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docx
5页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 本世纪以来,在##各地陆续发现了多处古地道遗迹一些地区长久以来就流传着关于古代地道的各种传说,而今古地道遗迹的发现证明这些传说是由来有自的境内的古地道早在建国之前就偶有发现,但未作有计划的开掘和清理;七八十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对____和永清两地发现的规模宏大的古地道所开展的系统清理,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本文试图结合文献材料对这些地道的时代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作一考察,并将其与本世纪四十年代的##地道加以比较和参照,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启示 一、历年来##境内发现的多处古地道遗迹 迄今为止,##境内共有四个地区发现过古地道遗迹,即永清—霸县、雄县、蠡县、____下面首先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分别作一介绍 (1)永清、霸县古地道 永清和霸县均属今____省____地区,在两县之间有规模可观的古地道发现,民间传说是宋辽战争的遗迹地道的主要走向有二:一是从永清县城南关西____往霸县城,一是自永清县城东____向霸县信安镇,连亘十几个自然村其中永清境内瓦屋辛庄的地道规模最大,均为青砖所甃,所用青砖规格一致,质量上乘,似为统一烧制而成。
地道穹顶穹门,高约1.5米,宽约0.5米,洞中路线相当曲折,其中有屯粮之处,有聚兵之处,从入口到出口,循行一遍约需十几分钟1989年*月22日,在永清县举行了一次“永清县古战道考察及学术研讨会”,人们将这一地区的古代地道定名为“古战道”[1] (2)雄县古地道 1982年*月,在雄县县城东北约18公里的祁岗村,农民打井时发现砖砌地洞,同年开展了试掘,试掘面积120平方米,在离地表3.3米深处发现砖砌券顶,暴露出一段地道,其构造包括主道、藏身洞及内室 这条地道全用砖砌主道高0.9米、宽0.8米,在三合土夯实的根底上单砖砌十一层,再起券而成主道两侧有灯龛进入主道30多米处,两侧有相对的藏身洞,往前数米拐角处有一隐蔽石板,揭开石板可见一方坑,从方坑经过一条支道进入内室内室长3米,宽2.7米,高1.62米四周墙角砌有气眼,墙顶部有灯龛,东西墙有相对的券洞两个,券洞内有陶瓷生活器具[2] (3)蠡县地道 蠡县今属____省____地区据傅振伦先生回忆说,他三十年代就读于##大学时,曾从教育系同学温锡曾、国文系同学刘振岳处得知蠡县发现古地道的情况,谓地道大部为砖砌成,构造庞大,洞内复杂深邃,当地农民不敢深入,遂将洞口掩埋起来。
[3] (4)____古地道 ____境内的地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庞大、构造最复杂、保存最完好,同时也是清理最完善的一处古地道遗址 ____境内的古地道早就有所发现,据说民国六年就曾在磁州临水镇、彭城镇(今属____市)一带发现过地道,以后又于1937年、1953年、1969年在同一地区陆续发现十馀处[4]但上述地区古地道的大面积发现和系统考察清理则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七十年代初,在____市西南约45公里的峰峰矿区所开展的人防和基建施工中,先后在九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许多处古地道遗址(民国初年以来曾发现地道的临水镇、彭城镇均在此范围之内),其中新市区一带分布最为密集,在这里发现的不同规模的古地道段落达77处之多地道的构造颇为复杂,有的地方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在现地表2.5米深处,中层距地表4.5米至7米,下层在距地表9米以下深处,最深处据称有12米巷道弯弯曲曲,上下相通除了巷道之外,地道的主要构造还有供人出入的竖井(包括水井、旱井、地道中的暗井),用作生活设施的各种洞室(包括住人洞、储粮洞、炊灶洞、作坊洞)和洞龛(包括井龛、瓮龛、壁龛、灯龛),以及通气孔等等。
根据地道中出土的南宋和金朝钱币以及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瓷器等物,清理者将这一地道遗址确定为宋金时期的文物1982年,经____省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地道之运用于战争由来已久,中外战争史上最常见的地道是作为一种攻城战术而运用的地道就中国而言,这种地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墨子·备穴篇》即是专门针对地道攻城法而提出的守城方法,其中一法是:“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令陶者为罂,……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这就是所谓的“地听”攻城地道一名“地突”,《东观汉记》卷一《光武纪》云:“或为地突,或为冲车撞城又《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条,裴注引《魏略》云:“先是,使将军郝昭筑陈仓城,会亮至,围昭,不能拔……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称:“地突,地道也 上述攻城地道虽普遍运用于历代战争中,但却几乎没有任何遗迹保存到今天,而饶有趣味的是,在今##____钓鱼城内,残存着一段从城里通向城外的地道钓鱼城是南宋后期宋蒙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场,开庆元年(1259年)宋将王坚曾坚守此城达半年之久,最终击退蒙哥汗统率的蒙古大军。
今天我们看到的那段地道,就是由当时的守城者所挖掘,用以对付敌方的攻城地道的,亦即《墨子》所说的“凿穴迎之”的守城战术宋人对这种战术曾做过详细的解释:“于城内八方穴地如井,各深二丈,勿及泉,令听事聪审者以新甕自覆于井中,坐而听之凡贼至,去城数百步内有穴城凿地道者,皆声闻甕中,可以辨方面远近若审知其处,则凿地迎之,用熏灼法[6] 然而在##境内发现的古地道,与上述攻城地道的性质是大相径庭的,它是在平原地带构筑的一种防御性的地道与攻城地道相比较,它的规模要大得多,而且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开掘完成的但是在传世文献中,却没有留下有关这种类型地道的历史记载,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对它开展详审的研究 二、宋辽时期的##地道 对于今天##境内发现的古地道,人们一般认为是两宋辽金时期的遗物确实,在元、明、清三代,##地区似乎没有大规模构筑地道的必要,而地道中出土的宋代文物又说明它们不可能早于宋代,况且宋辽金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又确实有开掘地道的需要,因此关于##地道的大的断限问题应该说是不存在疑问的,现在需要明确的是各处地道的更具体的时代,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做出恰当的解释 谈及地道的时限问题,首先应考虑宋辽金时期##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
北宋与辽朝在##地区系以巨马河(或作“拒马河”,亦称白沟河)为界,澶渊定盟前,宋辽双方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两国边境地区更 [1][2][3][4][5]下一页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