学者视域中的意义演化,即概念史或范畴史;而学科制度视角,以学科发展的制度建设为核心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则以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的活动为主线,贡献了其大历史的观念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命运,也可标定一个“无关紧要的一年”:1967 年它关联两个基本事件和三个英雄人物两个基本事件第一个是 1967 年前后“社会心理学危机话语”的兴起,第二是 1967 年前后开始的欧洲心理学的理智复兴危机话语的兴起及其应对,终结了方法学的实验霸权,方法多元和方法宽容之间成为共识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智复兴,则终结了北美主流“非社会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关怀”成为标尺这两个事件之间亦相互纠缠,共同型塑了其当代理论形貌和概念框架三个英雄人物主流社会心理学的象征,“社会心理学的教皇”费斯廷格对社会心理学的离弃,是北美独断的符号霸权终结的先兆。
泰弗尔;莫斯科维奇——少数人影响和社会表征从 1967 年开始,泰弗尔小组和莫斯科维奇小组,作为欧洲社会心理学理智复兴的动力源和创新中心,在“社会关怀”的旗帜下,开始了一系列的独创性研究豪斯所勾画的社会心理学是三头怪物: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y social psychology) 、实验社会心理学(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和语境社会心理学或社会结构和人格研究(contextual social psychology,CSP;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nality)杜瓦斯在此书中,以解释水平为核心,成功重构了社会心理学统一的学科概念框架杜瓦斯细致而合理地概括了社会心理学解释的 4 种理想型或 4 种解释水平,而每种解释水平分别对应不同的社会心理过程,生发相对应的研究主题1)水平 1——个体内水平(intra-personal or intra-individual level) 它是最为微观也最为心理学化的解释水平个体内分析水平,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组织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经验的机制,并不直接处理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以个体内解释水平为核心的个体内过程,可含括基本研究主题:具身性(embodiment) 、自我、社会知觉和归因、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态度等在这一解释水平上,社会心理学者已经构造了一些典范的理论模型,如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双过程模型,如精致化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SM)与启发式加工 —系统加工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 ,和希金斯的知识启动和激活模型2)水平 2——人际和情境水平(inter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level) 它主要关注在给定情境中所发生的人际过程,而并不考虑在这特定的情境之外个体所占据的不同的社会位置(social positions) 以人际水平为核心的人际过程,可含括基本研究主题: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亲和与亲密关系、竞争与合作等其典范理论模型是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论3)水平 3——社会位置水平(social positional level)或群体内水平它关注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位置中的跨情境差异(inter-situational differences) ,如社会互动中的参与者特定的群体资格或类别资格(different group or categorical membership) 。
以群体水平为核心的群体过程,可含括基本研究主题:大众心理、群体形成、多数人的影响和少数人的影响,权威服从、群体绩效,领导-部署关系等其典范理论模型是莫斯科维奇有关少数人影响的皈依模型(conversion theory) ,多数人和少数人影响的双过程模型和社会表征论4)意识形态水平(ideological level)或群际水平它是最为宏观也最为社会学化的解释水平它在实验或其他研究情境中,关注或考虑研究参与者所携带的信念、表征、评价和规范系统以群际水平为核心的群际过程,可含括基本研究主题:群际认知如刻板印象、群际情感如偏见、群际行为如歧视及其应对主宰性的理论范式由泰弗尔的社会认同论所启动,并深化到文化认同的文化动态建构论(dynamic constructivism)和偏差地图模型(bias map)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宰范式方法学领域:社会建构论和话语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