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二近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pt
16页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经济成分及其特征一、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经济成分及其特征所所占占比比重重1840 60 80 1900 20 40 60 14 27 49 52 56(年)(年)D DA AE EC CB 注:注:A A自然经济自然经济 B B洋务经济洋务经济 C C外国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D D民民族资本主义族资本主义 E E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一)自然经济A1、自给自足2、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与商品经济的对立3、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及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基础(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C1、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2、自由开放3、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三)洋务经济B1、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2、机器大生产,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3、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1、从地域看:东南沿海,分布不均匀2、从行业看:轻工业为主3、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4、从产生看:在半殖半封社会条件下,受外部刺激产生,与外资和本国封建势力既矛盾又依赖(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E1 1、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垄断性2 2、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买办性3 3、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封建性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夹缝夹缝产生产生初步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短暂春天较快发展较快发展日益日益萎缩萎缩陷入陷入绝境绝境获得新生获得新生时间时间消亡消亡迅速萧条迅速萧条★★梳理发展线索梳理发展线索→→找出发展态势找出发展态势→→分析态势原因分析态势原因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三、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概述变化1、产业结构:农为主、手商为辅——出现近代工业(外企、官企、私企)2、技术结构:手工生产——出现机器生产3、企业组织形式: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工厂、公司、股份制公司4、需求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直接原因:2.过程:3.特点:▲受外力冲击▲发展不平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闵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商品倾销纺织分离、耕织分离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料掠夺农产商品化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的是A.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C.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D.中国棉纺织价格下降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丝出口猛增,这现象说明的实质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和丝开始商品化 D.生产茶丝者获利甚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BC C(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 ——殖民地经济4.影响:①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为资本主义发展准备必需的条件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市场、自由劳动力和资金、原料等(三)、洋务(经济)运动含义: 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又称“同光新政”(三)、洋务(经济)运动1.原因:①摆脱内忧外患②洋务派推动4.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2.目的:6.指导思想:7.代表人物和阶级:镇压反抗,抵御外侮(直接)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3.手段:不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5.口号:自强、求富中体西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弈訢(中央)中央奕訢中央奕訢曾国藩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左宗棠左宗棠地方代表地方代表——地主阶级(三)、洋务(经济)运动③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②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①创办企业:8.主要内容:前期:军事工业后期:民用工业南洋、北洋、福建封建官办官僚资本▲根源:洋务派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9.结果:甲午战争惨败,宣告破产①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②培养了技术人才和工人③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侵略⑤进一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⑥是中国近代化(经济)的开端10.评价:▲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积极作用:(三)、洋务(经济)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