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考察报告范文.doc
12页专 业 见 习 报 告西安考察报告 学 院:华锐学院 系 别:社会科学系 专 业:历史 年 级:2008级历史本科班 指导教师:王蕊 执笔人:李华磊 2010年12月25日西 安 旅 游 景 区 见 习 报 告 ——西安各旅游景点考察报告专业:历史 班级:2008级历史本科班为了更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我们历史教育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应对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也为了开拓我们历史教育专业的视野和提升我们历史教育专业的实践水平,我们学校和系里决定让我们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社会科学系2008级历史学本科班的学生去古都西安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2010年11月15日-17日,我们在王蕊老师和余元鑫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秦始皇帝陵、秦兵马俑博物馆、骊山、半坡遗址、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等历史景点,其间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但仍被西安古都之古之博之奇,古都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久,所深深吸引,所暗暗惊叹。
考察时间:11月15日 考察地点:秦始皇帝陵、秦兵马俑博物馆、骊山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赵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进入秦始皇帝陵,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由朱镕基在一块大石头上所题写的“秦始皇帝陵”,这五个醒目的大红字其旁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徽章图案,也令我们惊叹不已当我们了解到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时,我们不由得暗暗惊叹接着,我们看到了秦始皇陵的封土堆,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虽然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但它现在仍高达76米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只停留了一会儿,所以没有尽览它的全貌但无可否认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进入秦兵马俑博物馆的陈列馆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兵马俑牵着一个现代小姑娘的雕塑,它象征着战争与和平进入馆内我们见到了大量的出土文物,特别是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我们在为我们的老祖宗自豪的同时也为现代技术无法完美解释其制作工艺而感到羞愧,用导游诙谐的话说“人进化了两千多年,倒反不如前”之后我们走进秦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的挖掘现场,秦俑坑属于秦始皇陵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共有三个坑,按发现早晚为序,分称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三处坑呈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呈长方形,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呈曲尺形方阵,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弩兵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整个兵马俑的规模之大,因这几个坑,只占皇陵总面积的千分之一;我们体会到了其内含劳动人民心血之巨大,每一个陶俑都是手工制作,且它们的身高、衣着、表情各不相同,我们紧跟导游的步伐,像是回到过去般的穿梭在一个个曾经的奇迹脚步停在了皇陵的地形图上,大家全神贯注地听导游讲解,“皇陵的占地有两个澳门大小,据史料记载,地宫内部有一辆由六匹马拉着的由黄金打造的车马并用各种珍宝仿制地上的各种生活场景,用水银仿制河流,钻石镶于顶部模仿日月星辰,秦王在地下依然俯瞰大地……”一番意味深长的话留给大家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接受古老的民族文化洗礼。
当我们面对着栩栩如生,千人千面的兵马俑时,不禁叹服我国古人过人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当我们听到外国友人啧啧的赞叹声时,我们又难免不在心里感谢秦始皇为我子孙后代留下了这样一笔遗产秦始皇,到底是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我们实难判断面对这样浩大宏伟的工程,我再一次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闲适心态的民族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不用来制造弹药却用来制作烟花;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指南针,不用来征服世界而通过郑和的和平之舟与世界进行文化的交流;中国的皇帝当政后的大事不是强国强民,而是修建宫殿、陵墓中国人有风筝而无飞机,并非中国人智力差于欧洲人,而因为中国人的智慧都用在休闲与审美之上中国的汉字书写早已成为一门艺术,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只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如: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而西方人终日以面包为食,简捷方便,常常可以边走边吃由此可见中国闲适之一斑这往往是近代以来人们所叱责的一种心态,认为中国的落后就缘于此的确,如果中国人能向西方人一样注重实用,那么中国也许至今仍是世界的最强国但这种心态也并非一无是处中国人几千年与大自然相安无事,和谐共存,西方所造就的文明,几百年就将自然破坏的千疮百孔。
现代交通发达了,网络的交流更为便捷,然而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患心里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科技发达了,但很难说,我们幸福了也许我们应该回首过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拾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态,以闲适之心,体味自然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尤其是兵谏亭和烽火台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骊山的半腰间虎斑石处还有一座“兵谏亭”,我们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段历史:“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玲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后,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座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骊山的顶峰便是烽火台登上烽火台后,我们不由得想起这样一段历史: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当众诸侯汗流决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站在烽火台上,俯瞰四周的美景,别有一番风味,不知不觉中,你便会忘却身心的疲惫,尽享这令人心旷神怡的人间仙境考察时间:11月16日 考察地点:半坡遗址博物馆、大雁塔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常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大雁塔名字是有一定来历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在无形之中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大雁塔为大慈恩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西安的地标之一塔高七层,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 大雁塔很美,很有大唐的味道,这才是我们所寻觅的西安这里集中了西安各个朝代积累下来的民俗文化,有很多都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最具名的就是这大雁塔以及大慈恩寺,三藏和尚曾在这扫塔.走在那长长的墙根边,欣赏着各个灯柱上刻着的历代诗人写下关于这大雁搭的诗,仿佛回到当时的朝代,那风也从古朝吹来,仿佛不曾有过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