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中的心理学-群体心理..ppt
114页感知理论在电影中的运用 § 复习\碟中谍4快速扫描.mp4 § 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作用分析 § 拯救大兵与黑狐复习\黑狐中的战斗场面.flv复 习\拯救大兵瑞恩移动中的处理.rmvb § 复习\王者之心换镜头.复习\画皮2场景转换 .mp4复习\见与不见.avi复习\动作延续.avi § 注意复习\碟中谍4街头横祸.mp4 § 复习\卧虎藏龙 高清完整版_clip.flv复习\画皮2 跳海.mp4 谈谈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电影中的运用 § 电影《发条橙》中主人公接受政府监狱的快 速改造是应用了心理学的什么原理,其原理主 要内容是什么,与操作性条件作用有什么区别 ,请结合电影分析 § 经典条件作用在电影中的应用 § 用人格理论解释心理学有关角色 •本我自我超我《霸王别姬 》 •《阿甘正传》中某一人物人格的特点及形 成原因进行分析 •《致命ID》 •《捉迷藏》 思维与记忆 § 电影《记忆碎片》中主人公属于哪种类型失 忆造成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样些 需要与动机 §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为什么有如此 的意志力,请用动机原理予以说明,并分析内 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影响人的行为上的区别和 现实意义 群体心理学 § 电影《监狱实验》中群体心理现象分析 § 电影《人间狗镇》中小镇中的人做出将女主 人公带上项圈、栓上铁链的极端决策,运用群 体极化现象予说明,并分析影响群体极化的因 素和避免的主要措施。
E § 人格E.mp4 公交车上一其 § 上来一个带折叠自行车 § 不要带 § 不行 § 等 § 其他人 § 110 § 请示领导 § 走 22日是柬埔寨为期三天的传统送水节的最后一天,全国 各地约有300万人涌向金边观看龙舟赛和其他庆祝活动 这起踩踏事件于22日晚上11时左右发生在金边市钻石 岛的一座桥上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仅是出自选择 而且还因我们不得不如此我们要依靠他 人来满足我们所有的物质需要和大部分精 神需要我们与别人一起工作、学习、吃 饭、运动,实际上,有如此之多的人类生 活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以致于人们把不 和别人往来的人看成是不正常的并往往送 之以“孤独的人”这一称号,事实上,在社 会中与他人不和的人心理上是痛苦的 § 人是社会性动物< § 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工作用而朝社会占优 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社会影响< § 个人---群体----社会 § 学校中的群体多种多样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 (一)群体概念group § 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 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活动的集合体,也可称为团体。
< 群体 结构角色< 共同的目标< 心理依存相互影响< 价值规范< 聚合体:aggregate 集体: (二)群体的分类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1923):个人直接 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 关系的群体----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自然交 往/情感/社会化) 根据一定的目标建立起来的政府、学校机构等次属 群体< 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二)群体的分类 社会学家梅尧(E.Mayo1933)在霍桑研究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 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 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 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 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 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 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 踢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 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 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
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 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二)群体的分类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 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根据正式文件和章程 而建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 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兴趣、需要等为基础而形 成的群体 (二)群体的分类 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5、大群体和小群体 群体与个人联系程度 促进社会发展阻碍社会发展 发 展 趋 向 A B ① ② ③ ⑤④ (1)先进集体型 (2)一般集体型 (3)中间型 (4)一般反社会团伙型 (5)黑社会团伙型 若将群体分类按二个维度划分,如下图 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 § 别惹蚂蚁_clip.rmvb § 别惹蚂蚁_clip(1).rmvb § 别惹蚂蚁_clip(2).rmvb § 别惹蚂蚁_clip(3).rmvb (三)群体形成 1961年,谢立夫(M.Sherif et al.)群体形成研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3阶段 各自活动:做饭修游泳池垒球活动:做饭修游泳池垒球 规则、领导者、名字规则、领导者、名字 况赛活动:进行橄榄球、垒球比赛 情感、交友、竞争情感、交友、竞争 共同活动:撒豆游戏、看电影、一起用餐 协同活动:修贮水池、拖车 维持所在的群体维持所在的群体 不再敌对、接纳 § ……一位学生不堪同桌的骚扰。
同桌经常找他借文具、上课 说话,干扰他的听课效果,可倒头来,同桌的学习成绩却名列 前茅为此,他多次找班主任提出换座位,班主任同意了但 当班主任问他:希望和谁坐一起时, 却难住了他班里除了几 个男生偶尔拿他找找乐之外,几乎没有人与他有正常的交往, 和谁坐一起都会和别扭 § ……他发现,如果他把对班主任有用的同学的言行告诉老 师,老师会很高兴上周建议班主任建立个人诚信记录,邀请 几名同学做监督员,对同学课上的违纪行为,课间不利于班级 凝聚的言谈进行记录,然后评出等级,作为老师全面评价学生 的依据’, ……老师表扬他关心集体,并让他担任了班里的组 织委员 我问:“你现在得到了老实的认同,但毕竟每天生活 在同学之中,感觉怎样呢?” § “糟透了!”他不禁脱口而出,“他们都排挤我,有时看见我 一进教室,就喊:“内奸来T”” § “你想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吗?”“想,做梦都想,但不可能了 ,因为同学已经不会再接受他了‘ (四)为什么加入群体 (四)为什么加入群体(功能) 1、实现目标的需要 2、安全隶属需要< 3、认同情感需要 4、地位与权力需要 5、教育功能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P388 群体规范案例 §某大学青年教师宿舍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个系的18名青年教师。
这 是一个由年龄、地位和收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用电规则 上赫然 规定:严禁使用电炉,违者重罚然而除一间例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 种偷电方法:在各自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月末校动力科 派人抄录电表时暂时拆去半年中曾有两间房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 大家表示同情此外相安无事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满欢笑他们这种行为 显然是与正式规范、特别是师德相背离的,但他们的规范是: §(1)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大发横财相比,白用一点电微不足道,工资 这么低还完成教学任务就够高尚的了 §(2)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 §(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 忙辩解:“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确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 险的人 ? § 群体规范与规章制度有何不同? § 群体规范对人的约束力量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 §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榜样)做出类 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施 加影响的过程 § 服从是按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等办事的行为。
第二节第二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 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 特里普利特(M.Triplett)骑车实验< 24→31 →32.5 <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P392 头脑风暴法? § 头脑风暴法的假设(奥斯本1957) w 介绍问题 w 如组员感到困惑, 可做一简单练习 w 指定一人在看板记 录所有见解 w 组员提出见解 w 会后以鉴别的眼光讨 论所有列出的见解 w 也可以让另一组人来 评价 明确阐述问题 主持人在看板 上记录 鼓励小组成员 自由提出见解 会后评价 头脑风暴法? § 邓尼特(M.D.Dunnette)以科研人员与设计师以对 象对难题的提供解决办法的研究 § 林格伦(1965)试验:结论:“预热效应”个人动机 水平 思考:为什么群体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效应呢?--机制 § 弗里德曼()在1981年解释: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 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P396 有 关 性 别 促 进 的 实 验 研 究 国内青年心理学工作者于1990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性别促进效应 的存在。
该实验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及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在两种不同 情境下完成仰卧起坐一种情境为两个同性别的同学注视;另一种情境为两个异性同 学注视 二、四年级 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 男无显著差异 明显高于同性注 视 明显高于同性注 视 女无显著差异 无显著差异明显低于同性注 视 初中二年级女生在异性注视下仰卧起坐的数量反而明显减少,原因 在于仰卧起坐是一种需要力量的行为,更靠近男性角色在各种文化背景中 ,女性都不是通过力量来确立自己的价值和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她们更强 调温柔、文雅,她们认为显示自己“有力量”会引来男性的负面评价因此 ,在强调力量的行为上,异性的影响通过性别抑制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者 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女性被试对异性在场表现了明显的不安所以有理由 相信,对于初中二年级女生而言,同性在场所发生的作用为一般的社会促进 ,而异性在场则引起了性别抑制作用,从而使结果正好与通常的促进作用相 反 动物研究也证明,性别促进作用不仅是人类所特有的,也存在于在各 种动物行为中很多鸟类在发情期都有明显的性别促进行为,灵长类动物也 存在着普遍的性别促进作用 社会助长还是干扰? § 任务的难易与复杂程度 § 使用优势行为或劣势技能 § 个人动机水平 § 个体认知风格 他/她们都尽力了吗? § 1人-----63KG § 2人-----59KG § 3人-----53KG § 8人-----31KG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 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 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的现象,也称之为 社会致弱、社会懈怠。
社会干扰: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 动,造成行为效率下降 卡特莱尔(N.b.Cottrell)的研究结论 § 社会现实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 原因P432 § 防止社会惰化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P398 二、从众与服从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P419 § 电梯从众实验(完整版)_h264- 320x240.mp4 二、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conformity 1、概念 从众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 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即知觉、判 断、信仰以及行为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从 众行为 实际的群体可以导致从众,想象上的群体优势倾 向也可以对人的行为造成压力产生从众行为 从众可以在意识或无意识下产生 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绝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