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豆抗虫育种研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06010967
  • 上传时间:2024-01-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9.1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豆抗虫育种摘要:在已有的7年工作基础上,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继续于2000年和2022年对51份大豆材料开展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抗性的鉴定工作综合分析1993—2022年历年各次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发现虽然每年抗性鉴定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各品种的抗性水平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对各年抗性鉴定分级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9年综合抗性分级结果,确立了10个较为稳定、并具一定代表性的抗感材料,作为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综合虫种抗性鉴定的标准品种分别是,抗性材料:吴江青豆3、PI227687、沔阳白毛豆、通山薄皮黄豆甲、赶泰-2-2;感性材料:山东大豆、大青瓤黑豆、矮杆黄、商丘7602和皖82-178大豆受多种食叶性害虫的危害,常年造成大豆产量损失和品质降低南京地区主要大豆食叶性害虫有斜纹夜蛾、豆卷叶螟、大豆造桥虫等,且田间害虫种群结构随年份而动态变化,大豆抗食叶性害虫育种必须采取多抗的策略[1]因此,鉴定、筛选对害虫具综合抗性的基因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自1983年起开展了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的资源鉴定、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该单位从所保持的6724份国内外大豆资源中筛选出了一批对南京地区食叶性害虫具抗及感性的资源,并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对这些抗感资源及其他一些材料进行了多年的抗性鉴定,提出了一套以植株叶片受害程度为依据的抗性指标目测法和标准品种分级方法[2,3]。

      1.2 试验设计51份抗感资源于2000、2022年6月份种植于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随机区组设计,6次重复穴播,穴距0.70×0.80m;每穴留苗4株;试验地四周种植保护区除播前撒施呋喃丹以杀灭地下害虫及上年虫蛹外,大豆整个生长期间不施用任何杀虫剂1.3 观察记载以叶面积损失百分数作为抗虫性指标[2,6,7],参照崔章林、盖钧镒提出的在南京生态条件下,可以利用自然虫源在8月10日至9月20日进行大豆抗食叶性害虫鉴定的结论[2],再根据田间实际大豆受害后叶面积损失情况,2000、2022年分别观察记载4次和3次,观察记载日期为2000年8月24日、9月1日、9月8日、9月15日;2022年9月4日、9月13日、9月21日在目测叶面积损失百分率时,以相差5%作为一个记录值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一般包括对综合虫种抗性鉴定,对单一虫种抗性鉴定(植株反应,虫体反应)[5~7,11,12]抗性育种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生产,只有那些在田间自然环境条件下综合抗性优良的品种(品系)才有可能被使用者接受因而,田间综合虫种抗性鉴定对于最终品种抗性的评价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田间综合虫种抗性鉴定是大豆在田间自然环境条件下对多种食叶性害虫抗性的总体表现,大豆对不同的食叶性害虫虫种的抗性表现不同,害虫群体结构在年份间也有较大的差异,故年份间的鉴定结果应有一定的差异。

      根据本文的分析,单凭某一年的鉴定结果评价品种的抗性水平,则会有较大的风险性,综合多年的鉴定结果品种抗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其鉴定方法才是有效的,故要强调使用多年综合鉴定的结果另外,有些材料在各年份间抗感表现尤其稳定,可能具有对各种主要害虫的多抗(或感)性,因而可作为标准品种,作为以后抗性鉴定的对照,以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这种鉴定方法的可靠性——吴业春,王 慧,吴巧娟等,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抗性的相对稳定性,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1,26(4):66-70——崔章林,盖钧益,大豆抗食性害虫研究进展,大豆科学,1996,15(2):149-158摘 要:本研究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鉴定了从6724份大豆资源中筛选获得的46份抗感材料及5份江淮与南方大豆推广良种共51份对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的抗性差异表现结果表明,区组间、品种间、记录日期间、年份间抗虫性有极显著差异;品种与记录日期间互作、品种与年份互作极显著;年份之间抗虫性表现极显著相关综合1993~1996年历年田间抗性鉴定结果,从供试的大豆资源中筛选出一套对食叶性害虫表现综合抗性或综合感性的标准品种,可用于以后的抗性分级。

      大豆食叶性害虫是通过取食大豆叶片组织从而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一类害虫在美国重要大豆食叶性害虫有黎豆夜蛾、大豆尺夜蛾、墨西哥豆甲、烟蚜夜蛾、玉米穗螟等〔8,9,13〕;在中国重要食叶性害虫主要是大造桥虫、斜纹夜蛾、豆卷叶螟、豆天蛾、大豆毒蛾等〔2~4〕大豆食叶性害虫危害是大豆高产、稳产的限制因子之一国际上大豆抗食叶性害虫资源研究始于60年代后期VanDuyn等〔12~13〕(1971、1972)在美国于1968~1969年以叶片损失率估计值为指标利用自然虫源鉴定大豆品种对墨西哥豆甲的抗性,获得PI171451、PI227687、PI229358三份抗源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盖钧镒等从80年代开始进行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研究工作迄今已明确了南京地区大豆食叶性害虫有来自21个科的49个种,提出了一套以植株叶片受害程度为依据的抗性指标目测法和标准品种分级法;从6724份国内外大豆资源中鉴定筛选出一批对食叶性害虫具有综合抗性的种质〔2~4〕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大豆种质资源对食叶性害虫的综合抗性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并揭示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差异反应抗性鉴定的每一记录日期数据,都是大豆某个生长时期在一定的害虫密度下的叶面积损失率。

      本文拟定的多次观察测定方法是要了解害虫的动态变化至于多长时间调查一次,应根据田间虫量及植株叶面积损失变化情况确定,在害虫正常发生年份,以间隔一星期调查记录一次,如1998年但若当年田间害虫发生很轻,间隔天数少,则两次叶面积损失率无显著差异,显然记录无意义,因此1997年间隔两星期调查记录一次本文是对大豆植株反应抗性的鉴定研究,反映的是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植株反应的抗性,至于虫体反应如何,即害虫危害大豆后虫体生长发育,如单虫重、幼虫死亡率、幼虫历期、化肾率等有何变化?植株反应与虫体反应两方面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可利用本研究筛选出的优异抗源相互配制抗×感、抗×抗以及感×感组合,通过杂交后代表现揭示不同抗源抗性间基本间关系,或用本研究筛选出的优异抗源与国际通用的抗源进行杂交,分析不同来源抗源间的关系——詹秋文,盖钧镒,大豆资源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差异反应及种质鉴定,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4):1~6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抗性的遗传表现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抗性表现为显性F2群体与F2:3家系抗虫性分离相当明显,根据F2·3家系估计的主基因遗传率比根据F2群体估计的主基因遗传率要高,分别是65.38%和48.19%。

      对F2个体和F2·3家系的主基因基因型分类作了估计国际上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研究始于60年代后期在美国重要大豆食叶性害虫包括黎豆夜蛾、大豆尺夜蛾、墨西哥豆甲、烟芽夜蛾、绿三叶螟、玉米穗螟等[7-11]VanDuyn等(1971),于1968-1969年在美国以小区叶片损失率为指标,利用自然虫源鉴定大豆品种对墨西哥豆甲的抗性,由此获得了PI171451,PI227687,PI229358三份抗性资源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三份PI抗源对玉米穗螟、烟芽夜蛾、大豆尺夜蛾、黎豆夜蛾等多种大豆食叶性害虫也具有抗性以后在美国、印度、埃及、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了大量的大豆资源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工作,分别获得一批抗性资源Sisson等报道,PI227687和PI229358对墨西哥豆甲的抗性属数量遗传,但指出它们的抗虫性主要受2对或3对加性主效等位基因控制[11];Kilen等研究了Davis与PI229358杂交后代的抗虫性表现,指出PI229358的抗虫性受少数几对主效等位基因控制[7];Kilen等研究了PI171451、PI227687和PI229358相互间杂交F2群体内出现对黎豆夜蛾表现高感、中等和抗的不同反应,认为三者均携有至少一对抗性基因异于其余二者所携有的抗性基因,并认为它们可以用来合成抗虫基因库,从中可能选择到抗性水平更高的选系[8]。

      Hartwig等(1984)最早在美国开展大豆抗食叶性害虫育种工作,以PI229358为抗虫亲本,通过杂交方法转育抗虫性,育成了第一个抗食叶性害虫的大豆品系D75-1069Bur-ton等用修饰回交育种方法,以PI229358为抗虫性供体亲本,选育出对墨西哥豆甲、玉米穗螟和大豆尺夜蛾表现抗性的品系N80-53021、N79-2282和N80-50232Kilen等用PI171451、PI227687、PI229358为亲本选育出一批抗虫新材料D90-7216、D90-9220等在美国,两个广谱性抗食叶性害虫大豆新品种Lamar和Crockett已于80年代末育成并推广使用我国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研究起步较晚崔章林、盖钧镒等[1],通过1983-1984年和1990-1994年黑光灯诱蛾、大豆田间食叶性害虫普查和种群结构调查与分析,明确南京地区大豆食叶性害虫有来自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的21个科49个种,其中豆卷叶螟、大造桥虫、斜纹夜蛾和大豆毒蛾是最重要虫种同时提出了在南京生态条件下,利用自然虫源在大豆食叶性害虫发生为害期间(8月10日-9月20日)用目测田间抗性指数的方法进行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的鉴定。

      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变异系数为权重,用加权平均数综合多次观察值并与标准品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抗性分级,所获结果具有较好的年度间相关性他们经过6年鉴定,从6724份国内外大豆资源中,发掘出对南京地区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抗性的大豆资源20份,表现感性的12份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南京地区研究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抗性的遗传此外,在本试验中,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的遗传表现是对田间自然虫源综合虫种抗性遗传的综合结果要研究大豆对单种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遗传规律,必须在网室中利用人工接虫的方法进行——孙祖东,盖钧镒,崔章林,大豆抗食叶性害虫遗传的初步研究,大豆科学,1999,18(4):300-305最新 精品 Word 欢迎下载 可修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