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又呈吴郎教案.docx
14页杜甫又呈吴郎教案 杜甫 又呈吴郎 教案 引言(略) (帮助明君像尧舜一样治理国家),他的诗歌创 一、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巩县(今属河南)人世称杜拾遗、杜少陵、杜工部 读书和漫游时期(712-746年) 困居长安时期(746-755年 ) 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 ) 西南时期(759-770年 ) 宏大诗人杜甫的一生艰辛悲苦而又坚韧,充分体现了儒家主动入世的一面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动身,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他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百姓)”,“致君尧舜上”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二)杜甫的创作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冲突,被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
有《杜少陵集》 (杜甫尤其擅长律诗律诗格律在平仄押韵对仗上要求严谨,但杜甫的诗作严谨而敏捷,不会呆板,今日这首诗歌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二、《又呈吴郎》赏析 (一)写作背景及题解 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其次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以诗代简劝说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请同学们即兴“写”一封信给吴郎,提问 (二)文本赏析 听录音你喜不喜爱这首律诗,说说理由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惊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扑枣:打枣任:听任,不加干涉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草堂前的枣子任凭西邻去扑打,因为她是一个没有吃又没有儿女的妇人 “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镇静的入声字“扑”,是用字的精炼精确,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样。
任凭扑枣:是诗人从前对这位西邻妇人扑枣的看法这一“任 ”字,尽显神韵任,漫不经心,顺其所为,即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诗人毫不介意 为什么要放任呢? “无食无儿一妇人对首句的补充说明说明诗人任凭邻妇扑枣的理由因为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女的老寡妇七字层层深化,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之致,写出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竿打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定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碎的画面啊!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自述对邻妇的看法和理由启发感化吴郎 交待邻妇凄惨遭受开脱怜悯邻妇 2、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惊转须亲 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承上其次句宁有此:哪会这样做指贫妇人打枣这件事此”,指扑枣一事只缘:正因为恐惊:指贫妇人的胆怯转须亲:是说我们反而更应当对她表示亲热 假如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因为她担忧遭到主子的斥责而心存恐惊,所以我们不但不应当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宁有此”三字,以反诘句式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出于迫不得已,言外即有无限哀怜恐惊”,是对她打枣时心态的合乎情理的揣测,爱护至深转须亲”,是示意吴郎应当变更看法,亲切地对待老妇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杜甫对待老妇人的看法,但是杜甫没有说,你应当像我那样对待老妇人,而是从老妇人“恐惊”的心态动身示意应当抱有的看法 迫不得已而打枣的心态哀怜爱护邻妇 对邻妇应实行的看法示意吴郎 这里说明杜甫非常怜悯体谅穷苦人的境况,表现出诗人爱护怜悯广阔民众的高尚情怀仁民爱物”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 清人吴乔说:“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梁启超“情圣” 以上两联自叙以前事以启发、感化、示意吴郎体现出杜甫温顺敦厚、仁义亲善的特点语言平易,甚至口语入诗,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词来作接,如“不为”等,化呆板为敏捷,将律诗的音律美与散文的敏捷性相结合,敏捷而又严谨 3、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即:立刻防远客:提防指老妇人对新来的主子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忧 。
便:就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篱笆甚真:太仔细了 提问:请同学们说明这两句的意思 这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靠,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上句的“防”的主语是老妇人,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老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是你提防着她,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真的象要禁止她打枣呢! 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爱护人她原来就是心惊胆战的,你不特殊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 (给学生理解的时间,可能要重复讲解,然后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说,好处在哪里?) 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窃,而诗人反过来却责怪老妇人多事,杜甫的本意是想劝告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但是他先说老妇人的多心,这是爱护吴郎的心情,给他台阶下这样写便能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看法,措辞极其委婉,真是挖空心事了 (为什么要这么委婉呢?为什么会这么委婉呢?) 一是为了达到劝告的目的:这两句诗,措词非常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简单接受劝说。
二是杜甫爱护他人内心的自然表达„„ (引申:我说话就是直这不应当成为不讲场合、说话损害人的托辞因为委婉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艺术,更是一种良好心性、对他人心情爱护的表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这首诗歌是情感和艺术的完备结晶假如仅仅从委婉的技术角度解读这首诗,那么实在是没有走进杜甫的心灵的原因 4、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征求:朝廷征收的赋税负担贫到骨:一贫如洗戎马,指战乱其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 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老妇人联想到整个社会,揭出她的贫困是由于“征求”,由于战乱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阔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 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这一方面当然是他那酷爱祖国、酷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状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变更,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终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专心”和他对待人民的看法 诗人从高处落笔,再次为老妇人开脱,其意仍是要感化吴郎由于官府征收各种赋税,使老妇人穷得一贫如洗,她便经常来向诗人诉苦老寡妇的不幸遭受,使诗人进而想到战乱中更多的流离失所的民众,悲伤至极不禁热泪滚滚,沾湿了衣襟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请你不要太小气了,当此万方多难、民不聊生之际,对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寡妇,为何还吝惜几颗枣子而不救她一命呢!诗人在瀼西和东屯时,除了“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之外,他还“药许邻人斫”(《正月三日归溪上„„》),“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可以说,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关切黎民疾苦的崇高精神,才使得一部杜诗如此的激烈人心而千古流传。
一到瀼西“便插疏篱”的吴郎,在读完心忧天下、胸襟博大的长辈的这首诗柬后,应当感到惭愧,也当有所感悟吧! 送枣子,伟人,平凡的人学问分子的良心,达穷兼济天下 (齐声朗读,体会诗歌情感,进一步分析 (三)思想和艺术分析 ? 1、全诗用意恳切真诚,措辞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一)现身说法,以情感人 诗歌前四句写诗人自己对待老妇人的看法,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二句写诗人的行为表现堂前扑枣任西邻”这一“任”字,尽显神韵任,漫不经心,顺其所为,即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诗人毫不介意为什么如此宽容、大方呢?原来,这是一位衣食无着、无儿无女的老妇人,对这样一位孤苦伶仃、生活无望的老妈妈,我们还有什么不愿与吝啬呢?再说,读到这两句,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竿打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定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碎的画面啊!三四句写诗人的心理看法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惊转须亲”,老妇人假如不是因为穷困潦倒,无儿无女,怎么会沦落到眼前这种靠打枣维持生计,靠施舍苦度时日的地步呢?正因为她打枣的时候心存疑惧,当心戒备,所以我们反倒要对她亲善些,不要打搅她,顺水推舟,任其所愿。
杜甫眼明心细,善待老妇人,既表现他悯穷尊老、急人所难的和善品性,更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行为举止、真情实意去感动吴郎的须要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正是对杜甫悲悯情怀的真实写照 (二)由近及远,以“泪”感人诗歌结尾的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既揭示了造成老妇人及天下黎民百姓困苦不堪、一贫如洗的社会根源,又可以看出杜甫忧心如焚、关怀民生的悲悯情怀上句“征求”暗指封建官吏们的苛捐杂税,敲骨吸髓贫到骨”极言“征求”的结果:年老体弱,骨瘦如柴,一贫如洗,生活无望这一翻诉说为上文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描写诗人把目光投向安史之乱,投向黎民百姓,说得更深刻、更远大,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那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文中“戎马”)杜甫的宏大在于兵荒马乱年头,他连自身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还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还能由一个扑枣的穷寡妇,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特殊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阔百姓,以至流泪,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一样“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