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得失.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39087514
  • 上传时间:2023-09-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得失摘要:苏联经济模式应当放在生产方式变革中去评价两次科技革命给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变革中起着不同作用苏联经济模式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可以发挥集中、整合的优势,但是当规模经济生产中科技力量上升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科技创新和传播方面的缺陷日益明显关键字:苏联 计划经济 得失 计划经济的定义: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详加区分的话,指令型经济是指生产工具公有的经济体制所以指令型经济必定是计划经济,但计划经济却不必然为指令型经济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 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

      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关于高度集权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研究中,有两种基本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照抄照搬;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的反映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 之后苏联长期维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并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影响他国经济,使得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也最主要的计划经济模式一般认为,苏联全面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中实现的,其全面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但是,任何选择必定具有相应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苏联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进程和最终确立的模式,与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有计划地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对于计划经济的认识:“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设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必然结论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不分历史条件地把这一思想确立为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试图把“有计划的社会生产”作为一个“最终规律”,作为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组织的“预定看法”对于19世纪后期的大多数社会主义者来说,并没有在对“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的理解上形成分歧人们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认为,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被社会生产的有计划的细致安排所代替”但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统一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出现分化,人们对计划经济的认识也跟着出现了分化二、正确认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历史原点的理论意义从20世纪初社会主义者关于计划经济认识分化的理论背景下看,完全有理由把德国战时计划经济及其对列宁的影响看作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历史原点,正确认识这一“历史原点”对于理解社会主义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一)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从德国的战时计划经济到后来的战时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再到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并不是历史发展中的偶然,而是一个具有内在历史逻辑的体制运动,因此,决不能仅从经典文本来解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

      如同计划经济的确立是一个完整的制度变迁过程一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也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历史和逻辑自恰性的完整制度变迁过程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非历史的文本性认识,会直接导致对市场经济改革的非历史主义理解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这一思想尽管为苏联计划经济的制度设计提供了原初的思想背景,但无论在历史还是逻辑上它却都没有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直接原点,因此后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衰落中走向改革,并不能证实这一思想的无效性实质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产的“计划性”并不是矛盾的三)从德国战时计划经济对列宁的双重影响来看,不管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具体的制度设计中,计划经济中政治内涵的比重远远大于经济内涵,这一点在后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运行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可以说,它构成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内在的本质性特点苏东国家在长期的经济改革中正是忽视了这一特点,导致改革成为一种内卷化的周期运动,即体制效率的下降推动着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谋取经济效率的技术性工具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之中但市场经济本身却是一种社会政治关系,当市场经济在扩展的过程中对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冲击时,在集权性旧体制的反压下,市场化的改革也就停止了,“从而使得体制在其权力结构发生微小变化的情况下获得了稳定”。

      长期的周期性改革使改革的效益递减,改革的成本递增,改革的空间缩小,最终苏东国家丧失了领导市场化改革的政治能力这表明,对计划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提高经济效率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政治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能够走多远,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政治改革能够走多远三、苏联经济模式在科技革命下的优势(一)规模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应用前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建立的生产力条件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兴起的重工业生产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以高投入为标志的规模经济,对资金和资源高度依赖苏联经济模式的统收统支保证了对重工业行业的持续高投入由于适应规模经济,苏联计划经济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规模效应,取得效益,体现在工业化建设中,比西方拥有更高的工业生产聚集程度1973年,苏联1000人以上大厂占企业总数的11.2%,生产的工业产品占总产量的61.5%;美国、法国和日本1000人以上的大厂则相应地占企业总数的0.6%、0.1%、1.4%,生产的工业产品则相应的占产品总数的38%、42.1%和34.4%”由此可见,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判断生产关系的关键事实证明,计划经济也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二)国家控制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以市场为基础的生产传播方式是依靠市场主体的(主要是企业)一系列活动如竞争、谈判、交易等,促使技术进步和扩散来达到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要经过无数私人竞争过程,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和时间交易成本,才能完成先进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的扩展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利用国有产权直接管理经济向全社会大规模推广先进生产方式,跨过私人竞争过程,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社会交易成本,节省了转换生产方式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消耗处于全球资本生产链条上的落后国家,如果模仿欧美发展道路,单纯依靠市场发展经济,只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是国家控制经济发展,将国家政治力量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系统中其特点及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构建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前苏联建立了超强的国家经济权力,用国家计划指令直接实现经济领域资源整合,建立规模经济并快速推进本国工业化进程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前苏联面临着由落后农业国成为先进工业国转变的历史任务,通过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将国家力量引入经济领域,通过国家力量分配社会资源,压低消费基金,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经济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对资金、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需要,成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其次,国家控制经济发展,可以及时抓住发展机遇,直接引入他国先进生产方式,形成一些优势:一是国家在引入一些规模较大、风险较高的产业规模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国家在引入先进技术和制度上,利用规模优势能够缩短生产方式引进时间这决定了前苏联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规模经济生产方式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国家规模优势再次,国家对经济直接进行宏观和微观控制,既能够实现经济的有效运转,又能够有效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在国家经济结构侧重于重工业的历史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效能还非常巨大重工业产品是生产资料,技术相对稳定,生产过程可控制,需求较好预测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难免某些环节的计划与实际不一致,但总体上讲,在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资金、重点开发重工业历史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确实促进了前苏联工业化超快速度的发展同时,计划经济体制能有效化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消除经济危机一方面,计划经济按比例安排社会生产,体现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由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这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造成生产比例失调,这是经济危机产生原因之一前苏联通过国家计划,使整个社会有组织地生产,杜绝了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的宏观管理经济建立在国家直接控制微观经济生产基础上国家直接控制微观经济生产活动,决定计划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取消了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使前苏联经济具有独立性,不受资本主义经济链条影响,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成为世界唯一不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又能高速增长的国家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适当的经济封闭性可以使国家具有抵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免疫力,有利于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四、第三次科技革命下苏联经济模式的劣势日益突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变化是前苏联经济模式优势递减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美国主导下开创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现代科技的投入,并且把二战后的科技成果大量转为民用”,在“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微观竞争等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一场在微电子技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不同,特点是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和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第一生产力由此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和部门,增加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创新作为科学技术的生发基础,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与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这次科技革命促使社会发展由资源推动型转变为科技创新推动型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开始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将资源、资金密集型生产部门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重点发展技术、智力密集型高科技和金融等行业,并利用技术优势,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实现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情形下,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方面遇到了巨大难题一)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缺陷日益突出国家控制经济发展,在促进投资大、风险高的军事、国防工业方面的科技创新有积极意义,如1954年建造了世界第一艘原子能驶冰船;1957年10月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等但是,军事、国防领域内的科技创新更注重政治目标的实现从斯大林执政开始,一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的经济赶超战略,其核心是军事力量的赶超”但是,刺激科技创新的另一种动力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后果之一就是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实质上是刺激科技创新的双重动力即国家与市场竞争下发动的取消私人企业和市场前苏联就无法从私人企业的创新中获利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国家内部科技创新能力是不能依靠外在单纯模仿引进就可自动生成。

      如果一味模仿引进,不进行自主创新,随时可能使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二)苏联经济模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