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安伽墓看粟特人的汉化.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洪易
  • 文档编号:40267036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安伽墓看粟特人的汉化摘要:西安北周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一座风格迥异于北周时期其它墓葬的来华粟 特人墓葬墓葬形制与其它大墓基本相同,甬道及墓室用砖砌成不见陶俑等日常随葬品, 墓主人骨架零散地摆放于甬道之中,而墓室内摆放一具贴金浅浮雕彩绘围屏石榻,12 幅栩 栩如生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奢侈、安逸的生活它是首次在西安北郊发现北周 时期的墓葬,也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一座墓主人生前担任萨保这一特殊官职的粟特人墓葬 它的发掘为我们研究来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从这座墓葬中我们可 以看到很多有关粟特人汉化的信息 关键词:安伽墓 粟特人 汉化引言粟特人被认为是古代中亚历史上最活跃、最神秘的民族他们源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 河之间的地区,历史渊源非常悠久这一地区位于古代印度、伊朗、中国和希腊、罗马等 中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又处于丝绸之路的中枢,因而对于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 传播,粟特人不但是见证者,而且是承担者但是,历史上粟特人在本土几乎没有建立过 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始终处于外族的统治下由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粟特人不断地向外 迁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中国据史书记载,粟特人来华始于汉魏,从那时起粟特 人就开始与中原地区进行民间或官方的交往。

      这些来华的粟特人不仅从事商贸活动,有些 甚至还在中国定居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来华的粟特人虽然也将自己民族创造的独特文 化带到了中国,使中国文化在某些方面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粟特人被中国文 化所同化,并最终彻底融入中华民族之中因此,这一过程对粟特人来说是他们逐渐汉化 的过程近些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最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就是 西安北周安伽墓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北约 300 米处2000 年 5 月至 7 月陕西 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根据出土遗物及人骨分析鉴定,可以确定墓主人为安伽, 是粟特人,生前曾任北周政权的“同州(今陕西大荔)萨保、大都督”墓葬发现时没有被 盗,且基本上保存完好,这就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在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以及 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本文则着重探讨安伽墓所反映的粟特人的汉化因素对于安伽墓所反映的北周时期来华粟特人汉化因素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 物以及石刻图案三方面来研究一、墓葬形制关于粟特人的葬俗, 《通典》卷一九三引韦节《西蕃记》说:“国城外别有二 百余户,专知丧事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 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

      ”引文中所说的是康国的葬俗,自南北朝以后,粟特地区以“昭武 九姓”诸国的名称频繁出现在各种史籍中,康国即是昭武九姓诸国之一因此,粟特人的葬 俗从对康国记载中可见一斑另外,据《新唐书·波斯传》记载, “西域诸胡受其法以祀祆” 那么,粟特人弃尸饲狗收骨埋殡之俗,应当是受波斯祆教的影响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 罗亚斯徳教公元前 6 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徳创建因为该教拜火,以火光代表至善 之神,故又称为拜火教同时,该教还拜日月星辰,故又名祆教祆教认为,火是神的儿 子,火的清净、活力、光辉象征着神的绝对和至善因此,火是人们所见的正义之眼,对火的礼赞也是教徒的首要任务祆教视水、火、土为神圣,故葬礼只能实行天葬或鸟葬[①] 这一葬俗,以中原传统文化眼光来看,则是不可思议的,祆教认为尸体之不洁与中原传统 文化对尸体的尊重在观念上恰恰相反值得注意的是,粟特人虽然“无棺椁”,但仍有“收骸 骨埋葬”的葬具这是一种特殊的容器,即所谓“盛骨瓮”[②]王室用金瓮:“正月六日、 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烧余之骨,金瓮盛之,置于床上,巡绕而行,散以花香杂果,王率 臣下设祭焉”[③]民间则用陶制骨瓮,中亚地区常有发现由此我们可知,在粟特本土由 于祆教的影响,盛行天葬,然后用火烧余骨,最后再收余骸置于瓮中。

      安伽墓采用竖穴土坑的墓葬形制,坐北朝南,全长 35 米,方向 180°,由斜坡墓道、天井、 过洞、砖封门、石门、甬道及墓室等几部分构成天井两侧及过洞、甬道口上方绘有壁画 另外,甬道、墓室顶、壁及砖封门等多处有明显烟熏痕迹,说明甬道内曾遭火焚墓主人 的骨架凌乱地摆放于甬道,但基本完整,估计应为二次葬部分骨头表面局部为黑色,可 能是火烧烟熏的痕迹安伽墓的形制与已经发掘的北周大墓,如北周武帝孝陵、尉迟运与贺拔氏夫妇合葬墓、宇 文俭墓等形制基本相同,都为斜坡墓道、5 个天井、穹隆顶单室墓,只是规模有所不同而 已[④]天井两侧及过洞、甬道口上方绘制的壁画从内容上看,与北周时期的风格基本一 致,题材比较单调,基本只有人物和花卉图案,人物以武士为主,形象极为呆板,几乎都 是拄剑武士,以写实手法为主由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安伽墓的形制与粟特本土的葬俗的差异与联系差异:一、采用竖穴土坑式墓进行土葬; 二、无盛骨瓮,尸骨随意摆放于甬道; 联系:一、二次葬;二、甬道中曾遇火焚差异即是墓主人汉化的表现,联系则又说明墓主人仍保留有粟特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在 粟特本土,由于祆教的影响认为尸体不洁,故天葬后,收骸骨埋葬。

      然而,我们看到的安 伽墓却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墓葬形制——竖穴土坑墓,长斜坡墓道、天井、过洞、墓室一 应俱全,就连壁画的绘制手法、风格都与当时北周的风格一致,墓主人的骨骸也不再装入 盛骨瓮中,而是随意地摆放于甬道之中,这说明至少在这一时期来华粟特人已经接受了中 国的土葬风俗虽然如此,从中仍可以看到其原有天葬习俗的遗存墓主人的尸骨凌乱不 堪,有的骨殖局部有明显的火烧烟熏的痕迹,说明在埋葬时,墓主人的尸体已变成骨殖了, 显然说明是二次葬的结果另外甬道内有火焚的痕迹和骨骸上火烧烟熏的痕迹也说明当时 可能当时可能在甬道内焚烧尸骨活动或与举行与火有关的祭祀活动这显然是粟特人之旧 俗二、出土遗物安伽墓虽然规模较大,也未遭盗掘,但随葬品数量较少,一般北周大型墓葬 中常见的陶俑、陶明器及小铜器、玉器等均不见,除了有雕刻精美的石门及围屏石榻外, 仅有一盒墓志和一副铜带具陪葬北周时期崇尚薄葬,就整体随葬品而言,安伽墓基本上 是按照北周时期丧葬节俭的原则下葬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其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石门:安伽墓石门石刻以写实为主,形象地表现了祆教祭祀场面石门由门额、门楣、竖框、门扉、门限及门砧等部分组成其中门额、门楣及门框刻有图案。

      门扉有凸起的乳钉, 上下各两排,每排 5 枚门砧上各有一蹲狮,均张口露齿,颈刻卷毛门额呈半圆形,高 0.66 米,宽 1.28 米,正面装饰有减地浅浮雕贴金彩绘图案图案内容为祆教祭祀场面中 部为承载于莲花三驼座上的火坛,火坛左右上方分别刻对称的伎乐飞天,飞天下方各有一 人身鹰足的祭祀,双手持神杖伸向供案,案为三足,上置瓶、叵罗、盘等器皿,左右侧下 角各有一人面熏炉而跪画面阴刻部分涂红彩整个画面宗教色彩浓厚,火坛占据中心位 置,整个祭祀活动以它为中心展开,足以反映出墓主人对火的顶礼膜拜门楣长 132 厘米、 高 16 厘米、厚 12 厘米,中部线刻兽头,两侧线刻缠枝葡萄并以贴金连弧纹作兽须左右 门框高 136 厘米、宽 14 厘米、厚 12 厘米,线刻缠枝葡萄并饰贴金连弧纹从这些石刻中我们可以看到,来华的粟特人运用石刻工艺将他们的祆教信仰表现得淋漓尽 致,这说明,墓主人虽然采用了汉化的墓葬形制,但是在宗教信仰上仍保持其独立性,或 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小围屏石榻:围屏石榻面南摆放于墓室中部偏北青石质,东西长 2.28 米,南北宽 1.03 米, 通高 1.17 米,由 11 块石板构成,其中石屏风 3 块、榻板 1 块、榻腿 7 个。

      石屏内有贴金 浅浮雕图案 12 幅,围屏图案采用中国传统的浅浮雕、线刻、彩绘、贴金等技法,以写实为 主,主要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经历,包括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榻板正前方 及左右两侧减地刻绘动物头像图案 33 幅,其中主要有狮、鹰、牛、猪、龙、鸡、象、马、 犀牛等榻腿 7 条,均刻有基本相似的图案 11 幅,皆兽头人身,毛发耸立,圆睁双眼,张 口露獠牙,一足着地,作承托石榻状这种石榻可能是定居中土的粟特贵族墓中的一种特殊葬品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出现榻,有 的榻三面还配有屏风,但基本是供单人或双人坐的,类似安伽墓出土的这种可供多人坐的 围屏石榻出现并流行的那个时代可能是南北朝时期[⑤]对比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与安伽 墓大致相当的粟特人的墓葬,我们可以看到,北周康业墓也随葬有围屏石榻,北周史君墓 和与安伽墓相隔 13 年的隋代虞弘墓却使用刻有祆教图案的石椁作为葬具而且这种石榻目 前只见于粟特贵族墓中,而汉人墓中不见对比为围屏石榻作为随葬品与石椁作为葬具,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粟特人的中土化程度有关,前者的葬式保留了较多的祆教成分,后者图 案外几乎接近于汉人的墓葬这就说明,进入中国境内的粟特人,其随葬品或葬具可能经 历盛骨翁——围屏石榻——石椁的变化过程,最后就可能与汉人墓葬别无二致了。

      这种变 化过程也反映了他们的汉化过程墓志:甬道中部摆放墓志一盒,由志盖及志石组成,青石质墓志的位置出土时基本保持 了下葬时的原貌志盖覆盖于志石上因甬道中部地面鼓起,出现位移,滑向东侧,面北而 读志盖箓顶正方形,边长 47 厘米、厚 7.5 厘米,四刹平素无纹饰,盖顶以阴线分为 3 行 12 格,每格內减地篆刻阴文字 1 个,自右向左竖读为“大周同州萨保安君之墓志记”志石 与盖大小相同,厚 7.5 厘米,四边亦无纹饰,石面刻细线棋格 18 行,满行 19 字,共计 303 字,志文楷书墓志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传统葬俗,其主要目的在于表识,而兼有对亡者的颂扬功能通常 是用正方形两石相合,一方刻志,题亡者之姓名爵里,另一方刻铭,对亡者生前“德行”进 行称颂表扬,志文类传,铭文似诗我们可以看到安伽墓的墓志与汉人无异墓葬中墓志 的广泛采用这一现象,在中亚粟特本土并未发现,这自然是粟特人入华后受到汉地文化影响的结果,因而也是入华粟特人汉化现象的具体表现之一[⑥]从志文记载中了解到,墓主人姓安, “讳伽,字大伽,姑藏昌松(今甘肃武威)人”他生前 “遂除同州萨保”、 “俄除大都督”萨保一职,北齐称“萨甫”,隋称“萨保”,唐称“萨宝”。

      虽 然各个时期称谓有所差异,但其职能大体应该相同,即由中央政府任命,管理来中国进行 贸易的胡商及定居中国的各种外来人员,另外还可能管理祭祀等宗教活动其父安突建曾 任“冠军将军”、 “眉州(今四川眉县)刺史”安伽墓采用这种汉人常用的墓葬形制,应该与 安伽父子两代在北朝任职,接受中国文化有关加之其母为“杜氏,昌松县君”,从姓氏上 来看应该是汉人,粟特人与汉人通婚更加剧了其中土化的进程 在中国古代一般人除名外,还有字,特别是在一些官宦人家或书香门第中更为流行旧说 上古婴儿出生三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名和字通 常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李白,名白,字太 白等由墓志可知,墓主人名伽,字大伽,显然符合中国古人的取字原则在中亚粟特人 的故土,人们既有名又有字这一现象至今未发现,因而入华粟特人姓名中的名、字共有现 象必然源于汉族人的习俗影响[⑦]铜带具:安伽墓甬道中出土鎏金铜带具一副,青铜质,锈蚀严重,由带扣、扣眼片、带銙 和鉈尾等组成墓中除出土一副实用铜带具外,石刻图案中出现的男性腰部基本都系有与 此相似的带具,且不分身份,可见在北周时期,带具是胡装男性常见的用品。

      也有可能是 祆教徒日常装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石刻图案分析安伽墓中出土的石刻包括石门及围屏石榻两部分,石刻图案由人物、动 物、神祗、植物、建筑、家具、乐器及日常用具等组成这些图案除了表现墓主人生前的 生活经历和祆教祭祀活动外,其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墓主人汉化的信息最明显的就是石刻 图案中出现的中式建筑共计:亭,1 例,位于正面屏风第 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