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辅导数量关系演示文稿课件.ppt

35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74837777
  • 上传时间:2024-08-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66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数量关系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一、数量关系概述一、数量关系概述        数量关系部分主要测验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        数量关系测验含有速度与难度的双重性质解答数量关系测验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数字的直觉能力,还需要具有判断、分析、推理、运算等能力        知识程度的要求:大多数为小学知识,初中高中知识也有,但只占极少部分 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型:1、数字推理,2、数学运算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二、数字推理二、数字推理(一)概述(一)概述 每道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该类题目中,全是数字,没有文字,能够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 [例例 题题 ]1,]1,   3,3,    5,5,    7,7,    9 9,,   ((    ))    A.7A.7      B.8B.8      C.11C.11      D.13D.13  [ [解解答答] ]正确答案是11。

      原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故应选C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近年该类题目,大约有5题,每题分值有时为1分,有时为0.8分或0.9分        数字推理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解答数字推理问题大有帮助: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      (1)在解答数字推理题时,反应要快,一般要先快速扫描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大胆假设出一种符合这个数字关系的规律,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应用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上,如果得到验证,就说明假设的规律是正确的,问题即迎刃而解;如果假设被否定,马上改变思路,提出另一种数量规律的假设如此反复,直到找到正确规律为止当然,有一些题型是需要首先考察前三项(如前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的数字排列规律)甚至是前四项(如双重数列的排列规律)才会发现规律的另外,有时从后往前推,或者“中间开花”向两边推也是较为有效的     (2)推导规律时,往往需要简单计算,为节省时间,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或不用笔算     (3)空缺项在最后的,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则从后往前寻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可以两边同时推导。

      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  (4)若一时难以找出规律,可用常见的规律来“对号入座”,加以验证做好这类题,需要熟练掌握以下常见的解题规律:  ①奇偶数规律:各个数都是奇数(单数)或偶数(双数)  ②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列递增或递减  ③等比: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④二级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⑤二级等比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⑥加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  ⑦减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  ⑧乘法(除法)规律:前两个数之乘积(或相除)等于第三个数  ⑨完全平方(立方)数:数列中蕴含一个完全平方(立方)数序列,或明显、或隐含 ⑩混合型规律:由以上基本规律组合而成,可以是二级、三级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两个规律的数列交叉组合成一个数列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二)数字推理的八大规律(二)数字推理的八大规律1、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最基础的题型,是解题第一思维可分为最基础的题型,是解题第一思维可分为3种情况  (1)一级等差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例题]136,130,124,(  ),112                A.120    B.118    C.114    D.116      [解析]B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6  (2)二级等差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例题]129,123,118,114,111,(  )                A.110    B.109    C.108    D.107      [解析]B前一项减后一项分别得到6,5,4,3,2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3)二级等差数列变式:    [例题例题1] 25,,33,(,( ),),52,,63         [解析]相减后构成自然数列8,9,10,11,即新的等差数列,括号内应填42    [例题例题2]9,,16,,37,(,( ),),289          [解析]相减后的数列为等比数列7,21,63,189,括号内应填100     [例题例题3] 165,,140,,124,(,( ),),111          [解析]相减后构成平方数列25,16,9,4,括号内应填115。

            [例题例题4] 1,,9,,36,,100,,(( ))           [解析]相减后构成立方数列8,27,64,125,括号内应填225      [例题例题5] 10,,18,,33,(,( ),),92          [解析]平方数列的隐藏状态,后一项减前一项得到8,15,24,35,即平方数列3,4,5,6减1,括号内应填57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2、等比数列、等比数列(1)一级等比数列      [例题例题]3,,9,(,( ),),81,,243          [解析] 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为固定的值3,括号内应填272)二级等比数列      [例题例题]1,,2,,8,(,( ),),1024          [解析] 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得到2,4,8,16,是一个新的等比数列,括号内应填643)等比数列变式(常见5种变式)       [例题例题1] 3,,3,,6,,18,,72,(,( ))             [解析]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得到1,2,3,4(自然数列),括号内应填360。

             [例题例题2]12,,12,,18,,36,(,( ),),270             [解析]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得到1,1.5,2,2.5,3,括号内应填90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 (3)等比数列变式(常见5种变式)        [例题例题3] 10,,9,,17,,5050,(,( ))            [解析]10的1倍减1得到9,9的2倍减1得到17,17的3倍减1得到50,所以括号应填50的4倍减1=199        [例题例题4] 4,,9,,20,,43,,(( ))             [解析]4的2倍加1为9,9的2倍加2得到20,括号内应为43的2倍加4得到90        [例题例题5]1,,4,,16,,57,,(( ))                   [解析]1的3倍加1得到4,4的3倍加4得到16,16的3倍加9得到57,括号内应为57的3倍加4的平方为187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3、两项之和(差)等于第三项及其变式、两项之和(差)等于第三项及其变式     [例题例题1]1,,2,,3,,5,,8,,(( ))                  [解析] 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和等于第3项,括号内应填13。

          注意:注意:前两项的和或差经过变化后再得到第3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是每两项的和与项数之间有某种关系      [例题例题2]3,,8,,10,,17,,(( ))          [解析] 3加8减1得到10,8加10减1得到17,括号内应填10加17减1得到26      [例题例题3]4,,5,,11,,14,,22,,(( ))          [解析]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和依次为9,16,25,36,49(自然数平方数列),括号内应填27       [例题例题4]1,,2,,3,,6,,12,,(( ))          [解析]把前面的数加起来得到后一项1+2=3,1+2+3=6,1+2+3+6=12,括号内应填1+2+3+6+12=24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4、两项之积(商)等于第三项及其变式、两项之积(商)等于第三项及其变式     [例题例题1]2,,3,,6,,18,,(( ))                  [解析] 2乘3得到6,3乘6得到18,括号内应填108     [例题例题2]100,,50,,2,,25,,(( ))                  [解析] 后一项是前两项之比,括号内应填2/25。

           [例题例题3]3/2,,2/3,,3/4,,1/3,,3/8,,(( ))                  [解析] 每两项相乘得到1,1/2,1/4,1/8,1/16,括号内应填1/65、平方数列及其变式、平方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例题1]196,,169,,144,(,( )) ,,100                 [解析] 依次为14、13、12、11、10的平方,括号内应填121     [例题例题2]0,,3,,8,,15,,(( ))         [解析] 各项为1,2,3,4的平方数列减1,括号内应填24     [例题例题3]17,,27,,39,(,( ))  ,,69                [解析] 各项为4,5,6,7,8的平方数加上自然数列,括号内应填53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6、立方数列及其变式、立方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例题1]1,,8,,27,(,( ))         [解析]依次为1、2、3、4的平方,括号内应填64     [例题例题2]1/8,,1/9,,9/64,(,( )),,3/8         [解析]各项分母为2、3、4、5、6的立方,分子可变化为1、3、9、27、81的等比数列(3/8=81/216),括号内应填27/125。

           [例题例题3]1,,4,,27,,256,,(( ))         [解析]各项为1的1次方,2的2次方,3的3次方,4的4次方,括号内应填5的5次方31257、间隔组合数列、间隔组合数列——上述数列的任何一种或两种进行间隔组合上述数列的任何一种或两种进行间隔组合      [例题例题1]12,,18,,9,,12,,(( )),,6         [解析]两个等差数列交叉组合,括号内应填6      [例题例题2]120,,28,,99,,65,,80,,(( )),(,( ))         [解析]一个平方减1的数列和一个立方加1的数列交叉组合,括号内分别填126,63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8、质数列与合数列、质数列与合数列       质数是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的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除去质数剩下的不含1的自然数为合数     [例题1]2,3,5,( ),11,13         [解析] 典型的质数列,括号内应填7     [例题2]4,6,8,9,10,12,( )         [解析] 合数列,括号内应填14   *请注意所发资料中的《数字推理典型真题及详解》 数字推理新题型提示:数字推理新题型提示:     近年来,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在数字推理部分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增加了新的推理形式。

      例如:[例题1]        A.34      B.32    C.24    D.28      [答案与解析] D11-4)×(2+1)=21, (13-7)×(3+2)=30, 所以,(12-5)×(3+1)=28    数字推理题还可能以图形、表格形式等出现当然推理规律是一样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1121214133032712?135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新题型:[例题2]    A.34     B.42    C.48    D.58   [答案与解析] A每个三角形内两项数字相差均为2155342013?27641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新题型:[例题3]    A.21     B.42    C.50    D.78   [答案与解析] D4+5)×(9-5)=36, (5+6)×(8-3)=55, (6+7)×(7-1)=784595365386 556177?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三)数字推理答题建议(三)数字推理答题建议              做数字推理题的基本思路是“尝试错误”很多数字推理题都不能一眼就看出规律,找到答案,而要经过两三次的尝试,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规律。

              近年来数学推理题的趋势是越来越难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可以先跳过去做其他较容易的题目,等有时间再返回来答难题这种处理不但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容易题目的得分率,甚至会对难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有时一道题之所以解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思路走进了死胡同,无法变化角度思考问题此时,与其死“卡”在这里,不如抛开这道题做别的题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也许就会有新的解题思路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二、二、数学运算数学运算(一)概述(一)概述 1、数学运算题主要考查解决四则运算等基本数字问题的能力 该类试题一般比较简短,其知识内容和原理多限于小学数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每道题给出一道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利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例题]甲、乙两地相距42公里,A、B两人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步行出发,相向而行,A的步行速度为3公里/小时,B的步行速度为4公里/小时,问A、B步行几小时后相遇? A.3          B.4           C.5           D.6 [解答]正确答案为D。

      你只要把A、B两人的步行速度相加,然后被甲、乙两地间距离相除即可得出答案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       2、数学运算题题目一般都较简短,所需的知识和原理都不会太难,但时间有限,要算得又快又准,应注意以下4点:      (1)加强训练,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      (2)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计算的解题方法、技巧及规律,尽量用简便的计算方法      (3)认真审题,把握题意      (4)熟练掌握一定的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3、数学运算的基本题型包括:      (1)四则运算、平方、开方基本计算题型      (2)大小判断      (3)应用题:比例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爬绳计算又称跳井问题; “动物同笼”;盈亏问题;利润问题;年龄问题;几何问题;栽树问题;方阵问题;余数计算;日月星期计算;溶液问题;和差倍问题;排列组合问题 ;容斥问题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二)数学运算解题基本题型及规律(二)数学运算解题基本题型及规律1、四则运算、四则运算基本计算方法基本计算方法(1)尾数估算法: [例题]425+683+544+828的值是       A.2488   B.2486   C.2484   D.2480    [解题]答案为D。

      如果几个数的数值较大,又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可以先考察几个答案项尾数是否都是唯一的,如果是,那么可以先利用个位数进行运算得到尾数,再从中找出唯一的对应项如上题,各项的个位数相加=5+3+4+8=20,尾数为0,所以很快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D (2)尾数确定法: [例题]173*173*173-162*162*162=( )       A.926183   B.936185   C.926187   D.926189    [解题]答案为D考察几个答案项尾数不一样,可以先利用个位数进行运算得到尾数,再从中找出唯一的对应项27-8=19,尾数为9,所以很快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D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3)凑整法是简便运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即根据交换律、结合律把可以凑成10、20、30、50、100……的数放在一起运算,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基本的凑整算式:25*8=200等       [例题]  1.31*12.5*0.15*16                 =1.31*12.5*8*2*0.15=1.31*100*2*0.15=131*0.3=39.3(4)补数法: a、直接利用补数法巧算;b、间接利用补数法巧算又称凑整去补法。

            [例题]274+135+326+265=(274+326)+(135+265)=600+400=1000(5)基准数法当遇到两个以上的数相加且这些数相互接近时,取一个数做基准数,然后再加上每个加数与基准数的差,从而求和      [例题] 1997+1998+1999+2000+2001=(    )        A.9993     B.9994     C.9995     D.9996 [解析]答案为C在该题中,选2000作为基准数,其他数分别比2000少3,少2,少1,和多1,故五个数的和为9995这种解题方法还可以用于求几个相近数的算术平均数6)提取公因式法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2、比较大小、比较大小        对任意两数a、b的大小,可以考虑作差法(a-b大于0则a比b大,反之则小)、作比法(a/b大于1则a比b大,反之则小)、中间值法(如a大于c,c大于b,则a大于b)3、比例分配问题、比例分配问题      [例题]一所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总人数450人,三个年级的学生比例为2:3:4,学生人数最多的年级有多少人?        A.100     B.150     C.200     D.250      [解析]答案为C。

      解答这种题,可以把总数看作包括了2+3+4=9份,其中人数最多的肯定是占4/9的三年级,所以答案是200人4、工程问题、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 /工作时间;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此类题一般设总的工作量为1;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 [例题]一件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A.5天    B.6天    C.7.5天    D.8天      答案为B此题是一道工程问题我们可以把全工程看作“1”,两组共同完成的工作效率为1/15+1/10=1/6,根据公式工作时间=工作量 /工作效率,很快可以得到答案为1/(1/6)=6天另外,工程问题还可以有许多变式,如水池灌水问题等等,都可以用这种思路来解题 5.植树问题植树问题       [例题]若一米远栽一棵树,问在345米的道路上栽多少棵树?          A.343     B.344     C.345     D.346       [解析]答案为D这种题目要注意多分析实际情况,如本题要考虑到起点和终点两处都要栽树,所以答案为346。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6、行程问题、行程问题  (1)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时间的问题 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甲乙一起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之间的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甲乙速度和*相遇时间(2)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差问题 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速度差*追及时间(3)流水问题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因此: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行程问题例题:行程问题例题:      [例题例题1]两列对开的列车相遇,第一列车的车速为两列对开的列车相遇,第一列车的车速为10米米/秒,秒,第二列车的车速为第二列车的车速为12.5米米/秒,第二列车上的旅客发现第一列秒,第二列车上的旅客发现第一列车在旁边开过用了车在旁边开过用了6秒,则第一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秒,则第一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         [解析](10+12.5)*6=135米。

      两列火车速度和为10+12.5,两列火车以此速度共同行驶了6秒,行驶的距离即第一列火车的长度      [例题例题2]甲乙两船同时从两个码头出发,方向相同,乙船甲乙两船同时从两个码头出发,方向相同,乙船在前,每小时行在前,每小时行24千米,甲船在后,每小时行千米,甲船在后,每小时行28千米,千米,4小小时后甲船追上乙船,问两个码头相距多少千米?时后甲船追上乙船,问两个码头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甲对乙的追及速度差=28-24=4,追及时间为4小时,则追及距离=4*4=16千米,这就是两码头的距离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7 7、年龄问题、年龄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 [例题例题] ]祖父年龄祖父年龄7070岁,长孙岁,长孙2020岁,次孙岁,次孙1313岁,幼孙岁,幼孙7 7岁,问多少年后,岁,问多少年后,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与祖父的年龄相等?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与祖父的年龄相等? [解析]设多少年为x,则20+x+13+x+7+x=70+x,所以x=158 8、、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    (1)《孙子算经》解法:设头数为a,足数是b则b/2-a是兔数,a-(b/2-a)是鸡数。

          (2)《丁巨算法》解法:鸡数=(4*头总数-总足数)/2 ,兔数=总数-鸡数;或兔数=(总足数-2*头总数)/2,鸡数=总数-兔数 [ [例题例题] ]一些兔子和一些鸡在同一个笼子里,数头一些兔子和一些鸡在同一个笼子里,数头5050只,数脚只,数脚140只,只,问鸡多少只,兔多少只?问鸡多少只,兔多少只? [解析]鸡数=(4*50-140)/2=30 ,兔数=50-30=20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9 9、排列、组合问题、排列、组合问题        [例题例题]书架上放有书架上放有3本不同的数学书,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语文书,本不同的语文书,6本不同的英本不同的英语书1)若从这些书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若从这些书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2)若从这)若从这些书中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些书中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3))若从这些书中取不同的科目的书两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若从这些书中取不同的科目的书两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解析](1)由于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就可以完成这件事,故应分类,由于有3种书,则分为3类然后依据加法原理,得到的取法种数是:3+5+6=14种。

      (2)由于从书架上任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1本,需要分成3个步骤完成,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3×5×6=90(种) (3)由于从书架上任取不同科目的书两本,可以有3类情况(数语各1本,数英各1本,语英各1本)而在每一类情况中又需分2个步骤才能完成故应依据加法与乘法两个原理计算出共得到的不同的取法种数是:3×5+3×6+5×6=63(种)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1010、集合与容斥原理、集合与容斥原理  解题公式: (1) card(A∪B)=card(A)+card(B)-card(A∩B);           (2) 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A∩C)-card(B∩C)+card(A∩B∩C)  [例题例题] ]开运动会时,高一某班共有开运动会时,高一某班共有28名同学参加比赛,有名同学参加比赛,有15人参加人参加游泳比赛,有游泳比赛,有8人参加田径比赛,有人参加田径比赛,有14人参加球类比赛,同时参加游泳比人参加球类比赛,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田径比赛的有赛和田径比赛的有3人,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球类比赛的有人,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球类比赛的有3人,没有人人,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比赛,问同时参加田径比赛和球类比赛的有多少人?只参同时参加三项比赛,问同时参加田径比赛和球类比赛的有多少人?只参加游泳一项比赛的有多少人?加游泳一项比赛的有多少人?           [解析]设A={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B={参加田径比赛的同学},C={参加球类比赛的同学}  则card(A)=15,card(B)=8,card(C)=14,card(A∪B∪C)=28  且card(A∩B)=3,card(A∩C)=3,card(A∩B∩C)=0  由公式(2)得28=15+8+14-3-3-card(B∩C)+0  即card(B∩C)=3  所以同时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共有3人,而只参加游泳比赛的人有15-3-3=9(人)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1111、和、差、倍问题、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是:求大小两个数的值(1)(和+差)/2=较大数;较大数-差=较小数(2)(和-差)/2=较小数;较小数+差=较大数(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例题例题]南京长江大桥共分两层,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南京长江大桥共分两层,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铁路桥。

      铁路桥和公路桥共长铁路桥铁路桥和公路桥共长11270米,铁路桥比公路桥长米,铁路桥比公路桥长2270米,问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和铁路桥各长多少米?米,问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和铁路桥各长多少米? [解析]和11270米,差2270米,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 解:铁路桥长=(11270+2270)/2=6770米,公路桥长=(11270-2270)/2=4500米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1212、其他问题、其他问题((1 1)作对或做错题问题)作对或做错题问题   [ [例题例题] ]某次考试有某次考试有3030道判断题,每作对一道题得道判断题,每作对一道题得4 4分,分,做错一题倒扣做错一题倒扣2 2分,小周共得分,小周共得9696分,问他做错了多少道题?分,问他做错了多少道题?     A.12 B.4 C.2 D.5 A.12 B.4 C.2 D.5   [解析]方法一,假设某人在做题时前面24道题都做对了,这时他应该得到96分,后面还有6道题,如果让这最后6道题的得分为0,即可满足题意.这6道题的得分怎么才能为0分呢?根据规则,只要作对2道题,做错4道题即可,据此我们可知做错的题为4道,作对的题为26道。

      方法二,作对一道可得4分,如果每作对反而扣2分,这一正一负差距就变成了6分.30道题全做对可得120分,而现在只得到96分,意味着差距为24分,用24÷6=4即可得到做错的题,所以可知选择B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2 2)方阵问题)方阵问题 核心是求最外层每边人数,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去掉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去掉的一行(一列)人数*2-1 [ [例题例题1]1]学校学生排成一方阵,最外层人数是学校学生排成一方阵,最外层人数是6060人,整个方阵共有多人,整个方阵共有多少学生?少学生? [解析]每边学生数=60/4+1=16人,整个方阵共有学生16*16=256人 [ [例题例题2]2]参加团体操的学生排成一正方形方阵,如果使这个方阵队列参加团体操的学生排成一正方形方阵,如果使这个方阵队列减少一行和一列,则要减少减少一行和一列,则要减少3333人问共有多少学生参加团体操?人问共有多少学生参加团体操? [解析]去掉一列(一行)的人数=(去掉的总人数+1)/2=(33+1)/2=17正方形方阵的总人数=每边人数的平方=17*17=289人。

      3 3)盈亏问题)盈亏问题——此类题目采用方程也很好解或用公式:       份数=两次盈(或亏)的相差数量÷两次每份数量差;       总数量=每份数量×份数+盈(或-亏)       [典型例题]用绳测井深,把绳三折,井外余2米,把绳四折,还差1米不到井口,那么井深多少米?绳长多少米?(10米,36米)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数学运算技巧之方程法数学运算技巧之方程法 方程法是指将题目中未知的数量用“X”来表示,根据题目中所含的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过求解未知数的数值,来解应用题的方法  方程法应用较为广泛,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部分的有相当一部分的题目都可以通过方程法来求解方程法的核心在于寻找题干中的等量关系,而大部分的数学运算题目中都包含或隐含着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以说,方程法几乎是数学应用题的通用解法 除此之外,方程法的另外一个优点在于极好理解虽然有些解题方法运算量较少,但是有时对于考生而言,却是难以理解的在分秒必争的公务员考试中,有时,多一点运算量未必比用其他方法速度慢有些情况下,理解一种解题思维的时间是远远大于运算数字的时间的 当然,方程法相对于其他解题方法,数学运算量稍大,这是它明显不足的地方。

      如果列出的方程较为复杂,那么求解未知数的时间较长,也是不利于我们争取考试时间的另外,方程法也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一些涉及数字特征等类型的题目就无法通过方程法来求解总之,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应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采用方程法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数学运算新题型提示:数学运算新题型提示: 福建省近年的此类考试题目一般在5题左右,分值一般为每题1分,有时为0.8分但07年春季、秋季考试增加题量和难度,共有10小题,每题0.9分,而且都出现了两题几何计算的问题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几何问题和公式    1.周长的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C=2(a+b);       正方形的周长C=4a;       圆的周长C=2лr = лd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要点解析2.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S=1/2ah;长方形的面积S=ab;正方形的面积S=a2;梯形的面积S=1/2(a+b)h;圆的面积S=лr2         解决面积问题的核心是“割、补”思维,既当我们看到一个关于求解面积的问题,不要立刻套用公式去求解,这样解会进入误区对于此类问题的通常解法是“辅助线法”,即通过引入新的辅助线将图形分割或者补全为很容易求得面积的规则图形,从而快速求得面积。

      3.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V=abc;正方形的体积V=a3; 圆柱的体积V=s(圆柱底面积)h=лr2h; 圆锥的体积V=1/3s(圆锥底面积)h=1/3лr2h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文本举例表并列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文本举例表助词“的”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会员免费下载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等学校学生手册.doc 2025年区教育系统招聘编外教师储备人才事业单位考试押题.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轴对称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200张纸有多厚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旋转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范本.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设计与意图.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我学会了吗教学课件.pptx 2025年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招聘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绵阳市梓潼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招聘考试试题.docx 2025年来宾市妇幼保健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无极县教育系统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灵山县第三中学调配教师考试笔试试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