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说明全部.doc
16页建筑规划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新乡市城乡规划局出具的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2.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文件;3.建设单位提供的用地红线座标图、用地现状图;4.《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5.《十七类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豫国土资发(2006)86号;6.教育部《普通高等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7.其它有关国家及地方规范及规定二、项目概况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位于新乡工业园区,经七路以东,纬八路以南,经八路以西,纬七路以北地块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26米,南北宽约465米,规划总用地面积439亩,其中实际建设用地面积374.4亩,各类建筑面积20.97万㎡新校区的建设按全日制在校生7800人计,一期建设规模满足3000人的入住需求基地为农田,地势沟壑鱼塘三、规划设计构思大学校园作为教学、科研和交流的载体,体现着大学内部活动的历史变迁,反映着大学在城市中功能的发展轨迹今天的校园规划我们更多地考虑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背景的校园空间特征,及其中的大学办学思想和大学做为社会和精神知识创造活动的特质1.从用地限定条件到绿色景观林带的衍生由现有地块的用地情况可以看出,本次规划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呈接近黄金分割的长方形。
我们设计了“方城”式的核心区,在核心区四周建设30米高大乔木林带,作为功能和空间的界定,有张有弛,科学而人性化的进行分区,创造出协调而丰富的校园中心发散式景观为校园整个教学、生活创造了中心辐射式的交通,减短各区域的交通距离 2.从传统多重庭院空间到现代园林化校园环境书院的再造与重生——“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是我们规划现代园林式校园的最终目标,力求为学子们提供一个怡情养性的优美环境针对核心区的设计,从观念上和理论上把建筑学、地景学、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融校园景观与单体建筑于一体的规划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们设计了由成组建筑围合而成的多重庭院空间,包括入口处围合方整的礼仪广场,及后部相互渗透的树的庭院和水的庭园,并将之衍生为现代的庭园空间重重庭园之间步移景异,视线先于步行到达,吸收了传统造园的借景,对景的手法,应用于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中其中以水的庭院为中心和起始,向周边生活区和教学区渗透延伸,形成生态绿化网络,将校园真正变为城市中的绿洲,从而实现人、自然、建筑共生四、规划结构分析两轴、两环、两心根据基地特点和学校功能要求,布局南北主要空间轴线和东西次要轴线,南北主轴依次串联:礼仪大门、校前广场、核心教学楼、中心广场、图书馆以及北向绿化园地,既是功能上的教学轴线,又承载景观上的空间层次和秩序;东西轴线承启西侧次要入口,延展至核心区域,联系着生活和教学的辅助动线。
两环:围绕核心区展开,交通主环和生态绿环教学、生活、运动各个流线均围绕中心发散展开,提供高效的服务距离,绿环又把各个不同的功能空间加以隔离区分,明晰而又生态,情趣盎然两心:核心区围合而成的人文中心,水域广场的灵性与意境充分表达书院的高雅与诉求,达到于教于景,寓境于教校前中心,作为礼仪中心,达到开放与包容,展开宽广的怀抱以示莘莘学子五、功能分区整个校园三大功能区:教学区、生活区及运动区1.教学区: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建筑,根据学校使用要求,细化分为中心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和发展教学区,三者成品字形布局,围合形成校前广场和中心广场,行政办公区:由行政办公楼、停车场组成,布置于主礼仪入口的东侧,其分区相对独立,入口凸显其对外交流与开放的功能及高效务实的作风,大面积停车场的设置可控制车流进入校区2.生活区:围绕教学区的北侧以及西侧展开,包括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和后勤服务等辅助用房食堂位于次入口位置,集中布置,有利于资源共享,食堂底层部分超市,方便学生生活3.运动区:位于基地东侧,校外东侧为城市高速通道,因此运动区也作为学校与城市嘈杂交通的一个屏障和过度存在,运动区与生活区和教学区都贴邻,日常运动教学都相当便利,同时在运动区也设有大量的蓝排球及网球场地,带看台的标准田径场,充分满足教工及学生的锻炼需要。
并结合具体情况设计一个大空间的风雨操场,兼做会堂集会之用六、道路交通系统1.出入口:主入口设置于校园南侧纬七路上,一进主入口是严谨的礼仪性空间,体现校园整体形象;西侧经七路、北侧纬八路设计功能性出入口,方便校内师生的对外交通、后勤使用以及体育区的相互需求2.车行系统:遵照“人车分流”的原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环绕中心区有12米的主干道(6+6)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高效快捷地连接各功能区;第二层环路沿校园外周边设置一条功能性环路(4米),用于解决货物运输、工程维修及消防之用3.人行系统:以中心区的核心生态景观为中心,通过步行道延伸至各教学区和生活区内部,形成步行景观轴和网络化步行系统的交叉切换;生活区至教学区的步行系统垂直于中心区呈梳状展开,形成简短便捷的步行网络和舒适的步行空间,为师生创造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宜人的交往场所;在生活区,支状步行道延伸至生活组团的每个楼前 4.停车场:校园内机动车停放采用集中式停车场区,均衡分布于各个对外交流较多的建筑物附近;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教学区、宿舍区的底层局部架空和楼间的场外停车来解决七、绿化景观系统校园内主要景观由25米的绿化林带和中心水系景观组合而成,绿化林带形成了舒适的步行路径,并避免了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视线和噪音的互相干扰;中心区的水系蜿蜒回转,阔则成湖,窄则为溪,与周边的绿化体系相互融合、互相流动,使得环境更加趋于完美。
校园被绿化景观带和水面隔离、串联,形成丰富细腻的人性化外部空间系统八、道路广场设计学校广场设计丰富而有层次,进入主入口是学校的主要中心集会广场,由教学组团和行政办公楼共同围合的校前广场,庄严肃穆,为校园重要的开放空间,也烘托了图书馆这个标志性建筑的气势图书馆前是校园的中心休闲广场,图书馆以其标志性的形体和体量映衬下,使得在如此紧张的地块里,如此开敞的景观广场显得格外需要,彰显出核心景观的地位,也是空间序列的高潮教学组团和生活组团内也分别设有休闲广场,校园内各广场结合水景及绿化,分别配置升旗台、雕塑、休闲座椅、小品等,即丰富了学校内部的环境景观视觉效果,又为学生及教师的各种活动提供了合理的使用、转换空间,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文化品味及气质九、分期建设考虑到学院自身的发展需要及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本次设计特别重视分期建设的可操作性及预留发展用地的合理性,将二期教学及生活用地恰当分配,最终完成校区用地总体的平衡建设由中心向两侧渐进发展,一期建设的有部分教学楼、部分实验组团、部分宿舍和食堂、部分行政办公培训中心及田径训练场地,共同围合校园中心景观环境,在建校初期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公共空间,满足3000名学生的规划规模。
二期建设为部分教学楼、实验组团、宿舍、图书馆、大会堂风雨操场、学生活动中心,不影响校园正常运作,完成整个用地的建设,形成完整的校园景观,实现7800人的总体规模十、建筑造型及风格建筑围绕“书院”这个精神主题,采用两种设计风格:一是有传统中国元素的新中式主义,采用白墙灰瓦,局部穿插跳跃色体块,外立面清新雅致;二是以现代的建筑语言和材料,体现校园特色和内涵,以完整的造型和简洁的体块,表达中原地域文化的性格,厚重而又活泼建筑内部空间方正实用,活跃造型,又不失统一,创造出现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现代建筑群十一、竖向设计由于场地现状为沟壑鱼塘,因此其竖向设计以填挖方平衡为原则,场地标高设计具体结合周边道路中线的规划控制标高,同时考虑场地内各种管线的坡向及坡度的合理性规划道路坡度最小为0.3%,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6米(特殊除外)十二、消防设计新校区规划有完整的内、外两层环线交通车行道,该环线将各个功能区顺畅地衔接在一起,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使消防车能通过该环路便捷的到达校园各个功能区,而各功能区内部的步行道系统全部按照消防通道的标准来设计,并环绕在单体建筑的各个登高面四周,为学校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十三、环保设计新校区环境设计突出营造内部的小气候,绿化和配景结合新乡的地域特点及物种属性,广泛种植能吸收CO2的有毒物质、吸附悬浮颗粒的树木;建筑材料则采用绿色环保型建材,生活区采用外墙保温技术,同时立面设计尽量减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而局部玻璃幕墙则采用低辐射隔热玻璃,以降低能耗,突出环保意识十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结构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位于新乡市经七路以东,经八路以西,纬八路以南学校内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会堂、风雨操场、食堂及宿舍楼等二、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一)设计规范及规程《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GBJ83-8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二)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0.40kN/㎡;2.基本雪压:0.30kN/㎡;3.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三)设计要求1.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2.活荷载标准值办公室、教室、会议室、阅览室、宿舍:2.0kN/㎡;多功能厅、厨房:4.0kN/㎡;餐厅:2.5kN/㎡;书库、档案室、储藏室:5.0kN/㎡;密集柜书库:12.0kN/㎡;礼堂:3.0 kN/㎡;卫生间:2.5 kN/㎡;走廊、门厅、楼梯:3.5kN/㎡四)结构分析及计算结构分析采用通过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的商业软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系列设计软件程序(网络版)三、结构选型1.上部结构本工程平面简单,考虑建筑物的高度层数及建筑材料强度、施工技术条件,采用不同的结构体系:(1)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会堂、风雨操场、食堂等(建筑层数不大于8层,建筑高度小于45m)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具有强度高、空间整体性好,平面布置较灵活、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适用于教学建筑2)宿舍楼(层数为12层)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结构体系具有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适用于高层住宅类建筑3)宿舍楼(层数不大于6层)采用砖混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具有建筑成本较低,并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等特点,适用于多层住宅类建筑。
2.温度缝的设置根据建筑平面布局及结构体系,并考虑到建筑功能要求及规范要求,各单体建筑在合适的位置设置变形缝或后浇带后浇带待主体完工两个月以后,将缝两侧的混凝土表面凿毛,再采用比相应结构部位高一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应满足《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浇筑,浇筑时温度宜低于主体浇筑混凝土时的温度,并加强养护施工期间后浇带两侧构件应妥善支撑,以确保构件和结构整体在施工阶段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3.基础选型本工程拟建地地质报告尚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