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doc
11页学习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知识结构: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枪声,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形成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高潮基础知识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时间:1906年冬人物: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地点:萍乡、浏阳、醴陵结果:失败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起义,使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2、安庆起义时间:1907年夏人物: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秋瑾地点:安庆结果:失败3、广西镇南关起义时间:1907年人物:孙中山、黄兴地点:广西镇南关结果:失败4、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人物:孙中山、黄兴、赵声等过程: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因众寡悬殊最终失败,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结果:失败意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知识点二: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3、人物:孙武等4、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5、名称的来历: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6、结果: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湖北军政府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课本习题解答1、43页材料研读: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起义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为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2、45页课后活动1:B3、45页课后活动2:秋瑾的事迹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官宦家庭1893年,秋瑾全家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
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知识延伸1、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变化,体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1)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是以辛亥革命中清帝退位为标志的2)封建制度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封建的土地制度以及封建思想、文化等封建制度的终结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标志的4、根据所学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1)国家变了:中华帝国——中华民国(2)政体变了:君主专制度——民主共和、责任内阁制度(3)民众的地位变了:臣民——公民(4)治国理念变了:人治——法治5、易错警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而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6、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一一三 民主义(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5)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7、辛亥革命的含义辛亥革命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广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练一练1、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秋收起义2、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领导了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A.安庆起义B.萍浏醴起义C.广西起义D.黄花岗起义4、孙中山曾高度评价某次革命事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是役”是指A. 兴中会成立B. 同盟会成立C. 黄花岗起义D. 武昌起义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它的首义之地在湖北武昌C.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它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材料二 辛亥八月,乱党谋事于武昌——据清史资料(1)材料一对联中的首义指的是什么事件?爆发于何时?(2)材料一、二分别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他们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参考答案1——5 BBBCC6、(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2)材料一持肯定态度,材料二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乱党造反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材料一是站在革命派一方的,而材料二是站在清政府一方的,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