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doc
8页1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 核心素养版讨论稿)核心素养版讨论稿)(一)学科核心素养(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 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二)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2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 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 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 实问题。
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 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 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 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5.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 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 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内容标准(三)内容标准必修课程必修课程 1、中外历史纲要、中外历史纲要 1.1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通过甲骨文、青 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观念的形成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 “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 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1.4 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 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1.5 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了解唐后期至两宋时期的重要改 革,以及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1.6 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7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1.8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 l[会 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9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通过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31.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 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1.11 中华民族的杭日战争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 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抵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 位与作用,理解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1.12 人民解放战争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 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1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识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和感 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1.15 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 程及意义;通过了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重要历史地位1.16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 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1.17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 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1.18 大航海时代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 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1.19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1.20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 产生的世界意义1.22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 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23 改变国际秋序的两次世界大战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 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1.24 20 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4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 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25 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 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选修选修 I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1 政治体制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 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 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 核和监察制度;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1.3 法律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 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1.4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 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新中国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5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 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以来社会保障 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1.6 货币与税收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 解关税、个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