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哲学 上交的.doc
4页课程名称:哲学通论题目:人与哲学学院及专业:历史文化学院全球文明史姓名:毕波学号:20130110382014 年 5 月人与哲学人与哲学对于人与哲学,大多数人可能想到的就是人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事实也正 是如此,可能也并非如此其实在认识人与哲学的关系的认知中,也隐约的可 以看见形而上学的思想的影子关于形而上学的思想,德意志古典哲学家黑格 尔认为,应该超越以往对于形而上学的认识,即把哲学所寻求的本体当成是固 定不变的东西,以凝固僵死的观点看待超越本体的存在黑格尔从形而上学这 一理论的基本出发,把他看作是与辩证法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的存在 恩格斯也曾经说过,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 思维” ,恩格斯还具体的指出,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 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就是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在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 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但是,这就很让人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人的生活最普 通的就是日常的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免不了要依据常识而生存,因为人们 的生活的圈子可能真的有限,于是一种依赖于共同经验的生活就天天与人作伴。
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也就有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即习惯于”在绝不想容 的的对立中思维”生活,形而上学因此而来要摆脱这种的思想,通过扩大自 己的生活的圈子,增长自己的见识还是个切实可行的建议说了这么多看来无 关于人与哲学的关系的语句,但其实,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是哲学里的部分, 既然它广泛的存在于生活中,怎么还能说没能在哲学与人的关系上下笔呢? 在哲学里,人不在是人们普通所认为的人了,他已经完完全全被哲学家抽 象化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到底什么,历来看法不一,从其演变的过程可以人 的哲学性的变化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在中外早期哲学体系中,人主流的来 源于神的创造,其是对于人创造自我的反映中国有女娲造人说而欧洲中世 纪神学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上帝造人总的来说,人只是神创造出来的,缺乏 自己的独立性,知道近代近代,出现了人是自然的人这一说法,从人的自然属性上揭示人的本质, 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者,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 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大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只 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 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 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总之, 这一时期关于人的认识已经逐渐的丰富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人之哲学概念人是 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 整体的自然人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 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 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 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看来是很难理解,其实就是对于人这个社会的构 成单位进行里里外外的分析,自己都可以有对于人的自己的理解在古代中国 的哲学,这种哲学在更多的时候,被认为是一种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思想,近人 把中国的思想与西方的哲学连接开来也不失为中创新中国古代的哲学里关于人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是对云人的统治,这种思想自荀子便有了 很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是现在,人们对于哲学是什么还不是很明晰哲 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吗?大学里开的哲学课就是哲学吗?还是哲学是学科之上的 学科?这些都是对于哲学的正常的看法。
就连哲学家自己也对他们研究的学问 可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能这就是哲学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定义为创造概念 的学术哲学被认为是科学之科学,是所有的科学的抽象的看法这里,我不 照搬概念了,在我看来,哲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因为确实有很多的人并不理 解哲学,甚至认为哲学就是一群疯子在胡说八道这是对于哲学的一种的错误 的看法,哲学可以说是一门很有用的学问,从他的研究的方向上就可以看出来, 哲学探讨世界,人生,种种态度看法,真的可以给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的事 件以启迪,哲学并非无用之学也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树立了我们每 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被称为世界观的东西,从中衍生出来的方法论更 是用来知道我们生活,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 哲学之于人,或者说是人之于哲学,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从来没有 停止过而我想从另一个方面对人与哲学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您曾经在 《哲学通论》课堂上说过:“中国的哲学就是人的生活哲学,是人生的哲学 ”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把人这一最为关键的本体丢掉,哲学也应如此中国哲 学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人生之道的看法,而这个“道”就是方法,其实就是 说人应该怎么样去活这一点,我更喜欢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 和为人之道的观点相对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在这方面,先秦诸子和政 治家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承认“敬德”与“天”的一 致性他“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随着疑天 思潮的蔓延,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反对人 事屈从于天道的消极观点孔子也很重视人道,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 道也?”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 ,提倡“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认为礼体 现仁,说“克己复礼为仁” , “人而不仁,如礼何?”墨子也讲仁,认为仁的实 际涵义是“兼爱” ,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孔子主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 他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墨家则讲“爱无差等” 老子反对以仁为最高道德,主张 以“无为” 、 “抱朴”为人生的最高准则他们的思想中就蕴含着关于哲学指导 人道的观点,为以后的哲学指导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后来的经学及佛学都有 关于人应该如何去处之于社会的看法,这一哲学传统到了南宋时期到了最为鼎 盛的时期,尤以理学为最盛宋明理学各大家中,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的说法,最为流行。
虽然在后世看来,这一思想是为了封建统治而进行的,多 有压抑人性的色彩,但是不得不说,他对于社会中人的生活确实起到了指导的 作用这也符合中国哲学的一贯的色彩,这里对于“道”的理解到达了一个新 的高度后世的中国的哲学,总也会有对于“人道”的看法再次回到哲学与 人的关系上,在此列举出来的中国哲学,说明了哲学的与人不可割裂的紧密的 关系 哲学的宗旨就是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这是哲学这种理论根本的性质和职 能,哲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这种特质,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以“人呀,要认识 你想自己”的命题为出发端的, 希腊学者注目的虽然是自然世界,那是为了探 求人的自然本原,他们赋予这个世界的却完全是人的性质,世界对他们而言不 过是放大了的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对他们来说,天道、天理也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人性、人伦、人道而寻求的一个权威根 据 总之,哲学这门抽象的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服务 人的学科,有哲学可以很好的指导人去生活,无论是在古代、现代还是中外, 这一主要的原则不应该被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