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中医基础学》—五行在临床上的运用.docx
4页中西医结合《中医基础学》——五行在临床上的运用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方面,则主要在于掌握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两方面 (1)掌握疾病传变 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而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也必定反映于内脏生抑制化关系的失常因此,疾病的传变,则常是一脏受病而涉及他脏,或他脏受病而传及本脏因此,在临床上除对所病本脏进展适当处理外,特殊应考虑到与其有关脏腑之间的传变关系,并应依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掌握或防止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有病,则应常常留意强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虚,则疾病不易传变,且易于痊愈故《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实脾气 (2)确定治则与治法 确定治则与治法主要是依据相生、相克规律来确定某些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依据相生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根本原则是补母或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
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如肺气虚弱进展到肯定程度,可影响及脾之健运,而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补脾益肺 方法进展治疗,此即虚则补其母之含义 泻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消失肝实证时,可采纳清心泻火法进展治疗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含义 此外,运用相生规律来进展治疗,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单纯的子病虚证,亦可运用母子相生关系,兼顾补母以加强其相生之力,从而有助于子脏虚证之恢复 临床上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肝养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缺乏,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主要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缺乏,精气不能上荣于肺,以致肺肾阴虚病证 培土生金法:是指补脾益气而到达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肺脾两虚之病证 ②依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临床上由于相克关系紊乱而消失的乘侮病证,主要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
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强或扶弱,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复此外在必要时,亦可在其强盛之一方尚未发生相乘病变时,利用相克规律,预先加强其被克者力气,从而防止病情之进展 抑强:主要适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证如肝气横逆犯胃或乘脾,消失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病证,称之为木亢乘土治则应以疏肝、平肝之法为主若由于脾胃壅滞,影响及肝,而致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形成土郁病证,是为相侮(反克)病证,其治疗则应以运脾和胃为主总之,抑制其强,则被克者之机能自然易于恢复协调 扶弱:主要适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虚而被乘袭所产生的病证如肝虚气郁,影响脾胃之健运,则称木不疏土,治宜补肝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之法若因土虚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调或肝胃失和病证,则应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气为法总之,扶其弱则有助于相互制约协调关系的恢复 临床上依据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几种: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药物治疗脾虚肝气亢逆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肝郁病证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温运脾阳或健脾益气药物,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利水法主要运用于脾虚不运,或脾阳虚损,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等病证。
佐金平木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清肺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肺气清肃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证 泻南补北法:指通过泻心火,补肾水以交通心肾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火补肾法、滋阴降火法主要适用于肾阴缺乏,心阳偏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病证 此外,在针灸疗法中,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依据不同病情,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展选穴针刺治疗 同样,五行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肯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即可以运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到达治疗目的如《素问》说:“怒伤肝,悲胜怒”;“喜难过,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即是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到达治疗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