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皇帝可不可以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当太子.docx
9页古代皇帝可不可以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当太子古代皇帝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当太子的原因 比方说吧,大臣说皇上,咱们差不多该立一太子了,您看是不是就把长子封为太子啊您不知道,若是按长幼顺序,这立太子还真轮不到郑贵妃的儿子所以万历赶紧说,哎呀,孩子小,咱们再看看,再等等,不着急等过了几年,孩子长大了,大臣又开始了,皇上,您看您这大儿子也长大了,咱们是不是还得立这个太子啊这万历皇帝一看扛不过去了,就说行啊,立太子,不过咱不能一步到位,先封个王吧但是呢,你看我有三个儿子,既然要封王,那玩就玩个公平点的,来,三个都封王吧 得,一口气封了三个王爷,史上有这么一说,叫做三王并封万历为什么迟迟不封大儿子为太子呢就是想等郑贵妃的儿子长大后,找个机会把太子封给他不过到最后,万历死了,当上皇上的依然是他最不喜欢的长子 这当皇上的难道连选谁当太子的权力都没有吗为了封个太子还需要绕那么大一个弯儿吗要知道在平常百姓家,分家继承财产的时候,那可就是户主一句话的事难道这皇帝在家里还不如一个平头百姓的权力大吗这事还真不好说。
在古代中国,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历来推行的是立嫡长制,也就是说首先选的应该是皇后生的孩子,如果皇后要生三个儿子,肯定要选长子如果皇后不生,没有嫡长子,也就是说皇后没孩子,那怎么办呢那就把嫔妃生的儿子中最年长的立为太子,此时母亲是什么地位就不重要了即便是宫人之子,那也没关系,因为什么,齿序讲究年龄标准是第一位的至于这生出来的孩子是什么德行,这不重要,只要不是形象太差,没犯过弥天大罪那就没问题,智商低点没关系,反正手底下有一群高智商的大臣呢 这就麻烦了,万历的嫡长子是皇后的儿子,您万历就算是再不喜欢,可人家并没有犯大错啊,这太子的位子早晚是他的,郑贵妃的儿子想当太子那就得另想办法,可偏偏万历一时又没什么主意,所以立太子的事就这么拖了下来,这一拖就是十五年啊最后的结局就是拖死了万历,大儿子当了皇帝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虽然万历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当太子,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皇帝都没这本事,比如说唐朝的武则天她想立谁做太子,或者说她想废了谁做太子,都是由她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种制度,它是在一种渐变过程当中,逐渐完善的。
你比如说,历史上也出现过由皇帝本人来选继承人的事,他是可以这样做,但是我们要看到他的结果,比如武则天,她经常换这个继承人,导致了唐朝在武则天的时代,宫廷政变经常发生,其结果必然是引起政治不安定,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后世的人就看到了咱们中国人常讲历史的经验嘛,后世的人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皇帝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逞一时之快,只能是某个强势的皇帝,或者说强势的皇后,他(她)实现了自己的个人愿望但是其结果是给这个政局、给这个统治,造成了很大危害,那么后人就会坚决的在这个道路上把这些东西避开所以越到封建王朝的后期,对于这种君主权限的控制是越严格的 所以说,立储这件事情还真不是皇帝想来就来的,在中国古代奉行的是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维系社会和家庭和睦的基础 由于独孤皇后的挑拨,宰相高熲被隋文帝革职为民,这使得太子失去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改立太子的机会终于到了可是,太子杨勇虽然不讨父母喜欢,但毕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废黜的事情会如何进行呢可以说隋文帝找到了太子的各种罪状,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隋文帝把自己改立太子的想法公之于众的时候,得到的回应却很让他吃惊 高被革职,太子的保护伞没有了。
朝中认识高度一致了,废太子势在必行,这时小人物姬威起了大作用开皇二十年,杨广下命令,东宫过失,主上皆知之矣,已奉密诏,定当废立;君能告之,则大富贵你如果能挑头,富贵就唾手可得姬威马上举报太子图谋不轨了这时隋文帝在避暑,赶回大兴城,上朝问大臣,我新还京师,应开怀欢乐,不知何意翻然愁苦 他这样问其实是因为这几年,他天天听独孤皇后讲太子坏话,他就认为太子不才是朝中共识了他这样问是给朝臣一个表达的机会如果说出太子劣迹,就直接废掉太子可是,好多是假象朝臣不知道大臣没直接感受,愣了,皇帝表达什么他不知道牛弘说话了,臣等不称职,故至尊忧劳隋文帝不需要这样的回答,直接对东宫官员发话,仁寿宫此去不远,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仗卫,如入敌国我为下利,不解衣卧,昨夜欲近厕,故在后房恐有警急,还移就前殿,岂非尔辈欲坏我国家邪 我每次回来,如临大敌,你们难道不知道我为什么紧张吗我本住后殿,我觉得不如前殿安全,我不敢解衣服睡觉,说完拿下这些东宫官员让杨素宣布太子的罪状他宣布,刘居士纠集一些人为非作歹,我请太子缉拿他的手下,太子吼叫,不是被你们捉拿了吗还要什么人呀跟我有什么关系呀这不是违抗吗他还亲口说过,我父亲当年多危险呀,不是长子跟着,当了皇帝就把我当成了眼中钉哪。
这不是怨恨吗说了这两罪状,大臣想这也不是大事呀隋文帝也觉得这样说不太对劲 他就自己补充,不孝,皇后也劝我废掉他,我考虑是嫡长子,一直希望他从善,没想到越来越不象话,四大罪状:一是指着皇后侍女说这以后都是我的,这不是不孝吗我疑心他毒死了元氏,分明威胁了;三是与云氏在外边生了儿子,我们不计较,没想到他们认为我们不怀好意,与我们离心离德;四是云氏,肯定跟别人也不检点,就算这个是他生的,龙生龙,这样的母亲生的,如果将来成了正统,不能忍受想来想去,负责起见,另立太子,大家同意吗左右一听,更糊涂了这样的琐事不登大雅之堂,太没水平了,这样废太子,也太轻率了大臣们沉默着,元旻说话了,废立太子,诏旨若行,后悔无及,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建议三思而后行,免得后悔无及大臣们并不支持呀,相当怀疑甚至反对呀隋文帝也意识到自己想简单了他还以为是所有人都反对太子,巴下高就够了现在看,远远复杂多了,大臣们并没有认识到太子的过失,甚至公开支持太子 大臣们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认同此事,甚至还有人公然反对这其实暴露出隋文帝此前得到的情报有很多误差,理应重新评估才是那么隋文帝会怎么做呢 这时,隋文帝可以两种选择:重新评估,再考虑一下是不是偏听了;既然做了做到底。
他选了第二种,他对太子有长期积累的不满,与太子的矛盾公开化了,不如索性废掉就得解决两个问题,怎么让大臣了解太子过错,让了解的人揭发吧,还得靠姬威,内部人了解情况不能只讲琐事,家庭过结不行,得讲对大臣造成什么危害姬威说了,他曾说,当了皇帝到处修离宫别馆,谁进谏,我就宰掉,就不害人不怕死这不是昏君吗还说,太子请人算卦,说陛下活不过开皇十八年,天天算日子,这样的不孝,谁能忍受呀隋文帝说了,谁非父母生,乃至于此,我有旧使妇女,令看东宫奏云:勿令广平王至皇太子处东宫憎妇,亦广平王教之我是忍痛割爱,为国除奸呀一唱一和,反正至少算是交待一点了第二个问题,元旻的公开支持,这是最高武官的支持,左卫大将军呀如果他这儿出问题,甚至会引发兵变杨素来负责了没几天,司法部门向元昱发难了,与太子有不正当的交往这时元旻还正宿卫呢,拿下来了解决得干净杀一儆百了压服了朝廷两步走完了,太子的罪状还不明,还得有明确的事件,才显得名正言顺 从隋文帝的态度上来看,他已经是铁了心一定要废黜太子但是尽管如此,他也意识到太子罪状还不足以服人那么到底要怎样的罪状才能搞垮一代太子呢隋文帝又会让谁去罗织这些罪状 让杨素找罪状,难事得他办。
杨素彻查东宫,搜寻证据结果是真搜出了两件新玩意一是几千根槐树棍,好几斛艾绒太子的这些东西让人纳闷两种东西有什么用当时的人都知道是点火用的,古人用燧石划出火星,用艾绒引火,再用槐树棍当成火把太子囤积这些东西是偶发事件,几天前,他回到东宫,路上看到一根老槐树,他没见过什么生活,觉得好奇,问这树还能有用吗左右说点火有用,太子说弄回去吧,砍成木棍,分给卫士点火吧破成木棍,还没来得及分下去,隋文帝发难了,只得囤积下来了,被杨素发现了杨素觉得新鲜有文章可做,找来姬威,问他姬威是叛徒,比任何人都希望太子倒霉,说这是与造反有关的事,还有一千多匹马呢,想在夜里去包围仁寿宫,想把皇帝困死在宫中杨素马上去对质了太子也生气了,我贵为太子,这也是造反你家不是养着一万多马,不也是不过,这些作为证据呈给了隋文帝,抹黑完成了,只差最后的摊牌了 有了谋反的嫌疑,杨勇这个太子也就再难当下去了那么对于太子杨勇,隋文帝会如何处理呢一直躲在背后的晋王杨广,又将因此获得怎样的利益呢 开皇十十年十月九日,召见太子皇帝正装,士兵间是百官与皇亲国戚废太子是国事与家事,双方代表都来了让宣读诏书:皇太子勇,地则居长,情所钟爱初登大位,即建春宫,冀德业日新,隆兹负荷。
而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但百姓者,天之百姓,朕恭天命,属当安育,虽欲爱子,实畏上灵,岂敢以不肖之子而乱天下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并可废为庶人 太子一定要选一个好人,可是当今太子不仁不孝,我为天下百姓考虑不得不割恩正法,杨勇及儿女被废为庶人我废你也不得已杨勇本以为要杀了,现在甚至有幸福感,赶紧连连磕头,怎么会怪您呢就这样,二十年太子就是浮云了杨广笑了,一个月后,十一月初三,杨广被册为皇太子,十年久的太子储位之争尘埃落定了杨广知道是太子不艰苦不谦虚得罪了隋文帝他特地向隋文帝提出两项请求,一是降低礼服等级,二是从此后,东宫官员不再对太子称臣,都只对皇帝称臣隋文帝太高兴了大兴城当时是长安与大兴县,他请太子去大兴县,你住进去是沾这两字的兴气 许多人会认为这事太错了,这是亡国根源古人也这样想,像李世民说,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民,使父子道灭,逆乱之源,自此开矣 对吗今天,我们评价,这是从结果推源头,不客观客观看,一是有一定的合理性,杨勇与杨广比较一下,杨勇的二十年太子就是一个热衷享乐个性比较任性的人,是中人,有中人之资,是个一般人,杨广却是功勋卓著,少年老成,提前想几步的人,性格能力上都突出,隋文帝希望国家越走越好,希望更优秀的儿子接班,这有合理性;二是给政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人为制造了朝中的分裂,像高与杨素都是优秀的人才,造成了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政治局面,支持杨勇的人是正人,而让杨广当是不合政治传统的人,都是野心家投机分子,结果是小人得志了;三是开启了家庭间儿子间的骨肉相残的局面,其他儿子也不满,会引发新的政治动荡,越来越多疑越来越冷血,骨肉相残马上就会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