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作文阅卷心得.pdf
16页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作文阅卷心得新课标I卷I 2024年高考作文阅卷报告(节选)【2 0 2 4 年高考新I 卷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 0 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 0 0 字一、整体解读2 0 2 4 年高考新课标I 卷作文命题主题相对鲜明,题目直指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产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题目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对思考方式和探索精神的挑战、以及对未来人们的启示等命题的立意相对深刻,题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知识获取的问题,鼓励他们深入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篇作文题目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实用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当前社会的重要问题命题材料的表述简练,任务指向明了,大大降低了审题门槛一是关注社会生活,为时而著。
引导考生时刻关注社会,密切联系生活二是注重思辨写作,深入开掘思辨性体现在解决了旧问题会出现新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考生要学会对立辩证、多角度分析、多层面论证说理试题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增强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二、审题立意这是一篇热点类材料作文材料聚焦近些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这一热点话题,选材逻辑和2 02 3 年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进行思考和写作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并不是简单让学生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希望他们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试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为我们提供这么一个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
分析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够快速得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智慧得到了提升还是退化?第二部分则着眼于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探讨科技发展的影响:问题很快得到答案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是好是坏?你认为问题会越来越少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原因又是什么?在未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句话不仅点出了“文中有你”,还明确了这篇作文需要“联想”一一若是脱离“我们的问题”泛泛而谈技术的崛起,或是创新的意义,都算是偏离题意的表现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
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 面 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人工智能引起的最大争议就是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这道题的“思辨性”所在一一我们的问题是变少了还是变多了?在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与 A I大模型相关的现象级应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拥是在未来,A I发展只会更快,更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不会停滞下来比如人工智能给我们带了无限便利的同时,我们人类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会取代,多大程度取代?这些问题每个人看法不一其实,在有些生产领域和服务行业,人工智能早就以智能机器的形式取代了人类近年来,人工智能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在文学、绘画、音乐创作等方面展示了不凡的实力,这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忧虑。
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这是技术进步无法避免的“阵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技术的优势,一方面也不丢失自己的“主场优势”,不至于沦为技术的仆人这篇作文想要写好,关键要把技术(以A I为代表)与人类的探索精神的关系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发现真正的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I 卷写作试题据此设题从选材角度上我们可以参考如下历史视角:古代学者通过竹简、书籍求知,过程漫长而艰辛,但促进了深度思考和学术创新现代社会,互联网和A I如 同“数字图书馆”,使知识获取变得迅速,但可能减少了深度探索的动力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正面比如医疗领域,A I辅助诊断加速了疾病识别,提高了治疗效率,解决了许多复杂医学问题负面影响比如依赖搜索引擎的学生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遇到问题直接求解,忽视了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教育与成长:引用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提问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众多有识之士推崇“终身学习”理念,说明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持续提出问题、自我探索的重要性创新与问题解决:乔布斯曾说的“创新就是把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指出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需要创造性思维去发现。
从失败中不断提问,改进,最终实现了突破,问题具有驱动创新的力量人文关怀与伦理:随着A I 在决策领域的应用,如司法、医疗伦理决策,如何确保问题的道德性和公正性成为新课题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担忧,即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导致人的自主性和情感退化未来展望:强调教育体系应如何调整,以适应A I 时代,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让科技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助力而非替代思考的工具从考生身份出发,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考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新青年,要注重学习,以“学”促“质”以“问”求“解”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当代年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青年人必须要提升个人素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质疑是创新的源头,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时代青年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素质,尽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当代新青年担当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希望,所以青年一定要强化自己的知识学习储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锤炼向新而行的本领,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参考立意:1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获取、人工智能优越性与人的创造力2 .技术进步与思考深度,问题的减少是否意味着智慧的退步或进步3 .探索精神的价值:深度思考在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4 .知识的真谛与应用,科技进步如何影响人类对自身价值和使命的认识5 .人机协作的未来,新青年的AI 舞步:挑战、适应与创新6 .信息爆炸的时代挑战:教育应该如何适应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和谐共生,共同推动社会进步8 .保持求知的热情,问题意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9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如何在科技发展中坚守底线1 0 .在变化中成长与AI 共舞:新青年要在智能时代保持独特思考优势优秀题目 莫因科技扑灭问题之火 永怀求索心,借力探学海 科技发展,怎会阻挡我们求知 答案的获取会滋养问题的产生 明辨网络利弊保障健康发展“智”解问题勇提新题三、高考阅卷标准及具体操作本次高考共6 6.9万份试卷,作文阅卷员有2 8 0 人。
1 2 号上午开始分发样卷,电脑上的样卷有1 0 0 份,分数从5 7-2 1 都有4 0 分以下的有将近四十份老师们开始试阅,大体熟悉专家组的阅卷标准,并讨论有争议的样卷并反馈在经过将近一天的的试阅与讨论之后,山东大学的李剑峰教授开始讲解审题立意和阅卷标准和 2 0 2 3 年的高考作文相比,今年的作文除了材料内容不同外,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完全相同材料与当下科技兴国的时代要求相符,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个性化表达体现价值理念方面的思考特点:(1)从 2 01 8 2 02 4 年今年的作文开放性最大,降低审题难度,作文材料共 4 8 个 字 符(包含标点),不在语句理解上设难度2)个性化表达套路化很难得高分,要直面材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3)评分标准与去年考试院的要求相同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今年特别强调的内容,2 0 2 1 年之后新出现的“三文”整体要求,就是要打击某些“文风不正”的文章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审题立意:(1)具体情境,材料内容规定下的具体时代背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 用马缰绳,轨 道)切题是两者结合,也可以只谈一方面结合问题情境,缘于思辨,要由现象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本质,提出解决办法脱离具体情境的表现:泛化扩大化、抽象化一一科技发展、新生力量、创 新、奋 进,却不谈互联网、人工智能,及格分甚至更低1.材料中的概念要辨析清楚,才能体现思考是否深入第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是已解决的问题,是知识性、技术性方面的问题;第 二 个 问 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是 新 问 题,是人类的经验、情感、社会伦理、过度依赖、信息茧房、创新被束缚等,两个问题即联系又有区别,区分两个问题的意义是判断的抓手问题是否越来越少?”回答是否都可以,谈论问题的解决有好的也有坏的,也有需要改进的都可以,只要学生辨析合理即可,即使质疑材料提问的不合理也可,结合材料谈利弊也可以2.重在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具体观察点:较强的思辨性,多与少、浅和深、得和失、快和慢、偏与全、主观和客观、正面与负面,可以辩证思考,也可以侧重一点,见解深刻也可以打高分评分细则:评分标准具体化及常见弊病八要八勿逻辑清晰结构混乱、没主次、没 层 次,分论点之间、句与句之间缺少连续言之有物空洞无物、喊口号、没有自己的思考真诚无病呻吟,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乱抒情事例契合堆 砌、乱用、误用、编造灵活应用 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万能句风格和谐 不文不白、不雅不俗文风自洽 通顺、没有语病、把道理讲清楚自然得体 矫揉造作附评分细则: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统一标准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