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doc
26页地震、重庆打黑、住房上涨、国家调控房价的措施、西南地区大旱、水灾、生态环境恶化、幼儿园小孩被砍杀事件、教育问题、学生就业难问题、上海世界博览会、世界经济危机问题、泰国红衫军武装问题、伊朗核问题、金正日访问中国”等问题,你好好关注下六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由此,总体来说,难题的答案在AB,易题的答案在CD那么,又怎样确定哪个答案在A,哪个答案在B呢?一般说来,难得无从下手的答案在A,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易题中哪个选C,哪个选D呢?一般说来,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的题答案在D,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但要花较多时间的答案在C。
简而言之,就是最难的题答案常在A,最易的题答案在D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容易但费时的答案在C 例:对某单位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欢看球赛和电影、戏剧其中58人喜欢看球赛,38人喜欢看戏剧,52人喜欢看电影,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8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6人,三种都喜欢看的有12人,则只喜欢看电影的有 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 我们先根据难度来判断,这道题有多难如果以很难、难、易、很易为四级的话,估计这道题的难度为“很难”因为看了之后,发觉这道题的答案和题之间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简直无从下手这时候,放弃做题是必要的,但放弃答案是不行的这时候,你就选择A,对这种牛吃南瓜开不起头的答案选A的正确率非常高我们来看考过的题中的难题与答案分布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 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例:甲乙丙三人沿着400米环形跑道进行800米跑比赛,当甲跑1圈时,乙比甲多跑了1/7圈。
丙比甲少跑1/7圈如果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 A、85米 B.90米 C.100米 D.105米(05中央A) 我们不用做题,就看题干中的数字哪些和答案相关,看能否选出正确答案看:800,1,1/7,1/7你觉得最可能跟哪个数字有关:85, 90,100,105应当想到,最核心的数字有3个:1,7,8这样,答案基本不可能跟尾数是5的有关可以说A、D都不是答案在90和100中,哪个更接近答案呢?1001因为比较明显的感觉是100×(7+1):800所以选C这样,我们就绕过了从题中算出答案的麻烦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人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 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 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座标法在操作时就是将给定的几个数字的横座标分别设定为1、2、3、4、5、6……,纵座标就是该数字本身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数字之间变化规律但这种稍嫌抽象,对于数字极大、极小的都需要加上感觉才能判断行政职业能力定义判断答题基本规律一、定义判断的要素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联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组成定义项的概念是定义联项例如:“意外事件是指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其中“意外事件”就是被定义项, “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就是定义项,“是指”就是定义联项。
二、定义的特征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务或事物例如商品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商品 三、定义判断的逻辑方法 在对定义判断进行解析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定义的逻辑方法: (一)“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就是通过揭示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可用公式表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具体解释如下:第一,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即比被定义概念范围更大、外延更广的概念,以确定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类事物第二,被定义项的种差,即指被定义项的这个种概念与同属于其他同级种概念在内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同其他对象的本质区别第三,把被定义项同属加种差构成的定义项用定义联项联结起来,构成完整的定义 例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解析:这是给“人”下的定义其中,“人”的属概念是“动物”,确定人是动物这类事物中的一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种差,是将人与其他动物相比较而得出的本质差别;“是”是定义联项,它把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属+种差)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四要素分析法 定义中通常包含四项要素,即主体、对象、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这四项要素可能全部出现在题干的定义当中,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项但是,根据对这几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情况的分析来看,一般出题人不会把这四个要素同时作为考查点,只是会选择其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 1.主体,就是行为或事件的发动者、当事方,如果选项不能满足定义中对主体条件的要求,即可排除 2.对象,是指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某些定义必须针对某些特定的对象,如某些单位和个人 3.主观要素,即行为者或事件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什么样动机、意图、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目的 4.客观要素,指客观上实施了什么行为,采取了怎样的行为方式,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造成了一种怎样的结果 (三)定语中心词分析法 在题干中没有明显的主体、对象、主观要素或客观要素的情况下,而且题干中有一连串的定语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定语中心词分析法中心词表示的是行为或事件的一个大类,也就是逻辑上的“属”,定语是对中心词的的限制或修饰,使这个大类进一步缩小、精确化,在逻辑学上我们称之为“种差”题目既有可能同时将定语和中心词作为考查点,也有可能中心词并无特殊之处,题目的考核点重在对定语中所设定的条件。
以上方法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其实质是相同的,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借鉴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1)照·依照·遵照都是介词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使用“依照”多,如“依照刑法第×款第×条”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包含·包涵] 包含——里边含有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包涵 [必须·必需] 转自:仕程公务员网()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能愿动词如:学习必须刻苦②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副词如:你必须离去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动词如:煤和铁是工业所必需的原料 [辨明·辩明] 辨明——辨别清楚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辩明——分辩清楚;辩论清楚如:这场论争已辩明事理 [变换·变幻] 变换——只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能带宾语如_变换位置/适应季节的变换 变幻——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的或奇异的变化,不能带宾语如:风云变幻/情绪变幻无常 [不和·不合] 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如:我俩脾气不合 [必然·必定·一定] 这 三个词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区别是:“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有这样的趋势或结 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有时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进城,必定来我这里坐坐”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 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来·原来] 都是副词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如“事情真相原来如此” [不免·未免] 都是语气助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有时还可以作谓语,如“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了皱展开的眉心”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不能作谓语,如“这封挂号信倘要遗失,未免可惜”。
[不止·不只] “不止”,①指继续不停,如“他的一句笑话引得伙伴们大笑不止”;②指超出某个数目范围,如“他恐怕不止60岁了”不只”有不但之意,如“河水不只可以用来灌溉,还可用来发电” [不至·不致] “不至”表示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作为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不至于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不致”表示不会引起某种后果,如“事前做好准备,就不致到时手忙脚乱了”一年一度的地方公务员考试又快大部分结束了,这可真是一场考验考生阅读速度和阅读广度的大比拼,当然还包括考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政策水平等陕西考生又要参加考试了,所以华图建议考生在速度上提高: 2个小时的行政职业技能测试,考题共135到140道题目,整整印了16开本的试题册30页,如果按照每页900字的文字量计算(当然有一些页码是图表),那么仅阅读量就达到二、三万字! 如果考生填涂机读卡上的140多条仅用10分钟,那么剩下的110分钟时间,如果看题和思考判断各占一半的话,考生的阅读速度必须达到500字/分钟,但前提是没有不会做的题,看完立即做答,不会的题只好空着或者赶紧胡乱选择一个; 如果看两遍题,阅读速度就必须达到1000字/分钟,但前提是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