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政治 拓展提升篇 核心观点归类知识梳理课件.ppt
19页核心观点归类,,一、“根本”类 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2.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国家的根本任务(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8.牢牢把握先进文化方向,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基本”类 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2.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3.“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我国的基本国情(总依据、最大实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6.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7.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8.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0.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法律:宪法 三、“战略”类 1.可持续发展战略 2.人才强国战略 3.科教兴国战略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基础”“基石”类 1.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大自然) 2.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3.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 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前提、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五、“最”“之”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4.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6.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8.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六、“制度”类 1.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七、“核心”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4.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八、“原则”类 1.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原则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健全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参与管理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6.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原则:集体主义 九、带数字类 (一)带“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只有一个:经济建设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二)带“二(两)”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3.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4.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 5.实现共同富裕的两大致富经: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 6.“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7.建设“两型”社会是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带“三”的知识点 1.我国现阶段总体小康的三个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2.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③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我国的三大重要国情: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环境问题 4.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控制人口数量的三个具体措施:晚婚、晚育、少生6.“三步走战略”部署: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8.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11.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2.维护民族团结要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四)带“四”的知识点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个尊重”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四大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 4.四大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三步走战略(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5.“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6.精神文明建设要培养的“四有公民”: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 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8.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四个主要内容: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重要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十、“方针类”“政策类” 1.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2.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鼓励、支持、引导3.我国的民族政策:①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②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对台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十一、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3.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4.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5.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 6.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十二、“特点”类 1.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与时俱进 2.世界文化的特点: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3.我国人口特点: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②其他特点:人口老龄进程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持续增加、人口分布不均衡 4.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5.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法律最主要的特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7.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8.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十三、“关系”类 1.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2.人民和人大代表的关系: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出来,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 3.全国人大和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督 4.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十四、“关键”类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十五、“地位”类 1.改革开放的地位: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②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成果的地位: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④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3.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5.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全国人大的地位: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中国的国际地位: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中华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以深邃的内涵、恢弘的气度以及蓬勃的生机在世界文明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华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十六、“目标”类 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建党一百周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做到学有所教、劳有多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6.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民主法治 7.和谐社会的目标(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