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占春芳·红杏了》鉴赏.docx
3页苏轼《占春芳·红杏了》鉴赏 占春芳·红杏了 宋代:苏轼 红杏了,夭桃尽,单独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译文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单独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忧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解释 ⑴占春芳:词牌名《万树词律》卷四注云:“此体他无,想因第三句为题名《词式》卷二:“苏轼咏杏花,制此调 ⑵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⑶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⑷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韦庄《天仙子》词:“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两者都说的是妇女所佩饰物上散发出的香气。
⑸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⑹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⑺“只忧”二句:只担忧悠扬的笛声把梨花吹落了;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宁王,谓开国受军《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张祜诗云:‘梨花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因此又忤旨,放出 赏析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雪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行红杏了,夭桃尽,单独占春芳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以红衬白,共性鲜亮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芳香和沁人脾的魅力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但他并未贬低兰麝然而,奇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珍贵地位和欣赏价值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行。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酒、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终凋谢了,但最担忧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忧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很明显,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怪,博喻成堆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下片又以酴醾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最终,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疼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孤独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