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设计.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91244480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是铳刨原沥青路面面层后,将铳刨料运至拌 合站后 进行破碎和筛分,并掺入适当比例的新集料、再生结合料、再 生剂、活性填料 (水泥、石灰等)及水等材料后经过常温拌和、摊铺、 碾压等工序,实现旧沥 青路面再利用的技术,适用于高等级沥青路面 的下面层及基层、底基层它的 技术特点是:铳刨的旧沥青混合料可 以全部回收利用,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减 少环境污染用乳化沥青作 为有机再生结合料以及水泥或石灰作为无机再生结 合料,形成一种复 合有机水硬性材料,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因乳化沥青具有无 毒、无臭、 不易燃烧、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保证了储存稳定性、 拌 合稳定性,改善了施工条件,延长了可施工季节与就地冷再生相比, 对 混合料配合比控制更为准确,提高路面平整度,保证路面性能1、 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1.1 不同的沥青路面材料应分别回收,分开堆放、不得混杂回 收沥青路 面材料可选用冷铳刨、机械开挖等方式,应减少材料变异1.2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在回收和存放时不得混入基层废料、水泥 混凝土废 料、杂物、土等杂质2、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的预处理与堆放2.1 使用推土机、装载机等机具将回收的沥青路面材料充分混合, 然后用 破碎机或其他方式进行破碎,应使回收沥青路面材料最大粒径 小于再生沥青混 合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有超粒径材料。

      不允许直接 使用未经预处理的回收沥 青路面材料2.2 根据再生混合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合理选择筛孔尺寸,将处理 后的回收 沥青路面材料筛分成不小于两档的材料2.3 经过预处理的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可用装载机等将其转运到 堆料场均 匀堆放,转运和堆放过程中应避免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离析2.4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应避免长时间的堆放,料仓中的回收沥青 路面材料 应及时使用3、 混合料拌制3.1 对拌和设备的要求:厂拌冷再生宜采用专用拌和设备,也可 采用普通 拌合设备加装乳化沥青计量及喷洒装置3.2 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应与摊铺设备生产能力匹配3.3 拌和时间应适宜,拌和后的冷再生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 白料、无 液体流淌、无结团成块现象,和易性良好4、 施工准备4.1 下承层的准备 下承层应密实平整,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摊铺冷再生层混合料 之前宜在 下承层表面喷洒乳化沥青,喷洒量为纯沥青用量 0.2 ? 0.3kg/m2 4.2 铺筑试验路段试验路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从施工工艺、工程质量、施工管 理、施工安 全等方面验证施工配合比及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可行 性,并为正常施工提供 技术依据,确定松铺系数和松铺厚度。

      5、 摊铺5.1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应采用摊铺机摊铺,熨平板不需要加热5.2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 度或者中途停顿摊铺速度宜控制在 2〜4m/min围当发现摊铺后的 混合料出现明显离 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6、压实6.1根据再生层厚度、压实度等的需要,配备足够数量、吨位的 钢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按照试验段确定的压实工艺在混合料最佳 含水率情况下进行碾压,保证压实后的再生层符合压实度和平整度的 要求冷再生混合料碾压工序碾压工序压路机类型碾压遍数速度(km/h)初压双钢轮振动式压路机静压1遍,振压1遍1.5 〜3复压单钢轮振动式压路机振压3遍2〜4轮胎式压路机揉压3遍2〜4终压双钢轮振动式压路机静压1遍2〜46.2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应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应由侧路肩向外侧路肩碾压6.3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初压速度宜为 1.5?3km/h,复压和终压速度宜为 2〜4km/h6.4严禁压路机在刚完成碾压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掉头、急刹车 及停放7、养生及开放交通于7d7.1冷再生层在加铺上层结构前必须进行养生,养生时间不宜少 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可以提前结束养生:再生层可 以取出完整的芯样;再生层含水率低于 2%7.2 养生方法 在封闭交通的情况下养生时,可进行白然养生,一般无需采取措 施。

      在开放交通的条件下养生时,再生层在完成压实至少 1d 后方可 开放交通,但应严格限制重型车辆通行,行车速度应控制在 40km/h 以,并严禁车辆在再生层上掉头和急刹车为避免车轮对表层的破坏, 可在再 生层上均匀喷洒慢裂乳化沥青(稀释至 30 溢右的有效含量), 喷洒用量折合 沥青后宜为 0.05 ~0.2kg/m2 7.3 养生完成后,在铺筑上层沥青层前应喷洒黏层8、 材料要求8.1 道路石油沥青再生混合料使用的道路石油沥青, 以及制作乳化沥青、泡沫沥青 使用的 道路石油沥青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 (JTC F40)的规定沥青必须按照品种、标号分开存放,在储运、使用和存放过程中 应米取 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者加热管道蒸汽进入沥青中8.2 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应在 3h 以上,终凝时间宜在 6h 以上,不应使用 快硬水泥、 早强水泥水泥应疏松、干燥、无聚团、结块、受潮变质 水泥强度等级可为 32.5 或 42.5 水泥其他的质量技术指标应满足 〈〈公 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JTG F30)的要求8.3 乳化沥青使用,使用温度不应高于 60G乳化沥青固含量应大于60%建议采用美国生产的乳化剂冷再生用乳化沥青质量要求试验项目单位蝠要求喊乳速度一栈裂或中裂T06S8就子电荷阳离子(+)7 0653茹IJ5留物简) 不大于.%0.]T0652耿度恩度f3]2-30TO62225无样波特舫度匕7-100T0623落发残留物残留分含稀 不小于%TIW51滔鄢度 不小于%97,5TMfff计人度⑵吃)0 Inm50-MDTWW延歌W 不小于cm40TWW5与玺弟料的粘附性「燹覆面积 不小于2/3T0654与虬期彩式贫柑〉和试兹钧匀TK59I id 不大于* 不大于%I5T(Xi558.4集料粗细集料质量,应满足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F40)的要求。

      单一粗细集料质量不能满足要求,但集料混合料性能满足要求的,可以使用应满足现行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集料混合后的集料混合料质量,〈〈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围》 (JTG F40)的要求8.5水制作乳化沥青、泡沫沥青用水,以及冷再生用水均应为可饮用水 使用非饮用水,应经试验验证,不影响产品和工程质量时方可使用8.6矿料级配测得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新集料等各组成材料的级配,以 回收沥青 路面材料(RAP为基础,掺加不同比例的新集料,使合成 级配满足工程设计级配要求合成级配曲线应平顺厂拌冷再生时回收沥宵路面材料(RAP佥测项目及质量要求材料检测项H技术要求试腰方法RtP含水率本景1匝时曜ARAP级配循育含Gt实渊砂当律RAF中的询肴针人度拍挝,《公府工程涯冃及诣冃浪料试验嫌软化点实测延座实澳RAP中的粗泉料计片状艘粒舍只,压粹竖实测丽丝」公路T界华料试.括理释页JU ; W2 )RAP中的地集料9、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用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原材料有:沥青回收料、乳化沥青、 水泥、集料和水等,各种材料必须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 使用配合比设计流程:RA或样-材料分析及评价:确定 RA嗷配和 抽提后矿料 级配、沥青含量及性能一成型一确定最佳总液体用量一确 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和水泥用量-性能验证-进行生产配合比环节。

      成型时可米用两次击实的方法成型马歇尔试件,也可米用旋转击 实成型最佳总液体用量为拌和用水、乳化沥青和 RA暗水量的总和,乳化沥青用量取3% 水泥用量取1.5%,变化拌和用水量进行马歇尔 击实试验,获得最大干密度时, 对应的总液体用量即为最佳总液体用 量如果RAP的级配围不能满足要求或混合料高稳定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适当填加矿粉或粗集料来调整混合料的级配 混合料的级配围及技术要求见下表: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围帅孔(mm各筛孔的通过率(%)中粒式26.51001990 ? 10013.2——9.560 ? 804.7535 ? 652.3620 ? 500.33? 210.0752? 8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要求空隙率9? 12劈裂实验(15C)劈裂强度(Mpa 不小于0.5干湿劈裂强度比(% 不小于75马歇尔稳定度试验(40 C)马歇尔稳定度(KN) 不小于6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不小于75冻融劈裂强度比 TSR (览 不小于7010、施工注意事项10.1厂拌冷再生拌合设备可在水泥稳定碎石拌合楼基础上增加乳化沥青计量与喷洒装置10.2应严格控制乳化沥青的生产过程,保证乳化沥青的质量稳 定性。

      10.3由于冷再生层空隙率较大,应在冷再生层上做防水层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 (JTGF41-2008)执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