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随笔.doc
6页《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教学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个年段的习作教学目标,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下面我就我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目标来谈谈我在实践中的理解一、对“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实践的理解这一条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可见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有多重要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自信心是第二学段学生自主性创作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树立学生写作自信心,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习作对于农村学生是一个很难攻克的问题那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攻破这一关呢?那就是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树立学生写作自信心,才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写作就能顺利进行了。
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的习作时,学生在观察了课本中的三幅图进行了口语交际后评价大家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得如此生动,相信大家写起来也会这样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使学生想写接着,我告诉学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更多有趣的东西,需要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样就让学生一下子想起过去曾在生活中见到的有趣的事物,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在观察图画中能够说得那么好,他们就相信自己也能写得好,增强了学生写作自信心,就自然地激发了他们想要写这些事物的欲望并相信能够写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和期待,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以种渴求接受新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二、对“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实践的理解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写出真情实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这必须在前面的要求的基础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这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是对第一条中“周围事物”的具体化因为第一条中只是说了要“留心”,就是说要养成这样的一个注意力。
注意到了之后,就要“写”下来了怎么写?首先是“不拘形式”所谓“不拘形式”,就是不管什么样子,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动手写”就好,就应该给予表扬,鼓励日记、观察笔记、正式习作、便条、短信……各种各样的文字,只要是学生记录自己的“周围事物”,而且是及时记录下来的,教师就要大力表彰这样做的最大目的,是在使学生“乐于”写东西要做到“乐于”,加在习作身上的羁绊就要越少越好,先写了再说,不要管字数多少,有无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动手写就好当然这需要引导先引导学生认识“写什么”写什么呢?当然是自己周围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见闻”,看见的,听见的事或者物只要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均可写到纸上,这里不应有所禁忌,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好人或者坏人,都可以写下来感受”是自己内心中对事物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天生的,不留心的学生是怎么也抓不住的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自己内心中稍纵即逝的这个感觉想象”,是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的心理活动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一心理活动,对于提升文章的生动性和具体性,有着非常明显的助力,有点属于写作技巧方面的属性三、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实践的理解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持有一种非常强的保密意识,一旦有旁人过来看,就坚决拒绝,或言语拒绝,或用身体遮挡……这种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种怎样的心理?习作,本应该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不仅仅是习作者自己独自享有的,更应该是习作者与其他人一同分享的。
所谓“分享”,就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感受一起与别人拥有也就是说,自己在感到高兴快乐的同时,也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其他的人,周围的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分享”的效果才能达成而这种传递的最好方式就是,“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四、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的理解“积累”二字,点明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关系,两者应是有机合成的一体,而不能用一把大刀把他们割开阅读”就是获取,就是吸收,就是学习别人的语言,而习作就是表达,就是吐露,就是将发自内心的话语说出来两者的心理路径互为相反,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可以这么说,没有平时的“积累”,就不会有习作中的佳作出现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最好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特意安排一个“寻找可用来积累的材料”的环节有了这一环节,我想对于帮助学生养成“积累”意识是由好处的 “积累”了之后做什么?当然是要用,将积累的好的语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当然,这里只是强调“尝试”运用,也就是说习作的根本还是在于自己的表达,而不是“粘贴”自己所积累的好词好句教师要避免看到学生习作中用上了好词好句就给“优评”的做法,而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所积累的好词好句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是否恰当合理。
五、对“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的理解在低年级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基础上,到了中年级就要学会使用冒号和引号恰当使用标点符号,才能准确表达文意,读者才不会歪解因此,学会使用标点符号也是很重要的,而冒号和引号该如何使用呢(一) 冒号(:)① 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② 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而的话例如: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③ 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④ 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例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⑤ 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冲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之前)(二) 引号(“ ”)①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例如:“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整赴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② 表示突出强调例如: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③ 表示讽刺和否定例如:“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④ 表示特定称谓例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⑤ 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例如:“如浴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啊!使用引号应注意:①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例如:(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灌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灌肉七斤油’啊②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例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例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④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⑤如果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照原样引述,这时,不用引号总之,课程标准对习作做了具体的要求,如果任教教师对目标的解读深透,就利于教学,才不会误导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实践中得到的心得有不对之处敬请指正《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教学随笔 坊镇中心小学 田 景 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