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文学革命论.docx
4页胡适文学革命论 胡适文学革命论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http://Www.LWlm.CoM风云人物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可谓领风气之先,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 胡适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诗歌的见解方面作为一个诗人,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第一个用白话创作新诗的闯将;作为一个学者和理论家,他一面创作新诗,一面又不断地探讨和总结诗歌理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诗歌理论达到了顶峰,尔后虽然也有不少诗歌评论,但基本上是对他早年诗歌理论的生发或补充 胡适的诗歌理论虽无长篇巨制,又散见于《胡适文存》、《胡适留学日记》以及他的著述中,但是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这就是以“文学革命”为口号,以批判旧文学为前提,以“八不主义”为提纲,阐述了文艺进化、文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的通俗化等观点因此,剖析胡适的诗歌理论,便可以对他的文艺思想、文学主张和审美意识有一个大致了解和恰当的评价,而且对正确阐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不无裨益 评价胡适的文艺思想,不能不首先提到他的“文学革命”八事,即著名的“八不主义”。
1916年8月,胡适在给朱经农的信中便提出了“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10月,他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又一次公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和“文学革命八事”: “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日,不用典二日,不用陈套语三日,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日,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日,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日,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日,不摹仿古人,话语须有个我在八日,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八不主义”是胡适文学革命的总纲,他的整个文艺主张都是围绕着“八不主义”展开和丰富的 好用典故套语是旧文学的一大弊病胡适提倡新文学,主张言必由衷,自用新辞,不用典故,不用陈言套语他说:“凡人用典或用套语者,大抵皆因自己无才力,不能自铸新辞,故用古典套语,转一弯子,含糊过去其避难趋易,最可鄙薄!……总之,以用典见长之诗,决无可传之价值虽工亦不值钱,况其不工,但求押韵者乎?” 怎样自铸新辞而去掉陈言烂调呢?胡适指出:“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不失其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
其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胡适大力提倡写白话诗,因此对旧文学特别是骈文律诗注重提倡对仗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讲究对仗必定束缚创作自由文学革命应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应当把有用之精力枉废在对仗排偶这些纤巧之末节上 “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倡通俗易懂的平民文学,反对艰深奥涩的贵族文学 胡适认为通俗明白是诗文的首要原则,故意叫人看不懂,就没有文学的价值他推崇俗文学、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之正宗,主张诗文创作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认为在民族危亡之际,文学应发挥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呐喊,他反对无补于世的哀伤痛哭,反对无病呻吟之文学,他说:“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喟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亦短其志气:此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马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翱也强调创新,反对摹仿,是胡适一贯的文学主张他认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因此,“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各有其特长,因此,决不可以认为古人之文学皆胜过今人,“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拟古人。
在《沁园春誓诗》中,胡适自誓文艺创作决不摹仿古人:“文章贵有神思,到琢句雕辞意已卑更文不师韩,诗休学杜,但求似我,何效人为?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此意寻常当告谁?从今后,倘傍人门户,不是男儿 胡适所谓的“物”,指文学作品包蕴的情感和思想他说;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 “思想”指作家的“见地、识力、理想”,胡适认为文学作品有了“见地、识力、理想”,则价值更高; “思想”也借文学的价值而愈贵思想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犹如人的身体与脑筋人没有思想,就像是衣冠楚楚而智力低下;文学作品如果缺乏情感与思想,也就像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脑筋的美人 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中国文学的正宗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和唐宋古文它们内容纯正,文辞典雅,是后世文学创作的楷模至于白话文学,如明清通俗小说、戏曲、传奇、民歌等,是不能登文学大雅之堂的这种传统的文学观念实际上代表了一种保守的僵死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数千年来,传统文学的语言是古奥艰深的“文言”学习文言需要充裕的时间和物质条件,这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权利而劳苦大众很难做到掌握了文言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文言这堵语言高墙把劳苦大众与传统文学隔离开来,传统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一样,维护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界限。
以古典诗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把白话通俗小说如《水浒》、《西游》、《三国》、《红楼梦》视为歪门邪道,这种陈腐的文学观念持续了数千年 到了20世纪初,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裘廷梁、康有为等人领导了一场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他们鼓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猛烈批判以八股、词章、义理、考据为代表的旧文学,提倡平易通俗的新文体,即一种解放了的浅显的文言文他们大力肯定小说的价值、社会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冲击了鄙http://Www.LWlm.CoM弃小说的封建正统文学观念..尽管如此.在“五四”以前,以古典诗文为文学正宗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同 “五四”时期,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是一次根本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大变革,他否定了数千年来以《诗经》、《楚辞》、汉赋、唐宋古典诗文为文学正宗的陈腐观念,大胆地把封建文人视为小道不屑一顾的白话文学,如《水浒》、《红楼梦》等,奉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他说: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逐俗字俗语’之论也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以今世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这一新的文学观念在当时文坛,不啻是石破天惊、凌烁古今之言 根据新的文学观念,胡适把中国文学分为“活文学”和“死文学”,“活文学”就是白话文学、通俗小说、戏曲等,它使用的是普通百姓皆可使的活的语言胡适说:“自从《三百篇》到于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其余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都是博物院中的陈列品!” 所谓“死文学”就是脱离民众口语的文言文学,它使用的是三千年前“半死的文学”他认为这种半死的文言绝不能做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来 胡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新观念很快得到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的赞同,并逐渐成为文坛之共识这种新的文学观念宣告了以文言为工具的古典文学的终结,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已开始孕育和发生胡适的文艺思想中贯穿着强烈的批判意识,他的文学革命论是以批判旧文学为前提的为了建立白话文学“活的文学”、胡适对以文言为工具的旧文学作了彻底的否定和深刻的批判 胡适首先从旧文学的语言形式开刀用“半死的文字”只能产生“死文学”或“半死的文学”文言需要翻译和解释,现在的人才能看得懂用文言来创作,既艰涩难懂,又束缚创作自由,成为人们说理抒情的严重障碍,所以,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判除旧文学赖以生存的语言形式——文言,用白话代替文言。
胡适对旧文学的内容也予以彻底的否定他认为旧文学在内容上有三大弊病,一是无病呻吟,二是摹仿古人,三是言之无物他愤激地说:“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日无病而呻哀声乃亡国之征,况无所为而哀耶?二日摹仿古人文求似左史,诗求似李杜,词求似苏辛不知古人作古,吾辈正须求新即论毕肖古人,亦何异子行尸赝鼎?(诸生不师今而师古),此李斯所以焚书坑儒也三日言之无物谀墓之文,赠送之诗,固无论矣即其说理之文,上自韩退之《原道》,下至曹涤生《原才》,上下千年,求一墨翟庄周乃绝不可得诗人自唐以来,求如老杜《石壕吏》诸作,及白香山《新乐府》《秦中吟》诸篇,亦寥寥如凤毛麟角……文胜之敝,至于此极,文学之衰,此其总因矣 胡适对旧文学的批判和否定,今天看来有些失之偏颇,但它标志着旧文学的终结和新文学的开始,对中国思想界具有革命性意义从深层意义上,它反映了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