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撒尼刺绣在现代旅游商品中的应用.docx
13页彝族撒尼刺绣在现代旅游商品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作为其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翘楚也随之崛起,同时增长的还有消费者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可供购买的旅游商品的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也催生出新的旅游商品以云南著名旅游景区石林为研究场地,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尼刺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背景中在现代旅游商品中的应用关键词:石林;撒尼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其消费需求也开始更多地转向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进入快车道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游客们的消费水平和内容的快速升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受到更多游客的喜爱,成为最为吸引游客的旅游类型之一在这样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催生的旅游迅速发展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到来的,是注重单一化批量生产的福特主义时代已经被注重于市场化、个性化精益求精的后福特主义所取代,消费者的喜好也更加多元丰富。
所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火热,旅游地区旅游商品的市场划分也越来越细致消费者们开始进一步强调个性化定制,反对成为“大众旅游”中的一部分,渴望在热门旅游中也能找到独一无二的纪念游客们在消费中日益看重旅游商品附带的文化价值及其带来的文化体验消费而非生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生产者们要更加受消费者意念的驱使,不断进行创新设计,生产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本文以云南著名旅游景区石林为研究场地,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尼刺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背景的影响下,在现代旅游商品中的应用与创新一、传统的石林撒尼刺绣彝族撒尼人是世代居住于石林的一个彝族支系,汉族称之为“撒尼”,拥有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和经典独特的民族风情彝族(撒尼)刺绣也叫作“撒尼十字绣”,彝语称之为“拿窝”,是一种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中盛行的民间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的撒尼妇女们个个巧艺在手,自幼就同长辈学习从种麻、织麻、纺线、织布到缝绣制造的技术,十岁就会挑花经过一代代撒尼女子精挑细绣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撒尼刺绣艺术日渐完善,形成了色彩搭配明快、图案构思精美、图案组合巧妙的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凸显出独属于撒尼刺绣的艺术特點,深受中外人士喜爱。
在2008年,彝族(撒尼)刺绣就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一)传统撒尼刺绣针法传统的撒尼刺绣针法多样,对刺绣针法的运用和呈现是评价撒尼女子刺绣技艺高低和心灵手巧程度的标准精通刺绣的撒尼女子会用挑花绣、穿花绣、平绣、裹绣、贴花绣、镂空绣等不同绣法组成花纹,绣制日常生活用品挑花绣是众多绣法中运用最多也最为常见的,实际上传统撒尼挑花绣与十字绣都是用大十字交叉的绣法进行刺绣可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十字绣是用打好“十”格子的绣布和绣线,根据绣布上已经描好的底色轮廓、定好每种颜色坐标的图案进行刺绣绣时不用思考太多关于图案构成配色的问题,只需要选择想要的样式,就能根据色彩和颜色坐标提示立刻上手并且无论从哪个方向、哪个图案、哪一针开始,最后都可以绣出同一种效果的完整作品但是传统的撒尼挑花绣却不同老一辈的人挑花绣时,使用的是没有任何图案色彩线条辅助的空白绣布,只能是根据底布纺织时带有的细密的经纬线,在脑海中进行图案构想,绣前无定数,所以千人绣出来是千种样式虽然现在为了方便,已经开始使用十字绣所用的打好“十”字的绣布,可依旧是空白底色的并且由于撒尼刺绣图案几何对称的特点,第一针必须是所绣图案的中心点,从内向外扩散着绣,不能随意开始。
且由于撒尼挑花绣精髓在于“挑”字,所以所有操作都是在布上进行,不用来回翻转所以挑花需要在第一针上来之后就想好下一针的出针处,一直顺着挑到该条的边缘再返回挑,挑到开头处,一整条十字才算绣完这样的绣法极大地提高了速度,但也正因如此,中途错漏任何一针都需要从头再来,非常考验撒尼人的细心与耐心(如图1)二)传统撒尼刺绣图案纹样传统撒尼刺绣的图案历经世代撒尼人的概括提练、细致临摹,从一种基础纹型演变、扩展出的多种多样的鲜明美丽的图案主要分为四个大类:1.花、草、树、蔓、藤葛、农作物、植物的茎、叶、果等植物类纹样这些植物通常用来装饰衣服、衣物的配件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可以单独使用,也经常与鱼虫鸟兽图案混合运用2.龙、虎、麒麟、猴子、猫、五畜等动物和昆虫类纹样运用较广,一般是绣在衣服的袖筒、托肩、胸背、胸前、头饰、腰带用品,如背被、围裙上多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以及美好愿望3.十字纹、万字纹、几何纹(方形纹、菱形纹、三角纹)、人字符和寿字符等字符和文字类纹样,多绣于枕头、被面、腰带、围嘴、飘带、裹背等日常用品上,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4.住、行、劳作中的生产工具等人文生活类纹样;一般出现在大幅描绘生活景象的作品中。
伴随出现的还有代表生活娱乐的跳脚纹、铜钱花纹和传说故事里美丽勇敢的阿诗玛三)传统撒尼刺绣图案色彩传统撒尼刺绣的特色就是色彩极其丰富艳丽,抓人眼球国家级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老师说:“对于我们老一辈的撒尼人来说,传统的撒尼刺绣有五种绝对必不可少的颜色,在这个基础上只能再增加,不能少任何一个五色分别是含有万物主宰、威严庄重含义的黑色;展现出火的民族撒尼人们热情豪放、威猛勇敢的红色;举目可见的山川草木代表万物生机与希望的绿色;传达欢乐心情与祈福心愿的粉红与橙红色这些不同的颜色在撒尼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成为了传统撒尼刺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四)传统撒尼刺绣的材料传统的撒尼刺绣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曾经受到地域的限制那时候经常用到的底布是麻布,制作过程费时费力,麻布匹制成的产品也比较硬,不够软传统撒尼人的另一种珍贵的面料则是火草布,材料更加难得,讲究时节,耗时耗力,所以火草制品的价格相当高而刺绣时撒尼人传统绣花线一般是天然蚕丝线和棉线蚕丝线质地紧密,一般在手工布上绣,使用单线绣,绣出来的图案工整精致,但过水后容易掉色,色彩之间会有混染现象,但不影响美观,反而有种互相融合的美感棉线绣出来的图案则具有光泽、柔和、柔软但不光滑,看上去朴实自然。
二、石林撒尼旅游商品发展现状旅游商品,是包含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旅游日用品、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等在内的集成,应具备可纪念、能实用、能收藏,富有艺术性的特点既可以满足前来旅游的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也具有传播当地旅游文化形象的价值所以它不仅是停留在旅游当地被动接受的纪念品,而是承载着当地文化特色的一种可流动、可向外输出的商品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就是旅游景区当地与向外输出的旅游商品能歌善舞、精通刺绣的彝族撒尼人居住的石林,是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景区的所在地在2007年6月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之后,石林作为云南的著名景点之一,在非物质文化旅游业兴盛的今天也高速发展起来而石林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旅游商品目前石林市场上主流的旅游纪念品包括:阿诗玛形象系列周边产品、撒尼刺绣系列产品、撒尼民族服饰、民族包包、石林明信片、木雕工艺品、本地特色食物,等等但是这些主流旅游纪念品也存在与其他旅游地区纪念品形式重合、种类单一、重复率高、做工不够精细等不可忽视的问题三、石林撒尼刺绣在旅游商品中的创新应用撒尼刺绣作为石林所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成为了石林旅游商品的中使用率最高、开发最多的内容之一,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走向产业化之路。
撒尼刺绣的传统民族装饰品在当地旅游市场中有一定空间,可作为地域性游客购买的礼品,但是撒尼刺绣的传统图案样式已经难以符合现代审美实用的要求,所以市场表现欠佳而旅游商品不仅是石林区域内的需求,也会通过商贸订单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大部分旅游商品需要具备更加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物美价廉使用性能高、具有强辨识度的鲜明个性化等特点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所以为了在日益激烈竞争的旅游商品市场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撒尼刺绣旅游商品的制造者們也在不断改变自身,从各个维度对撒尼刺绣进行创新运用一)手绣向机绣的转变传统的撒尼服饰、包头、包包等需要撒尼刺绣装饰的物品,都是撒尼人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那时候的撒尼刺绣开发还未形成商品规模,人们绣出来的物品基本都是供自己和家庭生活使用,所以并不计较时间与材料成本,一般是农忙之后闲暇之余拿起来绣,做一件撒尼服饰往往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而当撒尼刺绣逐渐融入市场,成为了可贩卖的商品之后,耗时长自然导致其数量少、价格昂贵于是手绣就陷入了一种“外来不懂得撒尼手绣价值的买家觉得撒尼刺绣不过是自己也可以去做的十字绣,价钱太高不值得买”,而花费大量时间的撒尼人则觉得“外人不识货,手绣费时间,又费眼睛,卖得太便宜了自己舍不得,还不如自己留着”的尴尬境地。
为了使具有代表性的、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撒尼刺绣适应市场,机绣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可实现撒尼刺绣大量生产的方式就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旅游商品化,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自然而然代替了手绣在石林锦绣艺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昂琼芬的机绣工厂里,所使用的绣花机器就是石林大部分机绣工厂所使用的12针22头高速自动机剪线绣花机用昂琼芬自己的话说,绣花机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复印机,设计好想要的图案通过机器录入,就开始疯狂打印,一天能工作超过四十万针,大大提高刺绣片的产出速度,可以快速实现撒尼刺绣产品的大量市场投入二)针法上的创新应用传统的撒尼刺绣使用的针法有很多种,前面介绍了常见的三种,也是现在撒尼旅游商品机绣比较常用的三种绣片绣花机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包括双面绣、打子绣、包梗绣、挖绣、仿手绣、包针绣、长针绣、拉毛绣、打手绣、包线绣、破针烫、鱼针破绣等在内的许多针法但是传统撒尼刺绣的常用针法反而为机绣提供了较为简便的选择机绣使用的是十字绣针法代替挑花绣,看起来并无二异,但速度更快而且机绣大部分只是负责绣出绣片,再裁剪缝制到产品上,反而与撒尼刺绣中的镂空贴花法“不谋而合”,只是后续的缝制使用小型缝纫机而不是手工了。
三)图案上的创新应用撒尼刺绣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艺术,绣布上千姿百态的图案,搭配协调的色彩,并非不着边际的空想,而是生活赋予撒尼人的刺绣灵感所以每一种图案及颜色背后都代表着撒尼人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传说与民族信仰撒尼刺绣图案是撒尼传统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品中呈现出来的、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1.图案色彩上的应用色彩是一种视觉效应,是通过眼睛看到、脑中感应所产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不同色彩引起人们的感官体验偏好程度也是不同的上文介绍过传统的彝族撒尼刺绣使用的五种代表性颜色黑、红、绿、粉、橙,是撒尼人在生活中提炼出的颜色但是由这五种颜色组合出来的图案通常鲜亮缤纷、大红大紫,并不为现代社会主流的、亮度较低的彩色系偏好所接受甚至有些撒尼当地的年轻人都觉得有些“土味”,太过显眼不好意思用所以在机绣可以快速换线,同时使用几十种颜色的绣线,撒尼刺绣产品在继承前人色彩运用的基础上,大胆改进与求新,使撒尼刺绣呈现出以黑、粉、绿、红等色为基调,黄、白、橙、紫等各色为辅助色的色彩搭配方式,每次搭配使用的色彩虽然很多,却使用明亮度较弱的丝线中和,缩小不同颜色的色块大小,使整体产品呈现出撒尼色彩丰富的特色又不会喧宾夺主。
2.图案纹样上的应用图案是能最直观表现人们生活景象和信仰的元素之一上文介绍过传统撒尼刺绣常用的图案,以及这些图案背后撒尼人生活日常的写照,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但是由于现在旅游商品基本都是机绣,原理是根据每个载体所需的图案大小,在电脑中绘制出图案,传入机器程序,在一整块大绣布上将图案平铺,同时绣出一长条的重复图案,再按所需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