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

22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08218776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65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作为七年级语文教师的你一定有着许多的收获,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吗?它会对你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 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 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 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导语: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学生通过预习作业对叶圣陶有了一定的了解全班齐读课题勾画注释1关于叶圣陶和作者的重要信息 简介张中行和叶圣陶: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早期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短篇小说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主要作品有《稻草人》等 二、字词预习与交流 1.出示任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2.反馈指导:小组开火车读准字音,解释词义全班齐读生字词,并找学生用其中至少两个词造句,以检验学生对词义的掌握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zhuó) 恳切(kěn) 譬如(pì rú)  朦胧(lóng) 累赘(zhuì) 拖沓(tà)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huì juàn) 不耻下问(chǐ)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3.解释下列词语 (1)〔修润〕修改润色 (2)〔商酌〕商量斟酌 (3)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诲:教导 (4)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指人好学耻:以„„为耻问:请教 (5)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

      {6}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三、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导语:叶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通过那些事件来表现他的品德?下面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出示任务: 默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②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③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3.反馈指导: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此文以示纪念 ②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第8段)写作求完美 ③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整体感知,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精神品质,下节课我们通过细读文章,品味和体会本文的言语特点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略 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