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doc
19页XX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整合必修Ⅰ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一、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它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人造天体有: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太空望远镜、空间站等2.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的概念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2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3.太阳系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E:木星 F:土星 G:天王星 H:海王星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2能量大小:在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即一个天文单位条件下,在地球大气的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其数值为8.24焦/〔厘米分〔3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四个氢聚变成一个氦并释放能量〔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维持着地表温度②太阳辐射能量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自然界的岩石风化等外来作用与太阳辐射有关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⑤除了核能、地热、潮汐能和重力势能以外,其它能源几乎都最终来源于太阳辐射能〔5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直射时,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同时通过大气层的路径短,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6中国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中国太阳辐射能量最高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内蒙高原一带,是因为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能量最低的地处是XX盆地附近,是因为该处多云雨天气,大气削弱作用强2.太阳活动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三、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自转公转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太阳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自转公转周期太阳日24小时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轨道赤道黄道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所示3.常见的太阳光照图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如: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且向北半球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短夜变长。
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时间昼长北半球极昼极夜赤道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分12小时昼夜等长无昼夜等长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由南向北递增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为极昼南极圈以南为极夜昼夜等长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秋分12小时昼夜等长无昼夜等长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由北向南递增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南极圈以南为极昼昼夜等长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0 热带23.5N66.5N90N23.5S66.5S南温带北温带北寒带 南寒带 90S6.五带与四季的划分 〔1五带的划分:有太阳直射的地区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寒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温带〔2四季划分:春季为3月、4月、5月;夏季为6月、7月、8月;秋季为9月、10月、11月;冬季为12月、1月、2月南半球相反注:地震产生在地壳层中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圈层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内部圈层地壳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岩石圈不等同于地壳地壳:由密度较大的硅镁层和密度较小的硅铝层构成硅铝层在硅镁层之上;硅铝层在海洋中缺失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①①②②③③③④1.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喷出岩;花岗岩〔侵入岩沉积岩:泥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有层理构造和化石变质岩:片麻岩〔花岗岩、石英岩〔砂岩、板岩〔页岩、XX岩〔石灰岩〔2三大类岩石转化: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②变质作用③重熔再生④冷却凝固2.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 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生长边界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3.地质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重力、化学作用使地表变得平坦 〔1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上拱、中心岩层是老岩层――储存石油、天然气;建隧道地质构造 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断层 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背斜 向斜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地垒成山:庐山、华山、泰山地堑成谷: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2外力作用:作用因素举 例流水作用〔季风区典型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峡谷、喀斯特地貌流水沉积作用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XX风力作用〔西北地区典型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蘑菇、戈壁风力沉积作用黄土高原、沙丘、峡谷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风蚀蘑菇 黄土高原沙丘 角峰、刃脊、U形谷〔冰川侵蚀 海岸侵蚀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
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①→②→③→④二、大气运动1.大气的分层〔1对流层: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风、雨、雪、霜、雷等现象主要分布在该层〔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作用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原理的应用吸收作用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紫外线、红外线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使气温升高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的尘埃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散射作用选择性:天气晴朗时,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红绿灯设置;日出前后天空是明亮的月球白天的天空是黑色的无选择性:阴天时,各种波长都被散射颗粒较大的尘埃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中后,只有一小部分能量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能量被地面吸收。
地面吸收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增温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保温作用也越强,昼夜温差越小;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弱,保温作用也越弱,昼夜温差越大3.热力环流498〔hPa498〔hPa510〔hPa1024〔hPa1024〔hPa998〔hPa竖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高温上升,低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水平运动方向:高压吹向低压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所示4.大气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影响风速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之间成约45夹角〔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5.气压带、风带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其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作用形成,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为热力作用形成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6.季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