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教训.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10207728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和意义1.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从而实现了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对于何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先后曾有过两条思路一是“先建设,后改造”的最初设想,即先通过约巧年左右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鼓励发展有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待国家实现工业化后来,再搞社会主义改造,一举完毕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二是“建设与改造同步并举”的方针通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面对新中国浮现的新状况、新矛盾,党中央放弃了本来的设想,于年实行“一五”筹划的同步发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建设与改造同步并举”,从而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当时,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乃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改造是主线变革社会制度的举措,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前程之间剧烈矛盾斗争的主线解决,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暴力和剧烈的外部冲突来解决的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却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和平改造的实现,不仅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观努力,并且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多种客观条件的反映。

      1.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1.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伙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2.实行“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渐变私有制为公有制1.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其意义是,标志着国内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内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并举实行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规定毛泽东指出:“我们目前不仅正在进行有关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并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又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规定的生产关系,是环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规定,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用的实际环节,总是力求使之与增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规定相适应,而不容许对生产力导致破坏在农业的改造中,以粮食的增长和不死牲口为检查合伙社的原则事实上,在农业合伙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也逐年发展在手工业合伙化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大力增援手工业合伙社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注意保护手工业中的许多好的东西,保护优良的老式工艺品及民间老艺人原有私营公司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十分明显国内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步,国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党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种五年筹划一五”筹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协助国内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本。

      一五”筹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通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完毕时,“一五”筹划的重要指标提前完毕,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毕一五筹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个,比原筹划增长了327个通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国内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步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增进生产力发展,逐渐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用积极引导、逐渐过渡的方式国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用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措施积极引导、逐渐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发明出互助组、初级社、高档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渐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可以增长生产,有助于克服困难,抵御灾害,避免浮现两极分化,逐渐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渐地变化她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浮现的由于富农对抗,某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状况。

      实践证明,这种逐渐过渡的措施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渐过渡,不仅保护和增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为手工业逐渐进行技术改造发明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发明出从初级到高档的多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也许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破坏,并且增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用和平措施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措施是和平的措施在国内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措施,即用说服教育的措施,不仅可以变化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并且可以变化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坚持用和平的措施,保证了国内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动摇农民对土地、耕畜的深厚的私有观念和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习惯,自然会引起相称大的抵触,但是党和政府坚持和平的措施和自愿的原则不动摇,并用事实向农民表白,合伙化可以使占农村人口多数的、在生产条件方面尚有多种困难的贫农和下中农得到利益,至少不损害她们的利益,因此她们对合伙化是拥护的或者是比较拥护的。

      比较富裕的农民面对大势所趋,也是可以拥护或者随大流的手工业者的状况和农民基本相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要复杂得多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但采用的方式是暴力剥夺还是和平赎买,要根据具体状况来决定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和列宁有关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国内实际,以和平赎买的措施完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不仅没有采用斗争地主的措施看待民族资本家,并且还继续支付定息,安排工作,因此总体上也可以使她们接受改造党和政府除了通过经济赎买的措施团结资本家外,还十分注重对她们进行思想教育,常常组织她们参与多种学习,引导她们参与多种政治实践活动,对她们进行社会主义前程的教育,使她们自愿接受和平改造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她们的结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导致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并且极大地增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此类一般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3.社会主义改造的教训国内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浮现了某些失误和偏差。

      重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后来,农业合伙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规定过急,工作过粗,变化过快,形式也过于简朴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某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毕后来,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解决也不很合适浮现的问题重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过于简朴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毕后来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少结识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多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种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导致生产力的破坏,反而增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乱,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状况下完毕的这些状况阐明,国内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毕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参照文献:[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选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国内建设成为一种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有关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毛泽东.有关农业互助合伙的两次谈话.毛泽东选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毛泽东.有关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选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有关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