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宁研究情况参考.doc
16页列宁的著作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载体之一,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开 始在我国传播1917 年 11 月 10 日,即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三天,上海的《民国 日报》用较长篇幅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其中提到列宁及其几项主张 1919 年 9 月,北京《解放与改造》杂志刊载了列宁在 1917 年写的《俄国的政 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一文,这是我国报刊上最早发表的列宁著作中译文此 后,我国先进分子相继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团体,翻译和 研究马列著作到中国共产党创立前,我国报刊发表《俄罗斯的新问题》等宁 著述约 13 篇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马列著作 翻译、出版和传播1921 年 9 月,党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 版社该社成立后,确定出版《列宁全书》 ,其中包括《帝国主义论》等 14 种 列宁著作该社同年 12 月出版李立译《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沈泽民译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两部列宁著作 1950 年 12 月,成立了人民出版社;1953 年 1 月,成立了中央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从此,马列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开始有了集中领导 和统一规划,能够更加有计划地、系统地、大规模地进行中央编译局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翻译“三大全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列宁全集》 、 《斯大林全集》 ,其中《列宁全集》中文第 1 版在“三大全集”中 最先完成《列宁全集》中文第 1 版 1~39 卷,是根据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的《列宁全集》俄文第四版翻译的,共计 1500 多万字人民出版社从 1955 年开始出版第 1 卷,1963 年出齐 39 卷 1982 年,党中央做出决定,在我国编译出版《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 1~60 卷该书从 1984 年 10 月开始出版,至 1990 年 12 月出齐 60 卷中文第 2 版同中文第 1 版相比,文献篇幅增加 1/3 以上,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列 宁全集》 编译出版《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标志着我国翻译出版马列著作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5 年 6 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列宁选集》中文第 3 版该版选集全部 采用《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的新译文,在选材上做了调整,较多地增收了反 映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文献。
据统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七大,我国翻译出版列宁著作约 96 种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从俄国十月革命到党的十七大,我国总计翻译出版列宁著 作约 333 种 我们希望,经过几十年崇拜和神化、诽谤和丑化的交替斗争,智慧终将占 上风,列宁及苏联时代将真正成为我们历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部有争议、有 流血的,但属于这个宏伟的大国的历史张翼星中国人主要是通过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各种波折,列宁和列宁主义 的故乡也已物换星移我们现在怎样看待列宁?怎样理解列宁主义?在风云变 幻的世界舞台上,出现了相当激烈而复杂的争议列宁思想的历史命运如何?列宁主义是否还有生命力?正是争议的焦点和人们的疑虑所在不少人对列宁 和列宁主义,逐渐地显得有些疏远和冷漠了问题出现在哪里?首先,时代的主题有所转移列宁主要生活在激烈的革 命和战争的时代,他的思想和实践,富于那个时代的特征,这是无可否认的历 史事实如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他的某些具体论点和主张,受到了 严重的挑战,或者显得有点过时了然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列 宁,他的理想目标远没有实现,列宁主义的思想实质,仍然具有深远意义和生 命力。
其次,列宁逝世之后,他的思想不仅受到敌对思潮的公开攻击,而且受 到教条主义的内在扭曲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的一个定义是:“列宁主义是帝 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 命的理论的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这个定义,曾经长期 支配着人们对列宁主义的理解它强调了列宁主义的时代性和国际意义,无疑 有其正确与合理的一面但是,几十年来的历史实践说明,它的缺陷突出地表 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完全忽视了列宁主义的民族特点;第二,忽视了列宁主 义的丰富内容,特别忽视了列宁后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事实上,离开 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不能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列宁主义《读懂列宁》一书,就是通过介绍列宁的生平,历史地评述列宁的实践活 动和理论活动,具体揭示列宁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国际其他思潮的关系、评析 有关列宁主义的争议等等,力图再现一个活生生的列宁,恢复列宁思想的全貌, 对过去所理解的列宁和列宁主义,进行一番审视和反思,拂去历史的灰尘,澄 清某些曲解和误解,全面把握列宁主义的思想实质 具体说来,《读懂列 宁》有针对性地着重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列宁思想的类型。
列宁自幼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培养了反抗专制制度的 个性他的生活一直贴近人民群众,理论上始终请教于马克思十月革命后, 他对官僚政治疾恶如仇,关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列宁的思想属于民主的类型, 而不是专制的类型 2.列宁的思想历程列宁的思想不是凝固不变,也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包 含着起伏与转变的一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至少经历了两次 重要的思想转变和升华在哲学认识上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到《哲学笔记》的某些转变和升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3.列宁思想的高峰列宁全面丰富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期,是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他写下了三部著名的笔记,即八个《哲学笔记本》、《关于帝国 主义的笔记》、《马克思主义论国家》在后两部笔记的基础上,列宁写成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国家与革命》两本名著,丰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4.列宁主义的实质围绕列宁主义的争议,讨论对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估 价问题,全面评论了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说明列宁主义是时代本质与 俄国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的统一。
5.列宁主义的国际地位从总体上看,列宁主义是适应二十世纪社会革命和 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的,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国际思潮的主流它吸收了西方人 道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积极成果,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着既对立又统 一的关系;6.列宁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本书最后涉及了列宁在国家学说和建党学说上的 建树与不足说明列宁主义遗留下有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能否进一步正确解决 这些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这是不能不高度重视和认 真研究的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列宁和列宁主义面临激烈争议和严峻挑战的形 势下,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对于有分歧或相对立的观点,不作简单的批判 或否定,而是认真分析,展开讨论作者相信,这样会更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 博览群书 2005 年 12 月 22 日时至今日,列宁与他的事业在俄罗斯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已遭到彻底否定,即使 是在中国,也开始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忘了 一、奠定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是列宁最大的哲学贡献恩格斯虽然已经在实质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系统 化了,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提出了唯物史观思想体系,甚至未提出 “辩证唯物主义”一 词,他们只用过“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 辩证法”、 “辩证法 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更未被马克 思主义理论界所公认。
19 世 纪末的许多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谈到马克 思主义哲学时都只谈唯物史观,至多在 唯物史观中简单涉及它的世界观前提 例如梅林、拉法格、拉布里奥拉、考茨基等人都 是 19 世纪末著名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家,但他们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都是历史观著 作:梅林的《论 历史唯物主义》 、考茨基的《伦理学和唯物史观》 、拉法格的《唯心史 观和唯 物史观》 、拉布里奥拉的《唯物史观论丛》 狄慈根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 论中的漫游》(1886 年)中第一次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第二个使用这个 词的是 普列汉诺夫(在 1890 年所写的《黑格尔逝世 60 周年》中),写出专著 为辩证唯物主义作论 证的则是列宁列宁是一位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由于马 克思主义 哲学与革命实践的紧密关系,他在哲学上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列 宁在一生中曾经有三 段时间比较集中地研究过哲学第一次是 19 世纪末列宁 被沙皇政府流放时期,他在流放 地读了大量哲学著作第二次是他 1908 年写 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时期,他为 了写此书查阅了大量哲学著作 第三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他在瑞士读了大量哲学 著作,并作了大量笔 记。
第二次的成果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第三次的成果 是后人整理 和编辑的《哲学笔记》 这两本书是体现列宁哲学贡献的主要著作他的哲 学 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列宁的首要贡献是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这个贡献 主要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作出的前已谈到,虽然恩格斯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世界观(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系统思 想,但在 多数人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这种状态,人们有两种可能 的态度:一是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只是唯物史观,直 到今天我国仍有人持这种观点; 一是认为这是一个理论上的空缺,应该加以 弥补如何弥补?由于政治上或理论上的原 因,当时有三种回答:狄慈根、普 列汉诺夫等人主张辩证唯物主义,伯恩斯坦等人认为 是新康德主义,波格丹 诺夫等人则认为是马赫主义列宁所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本鲜明地举起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并系统地针对马赫主 义即经验批判主义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列宁写作此书期间,波格丹诺夫召开了一个哲学报告会来宣传自己的观点, 列宁委托 杜勃洛夫斯基向报告人提出了十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报告人是否承 认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不承认,那么他为什么一次也不去分 析恩格斯关于这一点的无数 言论?如果承认,那么为什么马赫主义者把他们对 辩证唯物主义的修正叫做‘马克思主 义哲学’?”[1]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毫无疑义的。
此书前三章的标题都是《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直接把 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分别讨论了这两种哲学在世 界观和认识论上的 对立:第一章讨论了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存在, 第二章讨论了认识是不是外部 世界的反映以及什么是真理,如何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等问题,第三章讨论了物质、因果 性、必然性、世界的统一性、空间 与时间等问题应该指出,列宁所说的认识论实际上 包括了世界观,这从这 三章的具体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来第四章分析了与马赫主义接近 的一些哲学 流派第五章分析了物理学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有 赖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得以建立和前进的基础和动力 第六章讨 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指出它们二者是由一整 块钢铁铸成的,决不 可以把唯物主义理论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去掉 这样,列宁就论证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际上是由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 论和历史观三部分构成的,三者具有不可分 割的联系,并以辩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和认识论作为历史观的理论前提此书挫败了俄国 马赫主义者以马赫主 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图谋,大大提高和巩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核 心地位, 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也为后来苏联哲学界制订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
由于历史的局限,列宁的论证并不是很完善的就论证辩证唯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