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天下三大行书_的气韵神采.docx
4页天下三大行书_的气韵神采 大 众 文 艺 93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1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种书体在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由繁化简,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其中行书,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称,是最若人喜爱的书体之一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它们正是将行书的这种稳健、率意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至 一、“天下三大行书”简介 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稿》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稿》(又称《禊贴》),前人曾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被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抒发的是作者对人间生死无常、好景不长的感慨之情作品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全篇书写的浑然一体,其书风不仅保持着王羲之一贯清雅闲逸,也充满了理性与大气,将不拘小节的魏晋风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这幅作品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者借助酒力恣情挥毫泼墨,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作品的内容上,而不是书法技巧上,因此在作品全篇的结构布局以及文字形式上并非有意安排,而是信手拈来,得其自然。
作品中的多处涂抹就体现出了这种随心所欲的书风,它们不但没有对作品整体美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作品更加富有神采第三,《兰亭序稿》中文字的形式刚柔相济、变换无穷,却又不逾规矩例如全篇共有二十个“之”字和七个“不”字,在形态上各不相同,堪称经典 2.“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是其为悼念抗击安史之乱中因俘被杀的堂侄季明而作的文章草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二百六十八个字(涂去34字),行草相杂,是颜真卿在极其悲痛的心情下一气呵成的作者无意于书,而是想借这幅作品抒发悲伤的情感,因此作品全篇的风格伴随着作者心绪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开始时内心平静,文字也表现得相对工整规矩,随着文字的逐渐展开,作者的情绪也开始跌宕起伏当写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我们分明能从作者苍劲有力的笔触和字体出神入化的形态中感受到他内心肝胆欲裂、悲痛万分的激烈情绪变化,直至写到尾声“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时,文字的形已经难以辨认结尾处的涂改和枯笔也是全文最集中的地方,这正是作者的情绪不能自已而奋笔疾书的体现,似乎表现了作者声嘶力竭、欲哭无泪的思想感情,催人泪下。
《祭侄文稿》通篇用笔苍劲挺拔、圆转遒劲,充满篆籀之气,点画连贯处酣畅淋漓,转折处锋毫变换多姿,个人情感与作品的艺术性得以完美结合正如清王澍评曰:“鲁公痛其忠义身残,哀思勃发,故萦纡郁怒,和血迸泪,不自意其笔之所至,而顿挫纵横,一泄千里,遂成千古绝调《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四引《停云馆帖》) 3.“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苏轼的行书代表作《黄州寒食帖》作于元丰五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这幅作品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一幅即兴诗作作品全篇十七行,共一百零一二十九字,诗作的内容充满了凄凉孤独之感,作者也正是 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这幅作品,将思想感情转化为书法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观全帖,形式变化多样、趣味丰富,笔法开张裘厚,从整体效果上能使人感受到作者那种阔达的胸襟这幅作品艺术的魅力关键还在于它的变化无穷,文字形态的大小、疏密,线条的长短、粗细可谓气象万千如“年”、“中”、“苇”、“纸”四字,都尽力的把最后一笔拖长,此笔似针尖似芒刺,直至收笔处都苍劲有力,作者的书法功力在此处表露无遗又如“破灶”、“途穷”等处,笔触较其他文字更加遒劲有力、入木三分,分明是作者写到情不得已处情难自禁的表现。
此外,此贴的变化也体现在其结构形式上,如作品开端两行,大小错落、收放自如,这一大一小、一收一放有如“排蒜”,无穷变化出清新而从全文的整体结构上看,笔触的线条由细到粗,由轻到重,给人以滔滔江河之泻渲泄于纸卷之上之感,也似是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漫声细诉,凄凉之感逐渐凝重全文字体的形态有自左下向右上推进的趋势,使得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挺拔的效果,作者坚强向上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一表现跃然纸上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作品整体出现了不同的节奏韵律,自然洒脱,别具一格 二、“天下三大行书”的比较研究 “天下三大行书”被誉为经典,有其各自独特之处就书风来说,《兰亭序稿》更加飘逸浮游、优雅唯美,《祭侄文稿》更加放荡不羁、浑着朴实、雄健挺拔,而《黄州寒食帖》则是趣味丰富、裘厚率意三者创作时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形成的韵律节奏也往往出现差异,相比之下,《祭侄文稿》的节奏最快,体现出颜真卿痛失亲人、欲哭无泪时极度激动的悲愤之情;《兰亭序稿》节奏相对适中,全篇自始而终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如潺潺流水,恣意流淌;《黄州寒食帖》节奏变化忽快忽慢,由于苏轼将凝重的心情带入了作品,使得文字整体风格较前两幅遒劲厚重,节奏似乎更加缓慢。
三幅杰作在形式、风格、境界上存在着种种差异,但相同点也显而易见首先,它们都具有高难度的技法三幅作品之所以被后世拍案叫绝,究其根源必然首先在于作者对技法的精妙运用,作品每一笔的提按顿挫、每一转折处的锋毫变幻,都是作者深厚书法功底无意间的自然流露其次,三幅作品都具有难以复制的特点由于三幅作品都是作者由感而发的,文字的书写随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这些作品中时常会出现诸多涂改、枯笔、模糊不清的墨团或是连笔处的复杂转锋等,这些文字具有较强的符号性和标志性,不易被人临仿摹写第三,三幅作品都并非出自于作者的创作意识,而是通过书法来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外化三幅作品的产生并非偶然,在其创作的背后都有背景,有故事由于这些故事才使得作者情不自禁地创作出这些佳作,而绝非刻意创作,可以说是用情感在书写,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这点有别于一般书法创作第四,三幅作品都是手稿和横卷的形式,随意性很强第五,三幅作品都没有姓名落款和钤印,也体现了作品的随意性 三、“天下三大行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行书发展到王羲之《兰亭序稿》的阶段,已达到了全新的境界,以王羲之《兰亭序稿》为代表的清雅闲逸的书风长期被人们公认为书法美的典范,并广泛被后人临摹。
发展到颜真卿的阶段,他虽秉承王羲之的行书传统,但他一扫二王的清雅闲逸之 “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 田 欣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08级艺术学 河北 保定 071010)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以其各自独有的气韵书风将中国行书书法艺术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至本文将从对“天下三大行书”作品的分析入手,通过对三大行书的比较以及它们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的探究,来发掘“天下三大行书”的书法艺术魅力天下三大行书;气韵书风;比较研究 艺术与人文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