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爱心伴孩子成长肖陈颖.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8726996
  • 上传时间:2018-05-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爱心伴孩子成长——学习肖陈颖老师讲解弟子规教学的心得报告 (末学是名初中教师,智慧有限,学日浅薄,未能理解好肖老师的教学意图,在此报告中 添加了一些个人拙见,请有缘阅读此文章者见谅,若有其他建议,请参照原著自行修改 )一、百善孝为先一、百善孝为先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孩子的一辈子幸福负责任 (每一节课都可以为孩子的一辈子幸福负责任)2、教师以往的认知:、教师以往的认知:成绩好=幸福(是否绝对?) 3、家长的认知:、家长的认知:成绩好→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好薪水→生活幸福(是否绝对?) 4、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故成绩好不一定等于幸福 5、目前的教育模式、目前的教育模式 (1)教知识 → 教做题 → 关注考试、关注结果?↓ (2)教技能 → 教方法 → 关注过程、关注表面? ↓ 知识+技能======幸福的人生? (3)教做人→ 教《弟子规》→ 关注心灵如何留遗产如何留遗产 中国人都爱留遗产,都希望子孙幸福。

      那么,该留财产还是留智慧呢?古人讲:子孙 若如我,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愚而多财则溢其过没钱干的坏事有限,有钱 干的坏事就更多故古人不留钱,留智慧、经验、做人的道理 古代纸张、印刷术都不发达,他们想留一本书给后人,他就会慎重选择以前是手抄, 再早前是刻在竹片,再早是铸在铜器上,再早是刻在石头、墙壁、甲骨上为什么祖先们 都要这么麻烦呢,他们想的是什么?想想现在的为人父母们,都希望留给孩子是他们的人 生经验,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走过的弯路,孩子不要再走,爸妈已经走过了,已经试过 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我一定要告诉孩子,让他不要再去浪费时间 所以古人们,老祖宗们,也是这样的心他们念念想着他们的后代子孙,所以他们实 践过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他们才会留下来,留下来后,世世代代地去实践后,如果不 好的,就删去,再把好的又留下来所以世世代代留下来的东西,一定都是精华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留下的遗产遗,走+贵,实践过的宝贵经验不是现在的用白 老鼠做实验,实验 2、3 个月或者 2、3 你那,最后用到了孩子身上3 年以后,这个实验 失败了,而孩子 3 岁了,很难转过来了,甚至 10 年以后说,原来我的实验是失败的,因为 现在有孩子开始杀父母了,才发现原来的教育是不对的,但是孩子已经很大了,造成了很 多无法挽救的伤害,请问该谁负责。

      而古人的经验,实验了 5000 年,故中华民族的子孙该特别感恩老祖宗,也特别幸福、 幸运,因为这些都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验证,都是对的才会传承下来,传给后代子孙故 《弟子规》是五千年家教的集大成,并非李毓秀夫子一人的功劳因每个家庭的家长都希 望自己的家族兴旺,子孙安康,就把家规家训记下,要后代子孙遵守,而这么多的家训家 规,李毓秀夫子就把他们合在一起整理 《弟子规》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 “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2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 ,并 改名《弟子规》 弟子,即为人学生,为人子女;规,即规范、规矩、规律,大自然的规律,道不但 是孩子需要学,家长们也要学现在你是你的爸妈的孩子,不管多大,以前没学习过,现 在就应该补课如果家人、老师都没有学,如何教育孩子呢面对《弟子规》 ,就要像面对 五千岁的爷爷那样恭敬6、孩子的现状:苦,笑不出来、孩子的现状:苦,笑不出来 ((1)原因)原因 1:不守规矩、四处碰壁:不守规矩、四处碰壁 在家:父子冲突,兄弟不睦(能笑否?) 在校:不敬师长,同学不和(能笑否?) 做事:缺好习惯,慌乱无序(能笑否?) 讲话:出口伤人,无礼无信(能笑否?) 出外:不懂择友,是非不清(能笑否?) 学习:无法专心,疲于应对(能笑否?) 《弟子规》依循本分,本分的教育 VS 随顺情绪好恶的教育 在家:入则孝 VS 父子冲突,兄弟不睦 在校:出则悌 VS 不敬师长,同学不和 做事: 谨 VS 缺好习惯,慌乱无序 讲话: 信 VS 出口伤人,无礼无信 出外: 亲仁 VS 不懂择友,是非不清 学习:余力学文 VS 无法专心,疲于应对英雄英雄 电视、电影、动画片等,塑造的英雄形象,都是打败了很多人的人,但是全世界有一 个人却永远战胜不了,就是他自己。

      我们有两个自己,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己,另 外一个是沾满了坏习惯的自己真正的英雄不是去打败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的坏习惯坏 习惯就像垃圾,一包一包地挂在身上,整天抱着吃饭、睡觉、学习、工作而不察觉改掉 坏习惯就像丢掉身上的垃圾,越改越轻松自在 如何成为英雄:一个字,忍忍无可忍要怎样?忍无可忍,还要再忍才是英雄因为 你忍不住,你就被坏习惯控制了,你已经是它的奴隶了,怎么还是英雄?规矩、规则规矩、规则 大自然有运行的规则,像地球绕着太阳转,它一直都沿着一个轨迹在转如果太阳说, 我今天不干了,我要自由,我要竖着跳一下,或者地球说我要横着来摇一摇,出现的状况 会是怎样?可能就会出现宇宙时报就报导,两个星球相撞了,从此以后,地球这个名字就 再也没有了他要的这种自由是招来的自我毁灭,那不是自由因为一个人你不可能一个 人在地球上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人,我们作为一个团体的人,我们就要遵守做人 的规则就像你开汽车一样,开车要有开车的规则,违反规则可能会出交通事故做人也 是一样,如何做一个儿子,如何做一个学生,如何做好同学,这才是真正的在学习自由 如何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要改掉自己以前不好的习惯,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那才是真 正的自己的主人和英雄。

      2)原因)原因 2:欲望打开,求不得苦,求不得而发脾气:欲望打开,求不得苦,求不得而发脾气3《弟子规》战胜欲望的教育 VS 欲望的教育一颗糖的故事一颗糖的故事 一个两岁的孩子,晚上 9 点时,在学校门口耍赖、打滚,不愿意跟妈妈回家母亲无 计可施,劝说不动最后没办法了,从掏出了一颗糖,这个孩子立刻就跟妈妈回家了他 妈妈问他说你想不想吃糖,想吃糖就跟我回家?孩子很听话很多家长都面带会心的微笑, 可能很多的家长这样的在做但是我们静下心来,去体会一下孩子听话了,他听的是谁的 话?听妈妈的话,还是听糖的话?孩子听的是听糖的话,妈妈占了糖的光 《弟子规》:父 母呼,应勿缓而这个孩子是:糖糖呼,应勿缓 两岁,一颗糖能叫得动他,当他六岁时,一颗糖还有用吗?若没有用,这时要什么? 玩具呼,应勿缓某天他发脾气了,给他买了玩具后,马上可以不哭玩腻了以后呢?要 新的但是都没有:父母呼,应勿缓到了七、八岁,玩具无效了,要更高档的东西:电 子琴、钢琴当他上小学,上中学时,要名牌、电脑以前上大学,要电脑就可以, 现在上大学可能需要帮他买跑车 上班工作以后呢?因从小缺乏“父母呼,应勿缓”的态度、感恩孝敬的人生价值,只 要谁能给他利益,他就能不顾公司、国家的辛苦培养,跳槽或出国。

      人与人的关系,一般有四种:以利相交,利尽则交疏;以势相交,势倾则交绝;以色 相交,华落而爱渝;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 给所有的家务活标价:曾经有个母亲也是讲,我的女儿很懒惰,我后来就学了一本书 籍非常的有效,这个书上告诉我,给所有的家务活标价,她说我的女儿立刻变得很勤快 比如说洗一件衣服两块钱,擦一双皮鞋给一块钱,我的女儿这个一下子就变得勤劳起来 但是勤劳了一星期,有天我回家很累了,我在沙发上躺着,就叫女儿说,女儿,帮妈妈把 洗衣机里的衣服晾一下,妈妈给你两块钱,这个女儿连走都没有走出房间的门,就在里面 回了一句话,跟她妈妈说, “妈妈,今天我也很累,这两块钱我不赚了 ”((3)原因)原因 3:不会自理,无感恩之心:不会自理,无感恩之心《弟子规》自强自立的教育 VS 溺爱包办的教育聪明:听思聪,视思明聪明:听思聪,视思明 举例: 同桌打喷嚏,听出→感冒,可做→递纸巾、关风扇、拿药、穿衣服等 (这就是聪明) 老师的黑板写满,看出→老师想擦黑板,可做→……;老师的作业本或者试卷抱到了 教室,看出→老师想发作业本或者试卷,可做→……; 父母回家进门,看出→父母想找(拖鞋) ,孩子可做→……;看到父母提着东西,孩子 可做→……;看到父母累了,孩子可做→……;看到父母渴了,孩子可做→……;(这些 学了《弟子规》的孩子,会傻吗?) 人没有聪明和笨的区别,只有用心和不用心,认真和不认真的区别。

      “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 《弟子规》中没有一句讲到聪明的人或者笨的人,只有教你成圣成贤的 方法什么是真聪明什么是真聪明 曾经有位家长,他的儿子很活泼,那是怎样的活泼呢?在机场大吼大叫在这种公众 场合他的儿子拿着那些宣传单,叠飞机到处飞,然后在整个机场的大厅里大吼大叫,所有4的人都看着他的儿子这位家长旁边的一位阿姨就说:你的儿子真活泼,活泼的孩子,好 动的孩子很聪明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真正的活泼吗?这叫没有家教,没有规矩, 把父母的脸都丢尽了,父母还不知道后来我跟小朋友也讲什么是真正的聪明,聪明是不 是你会做数学题?会考一百分?后来我就跟小朋友写到“聪”和“明” ,孔老夫子在《论语》 里面讲到“君子有九思” ,有九个思考的方式和态度其中两个就是“听思聪”和“视思明” ,什么意思?就是会听、会看,耳聪目明那怎样的孩子才是耳聪目明?比如说别人一句 话,你能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你要会看,看到别人的需要,并且进一步地去帮助对方我在带班的时候,就跟孩子讲到聪明,我跟他们举例子,比如同桌打了个喷嚏,你听 出了什么?孩子说我听出他可能感冒了那我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他说我可以给他 拿药。

      我说是,那当下可以做什么?可以立刻递上一条纸巾瞧,这就是聪明,因为你会 听并且你会去做当时正讲到这里,黑板就写满了,我没有找到黑板擦,就问小朋友:请 问黑板擦在哪里?全班的孩子一愣我正好继续问他们:从老师这句话里,你听出了什么? 然后孩子们就说:我听出了老师想擦黑板我问他们:你们可以做什么?孩子们就说:我 们可以帮老师找黑板擦我就继续问他们:你们可以做什么?有个小朋友就说了:我们可以帮老师把黑板擦乾 净,我连问三遍没有一个孩子行动,他们就坐在底下我问他们可以做什么?孩子说我们 可以帮老师把黑板擦乾净我问一遍,他们回答一遍,反正我就一直面对他们微笑,仍然 问他们:你们可以做什么?把那个“做”说得很用力终于在问到第四遍的时候,有个男 孩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地上捡起黑板擦,把黑板擦乾净了我当时就跟全班同学讲:这 才叫聪明,聪明绝对不是落在嘴巴上的从这件事情上,我就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孩子,他 的学习都是停留在嘴上,停留在试卷上,很少能落实在生活中那些道理他都懂,甚至讲 起来的时候比老师还能讲,但是他就是不去做 如果我们考试时问小朋友:看到红灯你要怎样?他会说红灯停,绿灯行,他都能够在 卷子上答出来。

      但是生活当中遇到红灯,看到左右没人,可能他就过去了所以现在的教 育,是教学和生活脱节 《弟子规》里讲,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一句话都 不做,不力行,但学文,就是只知道学习考试,用嘴巴磨嘴皮子长浮华,成何人,这些 孩子一个个都能言善辩,但是做到的却微乎其微所以当时这件事,也让我觉很有意思, 自从这个小朋友动起来以后,我发现班上的小朋友,开始真正变得愈来愈聪明比如说我 到了学校,本来这些孩子没有习惯帮老师抱本子,帮老师拿东西我当时就抱着一叠作业 本,要回办公室,抱起本子来,我就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老师抱了这么多本子,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