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天水_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doc
17页甘肃省天水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欲王关中——“关中”一般是指战国至秦汉间,函谷关以西的地区B.“五经”,是我国古代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成,包括《诗》《书》《礼》《易》《春秋》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春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D.九宾,为古代接待宾客之礼,由九名迎宾人员立于朝廷,依次传呼接引使者上殿,是当时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2.与 “以其无礼于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乱易整,不武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下列划线字的活用类型,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皆白衣冠以送之 亡去不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太子迟之B.既东封郑 吾得兄事之 箕踞以骂曰 常以身翼蔽沛公C.共其乏困 臣活之 使使以闻大王 范增数目项王D.此亡秦之续耳 群臣怪之 且贰于楚也 与郑人盟4.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将焉取之B.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此其志不在小 吾其还也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臣死且不避5.下列划线字的意思,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是寡人之过也 过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今行而无信 信物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念 秦武阳奉地图匣 捧着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法度C. 卫士仆地 倒、跌倒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揭开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一定D. 因人之力而敝之 破败 乃为装遣荆轲 整理,置办 杀人如不能举 完,尽6.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 ,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 的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B.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C.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D.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二、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10—11题每题2分,12题6分)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描写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两千多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王”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史记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10.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封建王朝里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荆轲的名气D.荆轲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土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12.如何理解“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的含意?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3—15题每题2分,16题6分)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