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安白马招觉院诸佛殿初考.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79969559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7.72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安白马招觉院诸佛殿初考Preliminarily Study of Buddhas Tample of Whitehorse Temple in Xi'an文/苏义鼎Su Yiding作者简介苏义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在读前言秦景两位使臣赴西域求取佛法,当他们行至大月氏国时,遇见了竺法兰、摄摩腾两位高僧因此,这两位 高僧便被邀请至汉地传教,并用白马驮负着经像来到 当时的国都洛阳,明帝为此专门修建了白马寺以供两 位僧人居住,之后不久全国各地便相继兴建了白马 寺,而白马招觉院便诞生于这一时期西晋惠帝于泰安元年(公元302年)颁旨敕建该 寺,并更名为“行香院”,同时迎请高僧普觉法师入 寺作为住持,以国师之礼相待,并赐地千顷,造殿堂 百所,瓦屋数千间,当时该寺院的占地面积已达到66平方公里目前该寺内还保留着当年记载敕建的 圣旨碑至唐高祖武德初(公元618年),该寺院更 名为“庄严院”,当时的规模依旧非常庞大,有记载 称其:“广阁唐谢,盈满千所,广扬瑜伽秘典”随 着唐王朝的灭亡以及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白马招觉 院的命运也随之走向没落直至销声匿迹时至元代,西域僧人天明和尚,通过对于寺院 的重新建设,使得寺院的规模达到了24平方公里, 并将寺院名称改为“行香院”。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又进行了重建,并称为“罗汉禅寺”其 后各代均对此寺院进行了重修,至民国时尚存有山门 三间,弥勒殿、天王殿五间,并有东西相对的钟鼓楼两 座,诸佛殿五间,大雄宝殿七间解放后,在寺内的中 轴线上仍有七重殿堂,以及多尊佛像,且均为密宗形 象,除此之外还有千年古柏30余棵,石碑40余通如今该寺院是一座全国准提法同修精修行的道 场,现任住持为如孝法师,该法师以显密圆通为宗 旨,指导信众修学显密教法,同时农禅并举在如孝法师的引领之下,不断有全国各地的信众来此修习准提秘法为了创造更好地修行环境,寺院僧众克服各 种困难,多方募集资金,修整寺院,完善寺院所需的 各种必备条件目前,寺院内新建了一批用于僧人及 居士进行日常修行及生活起居的禅堂及僚舍建筑,初 步满足了作为一座正规寺院所需的基本需求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中亚大月氏国所派遣的使者伊存来到了当时的长安,他口授浮屠 经予博士弟子景卢,这便是史书上有关佛教在华传播 的最早记录之后,终南山一代便开始出现了弘法的 场所,在今天终南山北麓的户县境内有着一所名为白 马招觉院的千年古刹便诞生于这一时期,即东汉永平 初年(公元58~61年),为摄摩腾、竺法兰西来传法 时所建,其建造时间与洛阳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 平十一年,公元68年)非常接近。

      因此,该寺能得 以存在至今,可以说它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至今的全 部历史,也证明了西安地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的地 位,因而极具宗教意义与历史意义三、现状考①、格局 整座寺庙坐南朝北,一进寺庙北大门,首先是一个直径十米的圆形放生池继续前行,可以看见矗立 着该寺庙唯一保留下来的佛殿一座,它位于寺庙的中 轴线中点偏南位置,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近些年 来陆续建起来的僧寮、禅堂及其他附属建筑在中轴 线的西侧现有两栋建筑由北向南是僧寮和客堂,在僧 寮和客堂之间还残留着当年殿宇的基址以及残垣紧 邻僧寮和客堂南北的用地目前均作为菜地使用在轴 线以东,由北向南分别是,禅堂、禅院(两栋建筑构 成的院落)、禅堂(以及斋堂)、储物用房从目前的总体格局来看,是以原有佛殿为中心展 开布置的,但欲成为一座功能较为完备的寺院来说, 其配置还有待完善②、诸佛殿建筑特点 如今白马招觉院仅存元代佛殿建筑一座,其余建筑皆为近年新建西安地区的元代木构建筑屈指可 数,目前只有白马招觉院的佛殿以及化羊庙的东岳献 殿,因此,它的存在非常难得,也是一处我们进行元 代建筑研究的宝贵实例图1)一、地理位置白马招觉院(玉佛寺或庞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户县秦渡镇南庞村,距西安市30公里。

      整座寺院坐 南朝北这座历史悠久的终南巨刹,在历经了千载沧 桑之后,如今依然平静而安详地坐落于秦岭脚下一个 村庄的农田里,它的存在以及曾经辉煌的历史已经鲜 为人知二、历史沿革白马招觉院从创始至今跨越了极为漫长的历史时 期,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初年(58~61年),初名为白 马招觉院,是西安地区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寺院关 于佛教入华的时间,有几种说法,其中一个便是东汉 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一说此时,明帝派遣蔡谙、ABSTRACT白马招觉院是西安地区建寺历史最为悠久的寺院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佛教初传汉地的东汉永平时期, 因此极具历史与宗教意义在历经了千年风雨之后,如今的白马招觉院已经难以得见往昔的辉煌盛景,殿宇 林立的景象也不复存在,唯一值得庆幸的便是“诸佛殿”这一元代木构遗存得以保留至今,这对于明以前木构 建筑遗存极为缺乏的西安地区来说,是一笔十分宝贵文化资源因此,该文章是以保护研究为目的,对于诸 佛殿的建筑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Whitehorse tample is one of the oldest monastery in xi’an. and its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stern Han Yong Ping period,So it is full of value of history and religion. In the after Millennium storm, the White Horse temple has been difficult to get to see past the brilliant spectacular, the scene of temples lined is no longer exists, the only good news is the Yuan Dynasty wooden structure of this tample has been preserved ever since, This is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wooden architecture remains extremely lacking in Xi'an area, is a very valuable cul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for protect and research, the articl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ddhas temple.KEY WORDS 减柱造,斜栿,抹角梁The Structure of Minus Column,Oblique Beam,Wiping Angle Beam311丨诸佛殿(作者自摄)2丨诸佛殿平面图(作者自绘)23丨斜栿及抹角梁(作者自绘)均是这一构造形式的典范2(图3)。

      1、平面柱网诸佛殿平面为减柱造(图2),殿内只有四根柱 子,其内两根用于承托东西两个山面梁架并位于四椽 栿之下正中,另外两根位于大殿后部的明间东西两缝 的后部,即六椽栿与其上上平槫在平面投影中所形成 的交点位置原有柱网布置方式有待进一步考证, 仅从目前情况来看,一开始的布置方式亦应为减柱 造)殿内的这种柱网布置方式为礼佛提供了非常开敞 的空间场所诸佛殿屋面的荷载主要由墙体承重(柱头科斗拱 位置,只在阑额之下与墙身之上置短柱),两山及前 后立面的柱子只作为辅助承重构件,因此原本应有金 柱的位置并未设置金柱,而这些位置的斗拱所承受的 荷载则完全通过其下的普拍枋及阑额直接传递到墙体 上这种构造方式与很多同时代甚至其后的明清时 期,传统建筑的构造方式(完全由柱来承重的构造方 式)差异较大2、斗拱 诸佛殿的斗拱构造较为简单,体量明显较明清时期为大同时它还有着如下几个特点:1)同为柱头科斗拱,但在开间和进深方向却有 着功能和结构上的差异:诸佛殿开间部分的柱头科斗拱在殿外是以假昂头 上承耍头为构造形态,在殿内则只是将假昂后尾做成 雀替(及单斗支替),雀替之上则为六椽栿,因此开 间部分的柱头科斗拱后尾只是作为承托和稳定六椽栿 的辅助构件;而进深方向的柱头科斗拱在殿内部分出 两跳,且在第二跳之上承托斜梁,这一构造形态又与 开间部分的平身科斗拱一致。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则 是由于,在开间方向的柱头科斗拱承担着承托六椽栿 的功能需求,而在进深方向的柱头科斗拱无需承担这 种功能,但却有着承托下平槫的需求在诸佛殿中的这 个现象,也说明在日后的明清时期日渐普的“柱梁造” 这一构造模式,在元代级别较高的建筑中已经出现2)外檐部分的平身科斗拱构造以及尺寸与柱头 科斗拱一致;在我国的传统木构建筑中,人们根据斗拱在 建筑中的位置基本将其分为平身科、柱头科和角 科三类这三类斗拱有着不同的形态,以清式斗 口单昂单翘五踩斗拱为例,平身科斗拱与柱头科斗拱的区别在构造上有:一、柱头科斗拱上承桃尖梁,而平身科斗拱上承耍头;二,在局部尺寸 上,平身科斗拱的大斗尺寸在开间方向小于柱头科 大斗的尺寸、平身科斗拱昂的尺寸也小于柱头科斗 拱昂的尺寸但在诸佛殿中,平身科斗拱和柱头 科斗拱在殿宇之外部分的构造和尺寸却完全一样3)斜栱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斜栱”这一斗拱构造形 式,目前最早的实物形象为河北平山县万寿寺塔林地 宫入口门楣的仿木砖雕;而最古老的木构遗存,则是 蓟县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的转角斗拱,亦称抹角栱 至元代,斜拱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大主要还是以45 度和60度这两种角度为主;同时它还与抹角梁相结 合构成内斜外正的形式。

      诸佛殿的斜栱位于前后檐当心间之中,前后当心 间各置一攒,且为45度斜栱该斜栱在殿外的部分 只出一跳,在殿内则出两跳,第二跳承托斜栿,以此 承托下平槫因此,诸佛殿的斜栱除了具备一定的美 学意义以外,还具备实际的力学功能3、梁栿诸佛殿的梁栿使用露明造做法,同时皆为草栿, 即,所用梁栿未进行精心的斧斫工艺,皆保持原木形 态在构架的构造特点方面,使用斜栿以及抹角梁是 诸佛殿梁、栿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皆是元代建筑的 主要特征斜栿:诸佛殿的斜栿,在开间方向,是置于补间 斗拱之上,在进深方向则置于柱头科(位置)的斗拱 之上斜栿朝向殿内一端斜向上延伸以支撑下平槫, 这样斗拱、柱头枋以及斜栿之间便形成了一个杠杆关 系斜栿的出现与昂的演变紧密相关,这种构造形 式,在《营造法式》以及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已经出 现至元代,斜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元代建 筑的一个重要特色1抹角梁:在诸佛殿内檐的四个转角处,使用抹角 梁来作为辅助构件大殿的四个角梁的后尾搭在抹角 梁的正中位置,且两个构件通过榫卯咬合连接在一 起下平槫与山面平槫兜圈搭交又落在角梁后尾之 上,因此抹角梁是承载着角梁以及其上若干平槫及其 他木构件的重要环节。

      在元代木构中,抹角梁的应用 已经非常普及,山西芮城永乐宫无极门、定兴慈云阁四、周边环境目前,因为诸佛殿周围还未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 及环境整治,所以其周边新建的建筑风格与诸佛殿迥然 易趣,其总体风格均为略带唐风,有的还混杂有南方明 清马头墙的建筑语言在建筑体量上,毗邻诸佛殿的佛 堂和客堂的体量都对于诸佛殿形成一种压迫感除此之外,寺内原有的石刻,如赑屃、莲花柱础 等残存遗迹,目前都随意摆放在诸佛殿前的空地上, 任凭日晒雨淋目前寺内还存有三座石碑,其中历史 最为悠久的一座为西晋惠帝敕建该寺时所刻,因此极 为珍贵,但它却被简单地存放在诸佛殿西侧的屋檐 下,保存环境令人堪忧五、总结白马招觉院是西安地区历史最为悠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